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水深火热的国内战场,中国为什么要组织远征军到缅甸抗战呢?
珍珠港事件后,日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击败了驻扎在印度支那、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菲律宾的法、英、荷、美各国军队。这使西方,特别是美国认识到了支援中国抗战的重要性。因为正是中国军民拖住了日军整整21个师团和20个旅团,还有在东北的13个师团。而日军在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同西方各国作战的部队总共才11个师团和3个旅团。倘若中国沦陷,日军就得以把半数以上的在华侵略军抽调出来对付西方,日军同希特勒军队在印度、伊朗会师的计划就有可能得逞。
所以,美国对于援华抗日和邀请中国出兵保卫缅甸是最积极的。正是美国罗斯福总统等人对英国领导人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中国才有可能派远征军援英入缅参加世界反法西斯的缅甸保卫战。远征军共3个军,即杜聿明的第5军、甘丽初的第6军和张轸的新66军。蒋介石任命卫立煌为中国远征军司令,杜聿明兼任副司令。
3月初,蒋介石以盟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的身份飞临缅甸腊戍视察。参谋长史迪威也乘美国轰炸机与蒋介石不期而遇。双方见面全是纯礼节性的,没有热情,没有欣赏。彼此互相介绍了自己的部下,史迪威一行傍晚便走了。
3月12日,仰光沦陷,这是英国在不通知中国的情况下放弃仰光,蒋介石大为恼火,在召见史迪威时,严斥英军不合作,指出:“英方作战与撤退时,事前多不通知同一战线活动之友军,更不欢迎我方参谋加入其总部工作。他们根本就没有在缅甸认真作战的意图,此后英方不允许指挥中国军队。”
3月中旬,杜聿明军和甘丽初军分别接替英军在东枝、景洪枣东瓜一线的防务,第66军在曼德勒地域担任预备队。西路伊洛瓦底江沿岸的作战,由英缅军担任,东线由远征军第六军负责。
缅甸是东南亚半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缅甸对于中英双方来说都有重要战略意义。为了保卫缅甸,1941年底,中英双方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但是,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
孙立人率领新38师到达兴义,稍事休息,即举行出师远征誓师大会。
誓师会上,齐学启副师长提出了:“将有必死之心,士卒无生还之念”的誓言,“以战胜为荣,战死为荣”的决心激励战士,并引吭高歌,高声朗诵他写的诗句“男儿生兮不成名,死当葬蛮荑城中”,把全师士气调动了起来,大家群情振奋,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我军必胜,日寇必败!”等口号,全师士气渐上**。
誓师之后,新38师从兴义向安宁进发。
1942年3月27日,孙立人奉命向缅甸东北重镇腊戍开拔,接受守卫腊戍飞机场的任务。
在这之前,中国远征军先遣部队第200师深入同古,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准备发动同古会战。可是英军来了个假会战真撤退,其战略意图是利用中国远征军与日军作战赢得的时间实施撤退计划,把缅甸和中国远征军统统丢给日本人。蒋介石洞悉了英军的企图,担心自己的部队挥师冒进会被歼灭,因而口头虽然同意了同古会战计划,但一直电告杜聿明不得冒进。
心有灵犀的杜聿明深知蒋介石的心思,他命令22师佯攻同古,以掩护第200师撤退。同古会战流产。第200师突围撤退成功,但12天的抵抗,第200师四千将士伤亡。
腊戍座落在汤彭山脉与萨尔温江夹峙的三角地带,为缅北重要的交通枢纽。滇缅公路蜿蜒而至,在这里同仰光公路和仰(光)密(支那)铁路相接。腊戍历史上曾属于清朝政府管辖,在腊戍城东郊的石壁上至今仍能看见永昌府石刻的文告。
4月7日,孙立人命令第四团一营彭克立留守腊戍机场,全师其余部队开向曼德勒。曼德勒是缅甸的古都和第二大城市,因曼德勒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所以缅甸有句谚语:“条条道路通曼城”。由于日特和缅奸破坏了曼城的警报系统,所以四月四日上午十一时大队日军飞机轰炸了曼德勒,引起一场空前大火。除旧王宫外,全城民宅多系竹木瓦片构成,几乎全部被焚毁。趁着大火和一片混乱之际,日特缅奸袭击了英军仓库、医院、中国远征军伤兵医院以及一些华侨商店住宅,杀了许多中国的伤兵和侨胞。新38师开进曼城后,立即发布中、英、缅三国文字的安民告示,内容为:“本司令奉命卫戍之间,保此土,安斯民,职责所在,兹特与全城民众共约四事:一、放火者杀无赦。二、杀人越货者杀无赦。三、充当敌人间谍侦探者杀无赦。四、造谣惑众扰乱治安者杀无赦;其余僧侣人等生命财产均在本司令保护之列。”并同时组织消防队全力扑灭仍在燃烧的大火;颁布戒严令;清除道路污垢瓦砾,掩埋尸体,控制瘟疫发生;管制交通工具,收集交通机构技术人员,恢复交通。又由师政治部指挥,华侨协助,组成便衣侦察队以便镇压日特缅奸,张贴“中国军队救助一切受灾的缅甸人民”、“中国缅甸是兄弟之邦”等标语,让侨胞集体居住加以保护。
孙立人对部队提出要求,按照“能防空、能防雨、能抗毒、能持久”的原则,构筑曼城的防御体系。
4月9日,蒋介石、史迪威、罗卓英到曼城视察,孙立人领着蒋介石等人巡视了曼德勒皇城和瑞敏金塔、石经院等几处名胜古迹,午饭后又去伊洛瓦底江铁路桥,尔后沿萨蒙河去察看正在施工的新38师112团和113团,登高审视周围的地理形势。蒋介石在曼德勒各处看了一天后,见新38师的官兵身体都很健壮,士气尤其昂扬,构工清障效率更高,非常满意,几乎一天的脸上全挂着笑容。他们对孙立人的各样做法非常赞同。由于英国亚历山大将军迟迟对曼城的防御不发布命令,也不做出任何决定,因而曼城人民反英情绪高涨,英国当局已完全失去对曼城的控制,为此,蒋介石任命孙立人为曼城的卫戍司令。
孙立人担任曼城的卫戍司令后,立即派人去四乡宣传招抚,并在曼城四郊设立难民登记站,对归来的难民发给卢比和粮食,召回不少曼城出逃的居民,仅一星期,曼城便略复市容。
4月11日,蒋介石命令罗卓英接替未到任的卫立煌任远征军总司令。这样,远征军的指挥就由史迪威、杜蔚、罗卓英、杜聿明四人担任。
4月15日下午,孙立人接到罗卓英电令:着112团、113团开赴纳特曼克和巧克巴当布防,以策应西翼位于阿南苗至马革威一线的英军,并掩护位于平蛮纳一带的第五军侧翼。
纳特曼克和巧克巴当,离曼城都在150公里以上,孙立人担心兵力分散,指挥会失效。但军令不可违,孙立人只好让副师长齐学启将军率领112团、113团前往指定地点布防。
日军看到第五军英勇善战,而英军斗志已丧失殆尽,遂集中近两个师团的兵力去打英军。当112团和113团到达指定位置时,英军已于14日开始从阿南苗、马革威不战而弃守,向以北的仁安羌撤退。在北撤过程中,英军第一师七千多人及部分战车于16日被日军33师团两个联队包围在仁安羌地区。
仁安羌在马革威之北35英里,西濒伊洛瓦底江,北临拼墙河,东有**、丛莽、沟空及油田,通达曼城公路横贯其间。在地形上看是比较利于防御的。仁安羌油田当时是缅甸最大的油田,又是伊洛瓦底江流域各城镇的总发电基地,日军早把仁安羌油田视为囊中之物而不予轰炸,英军则因溃败得太快,只顾逃命,根本未想到破坏油田。日军看到英军有意在仁安羌固守,就派出两个联队跟着英军穷追不舍,并飞速迂回包抄,于16日率先占领油田,切断英军退路,同时还派出一个大队抢占了拼墙河北岸的渡口一带,企图阻击对英军的救援部队。英军第一师和坦克营一部被包围在仁安羌市镇地区。
4月16日英军被围后,与日军激战两昼夜,弹尽粮绝,最后水源亦被切断。英军第一师师长斯高特向英军第一军团长史利姆中将频频告急,史利姆只有连连向中国远征军总指挥部求援。
罗卓英接到救援电文,于18日下午5时,命新38师副师长齐学启率领驻在巧克巴当的113团就近立即星夜驰援英军。而命令孙立人仍以曼德勒卫戍司令身份坐守空城。这一决定既欠考虑,也不明智,很明显地,罗卓英考虑到日军兵力强大,对于英军的救援也是故作一番姿态,企图以113团应付一下,保存中国军队的实力,并没有想到英军的死活。
孙立人接令后则认为,从缅甸战局的全局着眼,英军的西翼一旦被日军攻破,出现一个缺口,则中国军队的阵脚也必然大乱,且中国军队入缅抗战同样要播仁义于异邦的,不能不管他人的死活。孙立人还担心,113团并不足额,如果钻进日军两个联队中去,不说救援,能否生还都是问题,尽管带队的是他最为信任的齐副师长,但齐学启毕竟是自己的副手,在关键决策上则不能象自己那样果断下决心的。很清楚,如果让一个团长带领这个缺员的团去营救英军,绝对不会成功,不是被歼,就是知难两退。齐学启是自己在清华的多年同窗好友,生死之交,岂能叫齐副师长替自己冒此天大的风险?
想到这里,孙立人立即打电话向罗卓英总指挥申诉己见,要求改派他亲自指挥,但罗卓英没有批准。
电话不准,孙立人焦急万分,遂决定亲闯远征军司令部。他驱车去位于纳特曼克以南30公里的中国远征军总指挥部,求见罗卓英总指挥,到达时,已是当晚9点。此时罗卓英已入睡,孙立人只能见到罗的参谋长杨业孔少将。孙立人以充足的理由希望能说服杨参谋长,但杨业孔冷冷地说:“既然上面已决定了,就不必再多说了。”
孙立人万分焦急,又跟杨参谋长说:“这是孤注一掷的局面,我非去不可,不能允许有丝毫的迟疑和差错而影响全局。任务虽然艰巨,但自信亲率千条袍泽定能杀敌致果。”
然而不管孙立人如何费尽口舌,杨业孔断然不肯承担这个责任,一直磨到后半夜2点10分,孙立人满脸通红,情绪激动地说:“如果参谋长不肯负责,那我自己负责。不过请你明天报告总指挥官,就说按照目前局势,我势在必行。孙子说,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不合理的命令不一定要接受,责任问题只有等任务完成之后,再来承担。”
说毕,孙立人走身告辞,驱车去追赶已从巧克巴当徒步向35英里以外仁安羌疾行的113团。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11章:远征缅甸(续)”内容快照:
『远征缅甸(续)』
19日凌晨4时,孙立人追~了这支只有1121名的113团。见到113团团长刘放吾~校后,孙立人说:“援救英军的任务非常重大,只能成功,不能失败。113团兵~有限,面对在质量~数量~都很~大的日军,我们只有发挥我军的优势,才能战胜敌人。一个有利于我之点,就是英军节节不战自退,日军不战而捷,如~无人之境,胜而骄,必会对拼墙河一带及其阵地疏于警戒。我们可以利用平时训练所~悉的战法来弥补我们的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