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吧 > 社会·历史 > 龙舒悲鹤孙立人 [目录] > 第1章

《龙舒悲鹤孙立人》

第1章第一章 少年才俊

作者:李新雨 阅读字体选择:小字

目录

第一章少年才俊……………………………………1

第二章崭露头角……………………………………9

第三章淞沪抗战……………………………………19

第四章重建税警………………………………………32

第五章远征缅甸………………………………………46

第六章反攻缅甸(一)………………………………61

第七章反攻缅甸(二)………………………………80

第八章东北内战………………………………………101

第九章台湾练兵………………………………………113

第十章“兵变”事件…………………………………120

第十一章软禁岁月……………………………………134

第十二章真相大白……………………………………140

附:孙立人简历…………………………………………150

赵狄文稿……………………………………………152

本书参阅资料………………………………………156

后记………………………………………………………159

龙舒悲鹤孙立人

第一章少年才俊

舒城县东乡杭埠镇(原舒三镇),地处舒城、庐江、肥西三县交界,是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交汇之地,地当水陆要冲,有四通八达之便。

清雍正初叶,孙正仁带着全家从休宁到达舒城舒三镇。站在舒三镇杭埠河南岸,孙正仁见此地烟水清滋,生物繁盛,云帆出没,四通八达,便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于是便择地建房定居下来。从此,孙正仁成了龙舒孙氏的始祖。

据《龙舒孙氏家谱》记载,龙舒孙氏(龙舒,即今舒城县)系我国古代军事家孙武之后,封地齐国乐安(今山东博兴县),传40世至孙万登。孙万登在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3年)时,官至金吾上将军。906年,孙万登奉令率军沿赣东进入皖地,屯军徽州休宁。不久,唐亡,孙万登已无主可从,无令可奉,遂率部在休宁定居下来,选派军中精于农事的士卒就地辟荒耕耘。孙万登定居休宁后,安居乐业,人丁兴旺。经历宋、元两朝,到明朝宣德三年(1428年),居住在休宁周围的孙氏人口总数已超过2万人。这些人皆尊孙万登为孙氏始祖,为“休宁一世祖”。孙正仁是孙万登的第33代孙。

龙舒孙氏始祖孙正仁传到第6代孙炳炎时,适逢太平天国战乱。咸丰三年十月中旬,太平军攻下合肥后,在三河建城踞守。孙炳炎在家无法待下去,便听父命去浙江投奔时任杭嘉湖兵备道的堂叔孙观。等到战事平息后,孙炳炎回到舒三镇,看到好端端的家已被战火烧得只剩下断垣残壁,无奈只好举家南迁移居庐江金牛山。

金牛山海拔百余米,山虽不高,但平地起峰,孤岭耸翠,钟灵毓秀。此地相传因曾有“金牛”裂土面世而得名,今山顶石岩平台上“金牛”一跃腾空而留的牛蹄印仍清晰可辩。山西南山坡上有南阳寺,始建于明初,寺内香火旺盛,烟云绕树。登山西眺,云蒸霞蔚,暮鼓晨钟,梵音袅袅。孙炳炎大喜,就是这里了。

定居金牛后,孙炳炎着意经商,他凭借显赫的家世和手中留存的家资,不几年就成为当地巨富。孙府坐落于金牛山南麓,五进四庭院,每进11间,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达数十余亩。整个建筑木架结构,青砖小瓦,室内门窗户扇均为徽雕。其梁枋、斗拱、平盘斗、隔扇、梁脐等木构件,多用各种云纹、花卉图案组成,雕刻玲珑剔透;墙基、廊檐及庭院天井地面,均铺设着石板、石条,凿工精细,平整如切,柱基全为雕凿精美的石鼓。其室内装饰摆设及家具等用品,均一派晚清民居风格。布局井然,匀称严谨,蔚为壮观。在当时,位于庐江、舒城、合肥三地交界处,提起金牛山南孙家,可谓是声名显赫、妇儒皆知。

龙舒孙氏可称得上是书香世家。孙立人的曾叔祖孙观(字序贤)为嘉庆二十六年庚辰科第一甲第二名。后皇帝复阅试卷,觉得孙观的文章在状元之上,于是亲自拨款在扬州为孙观建“孙状元府”。孙观英年早逝,但他清廉寡欲的思想却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后人。他曾对“钱与权”的追求作过如下阐述:“天若纵我欲,我欲亦易足。数亩田、几间屋,前有池塘后有竹。妻能织、子能读,冬赏梅花秋赏菊。”孙观的这种旷世豁达的精神境界在当时的社会可以算是卓尔不群。

孙观之女被道光皇帝认作干女儿,三河的大浮桥,无为的皇姑闸均为该皇姑所捐修。

孙立人的伯父孙宏泽为光绪三年丁丑科一甲进士,先任广西贺县知县,后随刘铭传抚台,任海关总监,与王仁堪、谭仲修、谢章铤等号称丁丑甲榜七友,誉满全国。

光绪丁未年《续修舒城县志》记载,正仁公的后人中出有进士3人,举人3人,贡生3人,太学生7人,库生4人,三品、六品军功做官的9人。

1900年12月8日,农历清光绪26年10月17日,孙立人这只玉鼠借着金牛角蹦了出来。从此,中国军史上便多了一个著名战将,中华民族史上多了一位抗日大英雄!

金秋十月,孙立人诞生了,31岁的父亲孙熙泽喜笑眼开。今年考场失意,孙熙泽虽然26岁中举,但在今年的进士考试中却名落孙山,正闷闷不乐哩,听到儿子的落地啼音,清脆、响亮,非常高兴,认定这小子将来一定不平凡!当即略加思索,便为儿子起名为立人,字仲能,号抚民。

孙立人的父亲孙熙泽1869年生,光绪甲午年,他因宗祠在舒城便以舒城籍参加“江南乡试”。中举后,朝廷曾派他到福建龙泉县担任教谕,但他志不在此,便以母亲年老拜辞了。孙熙泽在当地很有名气,为了显得庄重老成,孙熙泽很早就蓄须,胡子长且粗黑,很有一种慈祥长者威仪,当地人称他“孙二胡子”。他排行老二,兄长臻泽过继给了大伯,他与弟弟春泽除读书外,便帮助父亲孙炳炎分担些家务商务。

1903年,孙立人母亲方氏病逝。父亲续娶方氏堂妹为继。

1905年,父亲请舒城私塾先生宋执中为家庭教师,从此,孙立人三兄弟在家塾中受教。宋先生教授国文和英语,甚为严格,对所学课程要求悉数熟背,背不了就打手心。孙立人本就活泼好动,顽皮厌学,因此,吃了不少苦头。但父亲孙熙泽对宋先生的作为大加赞赏,这使孙立人认清了形势,知道父亲尽管很疼爱他们三兄弟,但不好好读书照样挨揍!在读私塾期间,他们三兄弟白天全在书房里读四书五经,用毛笔誊抄古诗词,只有晚上才能和家人见见面。

1908年,父亲时来运转,经孙宝琦推荐任山东登州知府。可这个知府不好当,当时山东正在闹革命,前知府就是被革命党吓跑的。为安全起见,孙熙泽将家眷送往济南,孙立人进了德国教会办的德文高等小学学习。

1911年,武汉起义,波及济南。孙府迁居青岛,12岁的孙立人被转入青岛德文小学继续学习。

1898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出兵强租胶洲湾。青岛被德国人宣布为自由港,他们开始修筑青岛港,1903年3月,青岛大港第一码头建成开放;1904年6月,胶济铁路全线竣工通车。具有战略重要地位的这一军事要地,就这样在德国人手里“日新月异”。德国人成了这里的主人,个个都是一副耀武扬威的样子。

尽管青岛已成了德国的殖民地,但美丽的海滩依然是儿童们的乐园。在青岛,孙立人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海滩,每到休息日,他总会与几个好同学去海滩嬉戏。他们去浅海边游泳、摸鱼、拾贝壳,在沙滩上翻跟头、跳远,玩得心花怒放不亦乐乎。

又一个休息日,孙立人照例又和几个同学先游泳,然后在沙滩玩。玩累后,孙立人躺下休息,忽然发现有颗石子挺醒目,便跑过去拾,拾起一看,这颗石子居然是块美丽的海花石,其状如鸭蛋,晶莹剔透,白里泛红。两个伙伴见了也是非常喜爱,赞美不已。

这边的动静引来了德租地三个大小孩的目光,紧接着他们便走了过来。

“给我!”一个长相健壮的德国大男孩“卷毛”向孙立人伸出了手。

“不给。”孙立人本能地缩回手,攥紧海花石说,“这是我捡到的,凭什么给你?”

“卷毛”恼羞成怒,上前打了孙立人两记耳光,并用蛮力将孙立人手中美丽的海花石抢去,然后没事般地扬长而去。

孙立人有瞬间的错锷,怎么会这样?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2章:第一章 少年才俊(续)”内容快照:

『第一章 少年才俊(续)』

委屈的泪~自心底涌起,孙立人心想:这里虽然是中国的土地,但真正的主人却是德国人。国家弱了不行~,~不然,他们怎敢欺负我们?与此同时,孙立人也在心里暗~决心:“将来有法子,一定~使我们中国成为一个~国,不能~弱国。~为一个弱国的国民太不是人了!”这~~光,成了孙立人以后献~军旅,保国卫民宏愿的最初启蒙。1912年,父亲孙熙泽迁任中华大学副校长,孙立人随父到了

~~

>> 阅读第2章 第一章 少年才俊(续) 返回小说目录

版权声明:本小说数据来源自互联网,本站只对小说基本信息(目录信息、最新章节列表信息、第三方阅读地址等)进行整理收集,我们不以任何形式提供小说正文内容的在线阅读及全本小说下载服务。 如果收集的小说公众信息侵犯了你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跟据情节严重性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删除屏蔽。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