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原来,是王木匠醉晕晕地带着一帮人进来了。除王木匠外,还有三男二女,似曾相识,但又记不起来。木匠满脸酒气,指着这群人:
“不好意思,把你的好梦搅了。介绍下,这几个也在凤城打工,全是我们三圩的。”
“这是邹熏烧家的公子,大学生,在开泰上班。”王木匠在介绍我的时候明显把“大学生”三个字加了重音。
没有足够的凳子,男同胞只好全挤坐在我的铺上。从面到点,按部就班,王木匠开始一一介绍:
“这是贵锁,我高中同学,在兴泰机械厂,来六年了。”
“你好,大学生。”贵锁冲我伸出了手。我细细端详:中等个,四十岁不到,平头,四方脸,眉毛粗黑,目光有神,显得沉稳自信。贵锁的手掌厚实有力,我估计到他从事工作的劳动强度不小。对视的一刹那,我感到对方眉宇之间有些似曾相识……哦,想起来了,贵锁在镇上开过小店,卖过农具。
“这是徐阿三,刚来几天,还没有找到工作。”我顺着手指看去,这是个皮肤黝黑的男人,个头不高但结实**,应该有三十五六岁。阿三先是抓了抓自己的头,然后朝我也伸出了手,不停地朝我友好地傻笑。木匠转过身指着年龄大一点的女人说:
“这是翠芳大厨师,我弟媳妇,贵锁的‘领导’,在江洲路巴蜀酸菜鱼馆打工。”
“这是银珍,翠芳的侄女,等于是我的侄女,在金鹰国际服装柜台上班。”
翠芳,银珍都朝我点头示意,笑了笑。木匠最后指着他身边的男孩说:
“这是永贵,我新收的徒弟,三圩镇仇家墩子的。”永贵是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稚气未脱,腼腆得很。看到我注视着他,有点不知所措。
老乡们在一起,总有拉不尽的家常、扯不完的话题。如果在三圩,我们这几个人肯定聚不到一起,但在异地他乡,情况就不一样了,嘘寒问暖,互诉衷肠。只是,更多的时候,我是个忠实的听众。一番理顺,终于弄清了这几个在凤城打工老乡的关系:贵锁和王木匠高中同学。那时的三圩高中比安丰高中有名,王木匠为了能读三圩高中,初中时就转来了我们镇。后来木匠上高中时因为花心、成绩下滑才学木匠的。贵锁的女儿蓉蓉在凤城上高职,学的是旅游,凤城要打造旅游城市了,这个专业应该有出路。为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贵锁让孩子住宿了。阿三是翠芳的堂弟,从三圩刚来凤城几天。永贵是王木匠做工时认识的,初中毕业后,高中没有考上,职中又不肯上,于是只身出来闯荡,钱用光了,想投奔在凤城小商品市场做生意的舅舅,舅舅去苏州管情了——没办法,“人情大似圣旨”,舅母厉害,永贵不敢找。幸亏遇到王木匠。他现在暂时和阿三住在贵锁家。贵锁住在厂里的旧厂房里,环境虽然差些,但面积不小。几个人中,徐阿三好像最老实,榆木疙瘩一般,三拳打不出个闷屁。其他几个倒是很活跃,很兴奋,不断交流着各自的信息。
“老秀才的闺女和相好的私奔了,网上认识的,那男的大七八岁呢,还拖个五岁的男孩呀。”
“镇西头李寡妇的女儿怀了宝宝了,六个月了,学不上了,她才十八岁啊!”
“秦老爷子的孙子调凤城了,花了好几万呢。还是那句话,玉皇拜财神——有钱狠啊!”
“李寡妇侄子在温泰逑得不丑啊,去年弄了十几万呢。”
“包装厂杨厂长女儿参加什么——哦,湖南卫视‘超级女声’海选了,有人在电视上看到了。这孩子,每个星期都到凤城找大学的教授学唱歌,他老子花了不少钱呢。”
……
我真的没有想到,凤城居然有这么多的三圩人。以前,我只知道,三圩去苏州无锡的人很多。听说,到了腊月,回兴化的人流潮涌一般,车票总是紧俏得要命,买张票还要托张三、拜李四的,到三圩中途还得转趟车。现在,这些都不成问题了,车子多了,路也好走了,宽得很,只要有钱,票多的是。
我听父亲说过,二十年前,镇上有不少人为了躲避计划生育,到苏南谋生了。这些人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能吃苦,什么都干,弹棉花、收废旧、种蔬菜,什么赚钱干什么。他们以苏北人特有的质朴、踏实,在苏南默默打拼着,基本上混得都还不错,至少衣食无忧,机变灵活一点的,甚至发了大财。不管谁,发财之后,肯定是要衣锦还乡的。三圩镇一个外号叫矮冬瓜的,以前在镇上平平庸庸,人见人嫌。后来跟镇上人到了无锡,专收废品,居然上了路子,现在在无锡不仅买了一套房子,还娶了一个当地的姑娘。春节回来时,小两口在三圩镇街上散步,拉着手,你亲我爱的,羡慕死了三圩的男人。女的比矮冬瓜高出半头,身材长相都没有话说。
不过,也有不少人说,顺风顺水的毕竟是少数,出去打拼不容易,特别是现在。在家千日好,出门处处难啊,毕竟“物离乡贵,人离乡贱”。再说,国家现在特别关注“三农”,减免了农民很多负担,“广阔天地”也照样能大有作为。三圩镇郊有个外号叫“无事忙”的,每天,眼睛一睁就开始忙乎,亦农亦商,种了几亩口粮田,另外还在三圩镇上卖服装,生意虽不算很红火,但至少说得过去。听说苏南能赚大钱,无事忙热血沸腾,带足了老本去无锡开服装店,结果折得血本无归,还是回到三圩重操旧业,从头再来。无事忙以前的一个伙伴,庄稼侍弄好了,又搞了两个大棚蔬菜,竟然也比他强。现在的无事忙,谈到过去,总有一种往事不堪回首的感慨:管你金窝银窝,总不及家里的狗窝;外面的世界的确很精彩,但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啊。唉,肥吃不如瘦困,还是老老实实在家呆着吧。
王木匠有句话说得在理,在外混得好不好,因人而异,关键看自己的本事。他的意思不言自明,他有本事,混得还不错。“多喊一声哥,少走十里坡”,这是王木匠的心得体会。出门在外,路从口中找啊,多个朋友多条路。嘴巴甜,不吃亏,反正哄死人不偿性命。当初他来凤城,找的就是贵锁。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也仗着以前的交情,不仅把几天的住宿问题解决了,而且从老同学的口中,他得到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否则,他怎么知道有个杨桥口呢?不知道杨桥口,又怎么能有这一单一单生意呢?他遗憾就遗憾出来迟了。如果那时在苏南一直“躲”下去,落地生根,图谋发展,说不定自己早发了。当时算盘打错了:总以为生了儿子,就得回家,让人看看,他没有绝后啊。不回去?不等于穿个好衣服,在黑夜里走,有什么意思唦。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嘛。可是,这口气争得代价太大了,让木匠失去太多发展的机会。木匠有些可惜:
“唉,早出去几年,口袋早鼓鼓胀胀了。”
“桂才,不就是你的金砖?”
“……你的银行,零存整取。”
不知不觉,上晚自修的桂才回来了,我们曲终人散。王木匠掏出一张徐阿三的身份证给我:“你也多关心点阿三,他没有工作呢,你文化高,中介那边,多辛苦跑跑吧。”又转过身对大家说:“振鹏是我们这里的知识分子,以后大家有事多和他商量商量。有机会大家聚聚,我请客。”大家约定,过段时间碰头,喝它几盅。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6章:凤城真美”内容快照:
『凤城真美』
~午,公司给我放了假,让我们去照相馆拍照片。新来的几个大学生都~去,~求是~照,六寸的,据说,公司的人才库~备案。公司~再三~调,照片代表公司形象,一定~拍出风采、拍出个~、拍出气质。你可别说,我们开泰的管理确实~路子,中规中矩,以人为本,着眼长远。这是个机会,我得~住,自信点讲,我长得不差,万一公司把我当~形象代言人,那可是名利双收~。看来,照片还不能等闲视之。我从皮箱里翻出了我的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