当前位置:小说吧 > 校园小说 > 飞山明浊 [目录] > 第2章

《飞山明浊》

第2章包谷粑传奇

作者:绿叶草根 阅读字体选择:小字

人人都望子成龙。儿子成龙了又怎么办?冉家的儿子成龙了,大家都啧啧称羡,父母却都在发愁。不是叶公好龙,而是家里太穷。儿子成龙了,要出远门了,却无多少支宗打发。

山**飞出了金凤凰。山里人考取清华大学不容易,亲戚六眷都来贺喜,父母在他们的帮助下,加上东挪西借,勉强凑够了学费。一个工日只值一毛钱的时代,再找一分钱也难于上青天!路费是挪借无门,一文不名。

父亲冉子顺一杆连一杆**旱烟:这武陵山区够大,有的地方肥,有的地方瘦,有的地方富,有的地方穷,我们这地方为什么特别瘦、特别穷?

父亲叹息再三,只好让孩子他妈打几背嫩包谷,蒸两锅包谷粑。

包谷者,玉米也。包谷粑者,金玉之食也;只因这嫩包谷,有的如黄金,有的如白玉,粑粑味纯而美,香甜可口,故有此说。

包谷粑蒸熟了,母亲如拿一块块石头,一个一个地、一个一个地放进了方背篼。这一块石头,撞痛了母亲的心,也撞痛了父亲的心。父母的忧愁,儿子冉海洋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安慰父母:“当年赵世炎烈士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刑场上还在嘲笑敌人,我们这点困难算什么?包谷粑也要送我上北京。我交不起生活费,可以半工半读,区乡的证明我不是带着的吗?何况,听说学校还有人民助学金呢!”

父亲摇着头,母亲扪着心口,泪水往肚里落,好歹送儿子出了门。

冉海洋背起一背包谷粑,走过崎岖的羊肠小道,出了山沟,来到了赵世炎烈士的故乡龙潭。他在这里读初中、读高中,他在这里任团支部书记;他带着团员和其他同学多次瞻仰过赵世炎烈士的故居。他再次深情地远望一次烈士故居,心中存继承烈士精神之志,昂首挺胸,开始北上。

顶着咬人的“秋老虎”,冉海洋沿着公路,上九道拐,过鱼泉,下丁市,到了黑水。汗滴脚下路,从头浇到脚,一双崭新的麻板子草鞋也在汗水浸泡之中。他歇了一会,又往前走。饿了,边走边吃包谷粑。

“嘎——”一辆小轿车停在他的身边!

冉海洋莫明其妙。

司机小王看那青年吃的包谷粑,呈正三角状,外形好看,桐子(油桐)叶包的,闻得香气诱人,就下车来买包谷粑:

——粑粑客,几分钱一个?

——(向他友善地一笑)你还算识货,看得起我的包谷粑。我不是粑粑客,粑粑不是卖的,是我的路费。不过,二位同志爱吃,一人吃个尝尝鲜也可以!(真个就放下背篼,给小王递上两个)。

——不收钱,不要。

——拿起……

——不要……

两人交谈时,车上的领导已把冉海洋打量个够:半旧的蓝布学生服青布裤,都是龙头白布煮过的,汗涔涔,皱巴巴,再“土”不过;听他言谈举止,又那样斯文、随和、彬彬有礼;满脸英俊之色,却又如此寒酸,好像在哪里见过,一时又想不起来。

在青年和小王争执之时,车上那个领导站到他们跟前来了。领导亲切询问:

——小伙子,你的包谷粑不卖,又背这么多干啥?

——盘缠,路费。(小王插话:“明明是包谷粑,怎么又成了路费?)

——(随和地)安步当车嘛!路费,路粮,都差不多,都重要。小王,不要门缝里瞧人。(笑着对小伙子说)你自有你的道理,对不对?

——对!(从脸上和话声里读出了对面这个中年人的和蔼、慈祥、诙谐语言中深邃的含意,又仔细打量一下)你……(努力回忆)好像……你是县委罗书记吧?

——我正是罗之英,你眼力不错,你叫什么名字?

——冉海洋。

——(若有所思)你就是那个模范共青团员冉海洋吧?

——算不上什么模范,这是上级和组织的信任。

——你背这一背“路费”到哪里去?

——上学。

——龙潭中学毕业的?

——是。

——上哪个大学?

——清华。

一字千钧,份量够重!“清华”两字击在县委书记心坎上,“格登”一下,不禁一颤,他脸上顿时严肃起来。

冉、王二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双双愣在当地。

罗之英在黑水区检查了工作,还准备到丁市区去,现在改变了注意:先解冉海洋的燃眉之急再说。

冉、王二人还在捉摸呢,就听到罗之英极为严肃认真地说:“冉海洋同学,上车吧!我把你的‘盘缠’强买了。今天,最迟明天,我一定给你一个说法,给你一个妥贴之计。”

小轿车向古城县城飞奔。

当天下午,县委、县人委的主要领导同志,县委各部委、县人委各科室的同志,都来到了古城县大礼堂。

大家看着一道奇特的风景线:县委书记身边,坐着一个土里土气的青年,罗之英和青年面前,放着满满一背包谷粑。人们对此大惑不解:这个粑粑客“厉害”到家了,卖包谷粑卖到“老爷大堂”上来了!

人们七嘴八舌,纷纷议论,都想解破这个奇特的谜语。

会议开始。第一个议程:吃包谷粑,由县委书记亲自发放,一人一个,未领到的就继续“猜谜”。

吃包谷粑的,“猜谜的”,个个傻了眼!今天遇到了特别的人物、特别的事情、特别的场景,感受着特别的氛围。

一位“眼镜”品尝得最细,吃一口,嚼一阵,觉得合口,还真想再吃一个。

待大家吃完了神秘的“特餐”,县委书记罗之英发话了:“同志们,包谷粑味道如何?”

“好吃,好吃,又香又甜!”一片赞扬声,又一齐把欲知下文的目光投向县委书记和那青年。

冉海洋从容自若,并不惊慌。

“眼镜”最后一个吃完,用手巾擦擦手,一边“抛”出“文”来:“此粑粑味纯而美,惟不知价值几何?”

会场里哄堂大笑。

罗之英没有笑,也没有责怪“眼镜”,而是以包谷粑为“引子”,徐徐入题地演说起来:“同志们,这包谷粑价值几何呢?可以说它不值几个钱,也可以说它价值无限。说它价值无限,因为这是古城人民对我们的鞭策和教育!(把冉海洋拉在身边,激动地,对着县团委书记吴青问,然后又自问自答)你不认识他吗?应该说你认识他。同志们,我向你们介绍一下,这位青年,不是粑粑客,他就是县团委去年表彰的那个模范共青团员冉海洋,就是到旋涡潭抢救两个落水儿童的青年英雄。(此时,听众情绪激昂,“眼镜”也从眼镜里射出敬佩的光)冉海洋同学德才兼备,考上了中国的第一名牌——清华大学。山**里飞出了金凤凰,这是我们古城人民的骄傲!话又说回来,古城已经解放十多年了,我们为人民清除了匪患,清除了一些旧风俗,但我们却没有清除贫穷。我们的责任没尽到,我们是不称职的。冉海洋考取清华大学,他的父母无法给他拿路费、生活费。大热天,包谷粑很快就会臭馊的,吃了不生病才怪!这些责任我第一个该负,我们大家都应承担!我们宁愿节衣缩食,也不能眼看着我们的冉海洋同学穿着草鞋、背着臭馊的包谷粑上北京!那将是我们的犯罪,我们的耻辱!”

全场哗然,唏嘘叹息之声不绝于耳。

语惊四座,人人心里卷起阵阵风暴。

难忘的一幕,深深地烙进了冉海洋的心灵。

罗之英继续说:“同志们,静一静。现在我郑重提议,每人给冉海洋同学献上一份爱心。”他率先拿出200元,郑重地放进了敞口“募捐箱”——冉海洋的包谷粑背篼。人们接着纷纷解囊,50元、20元、10元……面额不等的人民币都进了背篼。

除了上街,“眼镜”从来不爱带钱在身上,此时便掏出他心爱的金壳怀表递给冉海洋。冉海洋认为是奢侈品,坚持不要。经罗之英从旁帮着劝说再三,冉海洋才勉强收下。

特殊会议结束之时,冉海洋捧着古城人民赤诚的爱,热泪盈眶,泣声带颤:“我一定——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一定要为——为古城人民——争光!”

路费、生活费,总起来已超过三千之数。由于与会者把这个激动人心的信息到处传开,又有不少人找到县委招待所冉海洋的临时住处,把一份份爱心和鼓励,交给了冉海洋。

当晚,冉海洋以无限欣慰的心情给父母写了一封信,说县委书记和县上领导为他解决了路费、生活费问题,好让父母放心。

翌日早晨,朝阳刚刚升起,司机小王遵照罗之英的吩咐,把冉海洋送到县车站,并递给他一张船票:“这张船票是给你送金壳表那位‘眼镜’,也就是县委办公室杨主任几天前为他表妹预订的。客车到龚滩,从龚滩坐船下涪陵,然后直下武汉就可以坐火车了。”“那他的表妹呢?”“她是武汉歌舞团的一个编剧,昨晚听杨主任讲了你的故事,声言船票无偿转让,并要到你家乡去熟悉生活,去看望你的父母,然后编个什么歌舞之类,我就说不圆范了。”

冉海洋别了司机小王师傅,登上了公共汽车。汽车徐徐启动,他耳畔还响着罗之英的演说,脑际还回味着捐资的场景。他深情地回望古城山川:故乡啊亲人,亲人啊故乡,我一定不会忘记你们,我一定要用最好的成绩向你们报喜!

尾声:

冉海洋巧遇县委书记罗之英,罗书记动员县委、县人委机关所有干部职工为他化缘,“买”下了他的一背包谷粑,他才有钱乘车到北京。这份情,这份爱,冉海洋不仅铭记了一生,还以此教育子侄辈。

文化大革命中,罗之英在古城备受冲击,有一派群众组织甚至扬言要将他置于死地。在国务院工作的冉海洋从父母的家书中得知这一情况,向有关领导汇报了此事。有关领导采纳了冉海洋的建议,把罗之英调到了北京。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国家日益昌盛、富裕,西部大开发的号角也吹响了。可是冉海洋的家乡,贺龙元帅当年开创川鄂湘黔根据地的地方,难与沿海地区相比,这几十年来一直变化不大。他儿子冉恩的姑姑、姑父,舅舅、舅娘,一个个血老表、姨老表,凡未参加工作的,都还头戴贫困帽子,身处贫困环境。冉海洋一家的周济,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冉恩大学一毕业,就赞同父亲的提议,将攻读硕士研究生从脱产改为函授,到渝东南家乡去当村官,因为c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是统筹城乡的试点,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冉恩的想法,就是要闯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也代父亲报答古城故土乡亲的恩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有了罗书记的捐助,才解决了他父亲上大学缺路费与生活费的问题,正因为这份爱,才让爱得以延续。这份情意永远不会忘记,这份恩情永世难忘。西部大开发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投入到开发的大潮中,古城这个地方终究有一天会摆脱现状的。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3章:艰辛求学路”内容快照:

『艰辛求学路』

彭长贵考~了祥云县第一中学后,只~到校报名。校长叶伊理听说彭长贵家非常困难,学杂费~不起,就让彭长贵回家把~亲接来,给叶校长家当保姆。16岁的彭长贵头天~城,第二天回家,每天步行130多里,一路苦,两头黑,~亲听说后,非常感动,但有点不敢相信。没有办法,彭长贵又往城里走去。叶校长给彭~写了一封短信。彭长贵就这样往返几趟,终于把事情办好,可以~校读书了。救了蛤蟆~了蛇。~亲冉

~~

>> 阅读第3章 艰辛求学路 返回小说目录

版权声明:本小说数据来源自互联网,本站只对小说基本信息(目录信息、最新章节列表信息、第三方阅读地址等)进行整理收集,我们不以任何形式提供小说正文内容的在线阅读及全本小说下载服务。 如果收集的小说公众信息侵犯了你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跟据情节严重性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删除屏蔽。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