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坠桥风波
我们跟着那位村民跑了大约200米,来到所谓的泸定桥边,这里聚集了不少群众,都在七嘴八舌地叙说事情的经过。原来刚才放学时,一位年近古稀的老翁牵着七岁的孙子过桥,不幸踩着一根朽木,朽木“咔嚓”一声断了,老翁和孩子的双脚都漏下去了,幸好身子还在桥上。他们挣扎了好久想爬上来,但越挣扎越往下沉。老翁高喊救命啊!救命啊!孩子吓得大声啼哭。一同放学的小伙伴一起跑过来拉住他们的手,像拔萝卜似的往上拔,终因力气不够没有成功。后来在几位村民的救助下,才把他们拖出桥面。老人的大腿被铁丝扎破,血流不止。孩子虽然没伤着皮肉,却站不起来。大家一摸,才发现是小腿骨折了。桥面有一丈多高,小河有三丈宽,这是枯水季节,水虽然只有小腿深,可是水中怪石嶙峋,如果掉下去,不淹死也会撞死。在场的人都吓出一身冷汗,大家争抢着把爷孙俩背去三元卫生院。等我们赶到已不见伤者了,事情已近尾声。我冷静地观察着这里的地形地貌,山弯村在东,三元集镇在西,中间隔着一块宽阔的稻田,脚下的这条小河像一把利刃把稻田像切蛋糕似的切成东西两块。河的两岸也像大渡河边的地形,悬崖陡壁,无法攀登。这座桥是山弯村民去三元集镇当街赶集的必经之路。如果没有这座桥,从任何地方都过不去的。据村民说,这里原先有一座木桥,十年前垮塌后就没有再修。村民们要去三元集镇,就只有绕道下游的公路桥,也就是今天下午乡政府的小车经过的路,那样就远了上十里。这样舍近求远费时费力,村民都怨声载道。后来村里的首富刘九龙就倡议村民捐款重修这座桥,可是无人响应。刘九龙就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自费修建了这座类似泸定河上的铁索桥。小河有两三丈宽,要修桥就得在河中心建一个桥墩,那样做造价太大,单家独户无力承担。刘九龙受了泸定桥的启发,他买来了几千斤8号铅丝,绞成九根铁索,又在桥的两头栽上几根木桩,把铁索拉直固定在木桩上,再在铁索上铺上木板,就成了铁索桥。推车过桥怕桥承受不起,也没人有这个胆量,但步行挑担还可以,人走在桥上,桥面摇晃得像荡秋千,坐摇篮。但毕竟是有桥了,从此时起,图方便抄近路的人多了,舍近求远绕道公路桥的人少了。刘九龙为建铁索桥投资近万元,人们都过意不去,有人就建议他收一点过桥费,刘九龙也有收回成本费的打算,这样收了五年还不足五千元。反而耽误不少工夫。一些亲戚朋友熟人他都不好意思收。五年以后他干脆不收了。这桥原本也没有名字,是中学生叫出来的。他们读了《飞夺泸定桥》的课文,每次过桥时总学着课文中的原话喊着:同志们冲啊!不要怕火!冲过去就是胜利!……后来就叫它做泸定桥。这条小河也叫泸定河。以前小学生不过这座桥,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建了一所村级小学,只有小学毕业后进了三元中学的学生才过这座桥。不知什么原因,去年也就是2007年下半年,中心小学校长下令撤了山弯村级小学。从此小学生上学也要过这座桥。因此,山弯村的家长就多了一分担心,这座铁索桥年久失修,当年铺下的木板经过十年的日晒雨淋,大部分成了朽木,不断地掉落。桥面七洞八穴,危机四伏,桥主刘九龙已经没有能力维修了。胆大心细的成年人都捏着一把汗,小学生就更要小心翼翼了。为了孩子的安全,家长们就采取早上送,下午接的办法,只有过了这座桥才放心。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接送孩子的重任就责无旁贷的落到留守在家的爷爷奶**上。遇上刮风下雨,飘雪降霜,桥面打滑,老人们自身都难保,还要照顾孙子孙女,艰难可想而知。这座桥也不是今天才出事,十年中就有过五次坠桥事件。五年前山洪暴发时,有一对年青夫妇就坠楼身亡,尸首都找不到……
听完村民的介绍,我心里像灌了铅块似的沉重。我们天天讲以人为本,关心国计民生,为什么建了那么多高楼大厦,有关单位就不能在这座宽不过三丈的小河上建一座钢筋水泥桥呢?既然懂得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为什么就没有人关心孩子上学的安危而要撤消村里的小学呢?这到底是为什么?李乡长把手一挥说,走吧,我们去卫生院看望伤者。他转过身来问夏光平,你身上带了多少钱?夏光平摸摸口袋说,不多,就200元。李乡长在自己的口袋里翻出300元,他说不够,最少要1000元,他问大家还有没有?陈委员、刘普生、周林兴还有周华芳和我搜来搜去凑足了1000元。李乡长交代夏光平把钱数记上。由村委会报销。我们一起朝三元卫生院走去。我们互相搀扶着走上摇摇晃晃的铁索桥。真是事非经过不知难,桥面只有五尺宽,我们每走一步都提心吊胆,如履薄冰。过完了桥,回过头去看,大家还心有余悸。李乡长感慨地说,这哪是平常人过的桥?我们都像杂技演员走钢丝,何况孩子?如不想办法修好这座桥,我们真会无颜面对山弯村的父老乡亲!司机小周已经把车子从原路开回了乡政府,我们进了卫生院,找到住院部。伤者刘开根正守在孙子刘小军床前,刘开根伤不重已包扎了纱布,只是刘小军一条小腿骨折了,打了石膏,上了夹板。刘开根看见乡村干部都来看望他们,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了。他说,感谢各位领导,你们工作那么忙,还来看望我们,唔唔……我这把老骨头死了不要紧,只是儿子儿媳打工去了,出了这么大的事我没法交代呀……看着这受了伤的一老一小,李乡长也红了眼睛,动了感情。他摸了摸刘小军的伤腿,问他疼不疼?刘小军不说话只点了点头。李乡长握着刘开根的手说,这事怪来怪去还是怪我们没有尽到责任,你想骂就骂我李佳栋吧。这点钱就给你和孩子买一点营养品。你们要安心养伤,争取早日出院……刘开根抖抖索索地接过钱,连声道谢。我们都挤过去,摸了摸小军的伤腿,各自说了一番安慰话就出了卫生院。这时杨红艳提着一袋礼品匆匆赶来。李乡长问她,小杨,不舒服要看医生吗?小杨说,我没病,刚才听司机小周说,山弯村出事了,伤了爷孙俩,现在都在住院,我去看望一下……你们是不是也到看望?伤情怎么样?有没有生命危险?我说,我们看过了,没有生命危险,你就不要去吧。小杨说,不行!不看望一下我心里不踏实。李乡长夸了一句,说,小杨有人情味,是个好姑娘。小韩你陪她去吧。刘皇叔,你们先走一步。他抬头看了一下天色,夕阳下山了,晚霞已经染红了天空,时候不早了。他说,小韩今天不回山弯村委会,就在乡政府过夜吧。我说好的。我挥了挥手送走了四位村干部,和小杨一起重返医院。小杨用女性特有的温情对爷孙二人说了不少安慰的话,我们才缓缓地走向乡政府。我说,小杨,你与伤者无亲无故,就不要去看嘛。小杨说,他们是你的村民哪,我能不去吗?你走了以后,我的左眼皮一直在跳,我真担心你会出车祸呢,没想到会是村民出事……我的手机响了,是李乡长打来的,他说乡政府来客了,你和小杨一起过来吃晚饭,地点在迎宾酒店。记住,六点准时开饭。我说,好好好,我俩一定来。放下手机,我说,小杨你一个大学生村“官”,还相信迷信?什么左眼跳财,右眼跳祸,真好笑!小杨说,我原先也不信,但现实生活中又验证过好几回。今天的事不就是证明吗?你能不信?电视剧《水浒》中宋江去征方腊,出兵时吹折了帅字旗,吴用就说这叫出师不利。果然就死了那么多梁山兄弟。你今天刚上任就出事,我疑心也是出师不利。我“扑哧”一笑,那都是文人写小说时故弄玄虚,不这样写就不能吸引读者,难道你连这也不懂?小杨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我看了一下手机,已经六点半了,我说我们先不回乡政府,直接去酒店吧。
刚才,我只喝了几杯酒,来不及吃饭就出事了。现在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我们走进酒店,服务员说,乡干部在楼上,楼上请。上了楼,在一间靠窗的客间见到了李乡长和来乡政府办事的客人。我们寒暄了几句后就开始喝酒。我不是主宾,喝不喝都无所谓,只想早点吃饭,被李乡长缠住硬灌了三杯。我问饭在哪里?服务员喊,李老师,给客人添饭!一个声音在应,来啰。我一愣,你们酒店里哪来的李老师?喊李师傅还差不多。一个中年男人满面春风地跑过来,动作敏捷地接住我的碗去添饭。我问他,你就是李老师?是教书的?李老师笑容可掬地说,对对对,我是中心小学的老师叫李欣。以后请多关照!我说你当老师的怎么有空来当服务员?是不是退休了?他说,退休还早着呢。他得意洋洋地说,是这样的,我们教育部门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过了五十岁的人都不安排课,上班不上班无所谓。所以我就来这家酒店当服务员……像我这种人全乡还有好几个呢。我“啊”了一声。原来如此,像李老师这样的身体,无灾无病,一拳都打得老虎死,再教十年都没问题,为什么就不安排课呢?李欣说,这种情况不光是我们乡有,全县其它乡也一样……李欣见我不高兴了,才把话打住。刚才喊李老师的服务员过来解释说,李老师是当过校长的,这是对他的照顾,其他人不到退休年龄是不能不上课的。我没听他解释,只顾默默地吃饭。我想,什么叫整合教育资源?一边喊教师编制紧缺,撤校并校,节省师资力量,一边又让能上课而不上课的教师赋闲,这就叫整合教育资源吗?山弯村小学被撤销,可能也是这个理由。想到此,我把筷子重重一扔,全桌皆惊。李乡长疑惑地问我,小韩,你……你生谁的气呀?我立刻清醒了,转而陪着笑脸说,对不起,我突然想到一个重要问题,所以才发怒。阿基米德洗澡时发现了浮力公式,所以喜出望外,衣服都忘记穿,裸身跑到大街上喊道,我发现了!我发现了……所以真理比羞耻更重要……我急中生智的一句话蒙住了大家。李乡长说,啊!原来是这样!大学生的脑子就是比别人复杂,吃饭时还在想问题,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呀!小杨怔怔地望着我,没有吭声。吃完饭,我和李乡长小杨一起回到乡政府。我向管理员要回男客房1号的钥匙。小杨紧随其后,她说你有没有兴趣陪我说回话?我打开门,用手示意,请进!还没落坐,小杨就批评我,像你这种性格的人真会招灾惹祸。刚才要不是你随机应变编出那段话真会得罪李乡长和两位客人。我知道你为什么生气……我两眼一瞪,我能不生气吗?今天的事就出在撤校并校上,假若能维持原状,让山弯小学的学生就近上学,能出这种坠桥事件吗?有的领导,老叫别人保持稳定,自己却天天在破坏稳定,今天撤,明天并,明天撤,后天又并,撤了又并,并了又撤,搞教育哪能这样穷折腾呢?明天我去找中心小学校长王大川,要求他们恢复山弯村小学,再想办法筹集资金,建一座新的水泥桥。我的工作就从这里开始。小杨说你做得对,我支持你!但能不能办成就是一个未知数了。我说校长不同意我去找局长,局长不同意我去找县委书记,县委书记不同意我去找教育部长,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小杨眉飞色舞赞道,对对对,做什么事都要一竿子插到底,相信总会碰一位明智的领导。要是明天谈判不成,就要向上级写报告,你事忙,就让我来执笔吧。我说好,今天就给县报发一则新闻稿吧。你来记,我来说……小杨说,我们又不是记者怎么发新闻稿呢?我说县报编辑部罗主任是我的朋友,用手机发给他,越快越好。小杨拿起笔来开始记录。我说,本报讯,九月四日中午,三元乡山弯村发生一起坠桥事故,伤了一位老人和一名儿童。事故发生后,乡村干部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实施抢救。把伤者及时送往三元卫生院。李佳栋乡长和村干部都到病房看望,赠送了慰问金。伤者已脱离了危险,三元乡党委高度重视,连夜召开了会议,决定筹集资金拆了那座年久失修的铁索桥,重建一座钢筋水泥桥,恢复山弯村小学,确保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小杨停了笔问,完了?我说,新闻稿不在乎长短,只要讲清楚了事情的经过就可以。马上用你的手机发给罗主任……我报了罗主任的手机号码,小杨又说,这则新闻,前面的是事实,后面说连夜召开党委会的事纯属你捏造,追查起来怎么办?我说,新闻嘛,就像煮饭做菜,多少总要掺点少分。因为我们发新闻的动机是好的,追查起来也不要紧。李乡长过桥后不是说了吗?如不想办法修好这座桥,我们真会无颜面对山弯村的父老乡亲。李乡长的话也可以说就是乡党委的意见。我们发的这则新闻无疑给三元乡党委出了一道难题,敦促他们做好这两件事。你大胆发,有什么责任我来负。小杨把新闻搞发出去了,我用我的手机给罗主任打了电话,告诉他我发了一则新闻,你尽可能让它早日见报。作者就署我笔名“寒冰”……罗主任问,消息可靠吗?不是假新闻吧?我说绝对可靠,因为我自己就是参与其中救护的村干部。罗主任说,谢谢你的赐稿,明天我就让它见报……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6章:06假戏真唱”内容快照:
『06假戏真唱』
杨~~发完了新闻稿,我也打完了~,双方都松了一~气。时间还早,我们都坐~来想聊几句。我问小杨,今天~午分工,党委决定把你留在乡~,这是~对你的关照呀,你为什么不愿意,为什么不领情?小杨说,这正是我想和你谈的事。哼!什么关照,分明是居心不良……我吓了一跳,睁大眼睛问她怎么?你对党委的决定有怀疑吗?你有什么~据?小杨说,好事会轮到我杨~~吗?什么党委的决定,还不是鄢~一人说了算……她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