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2004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的郑重宣布,像一声响彻云天的春雷,在辽阔的中国农村的每个角落回荡。对9亿中国农民来说,再没有比这条消息更令他们激动和感动的了。
2005年,我所在的那个村子也取消了农业费,只可惜迟了十多年,已经走出农村的我再也享受不到这大好的惠民政策了,但是我依然感到激动万分。
我国多年来农业税稳定在500亿元左右,2002年仅占全国税收的2.6%,每个农业人口不到60元,"60"块钱,对城里人,对有钱人来说,是不值一提的区区小数。但在当今中国的不少农民眼里,每个人口交60元也不是一件简单事。五口之家一年要交300元,他种那几亩地去掉化肥、种子、农药、水费等各项开支,又能挣几个300元呢?再说,300元可能维持一家两三个月的最低生活呢。问题还不在这里。因为有农业税,就给其他五花八门的费税"搭车"提供了平台,这样几倍甚至十几倍于农业税的负担就会落到农民肩上。
在十多年前的九十年代农民却被沉重的提留压得喘不过气来,简直就是炼狱般的日子,那个时候,我家种了四亩地(三亩水田一亩旱地),合同上一亩地的提留款是300元(光合同上的300元就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农业费的5倍,但是远远不止这个数,交到年底要交700元),四亩地就是1200元,而那时的稻谷价格低,农业资料比如化肥、农药、种子价格又节节上涨,一亩地的投入包括种子、农药、化肥、抽水费最少要200元,稻谷的价格是35元(50公斤)一亩地收稻谷500公斤,收入350元,(当然不算人工,农民从来是不算人工费的)如果在不交一分钱的提留话,还勉强能持平维持生活,但是节节往上升的提留款接踵而至,有如一台榨汁机,要榨干你的血汗,直到枯竭而亡。
为了能保提留不折不扣地收上来,县一级成立了提留征收办公室,并由主管的领导亲自挂帅,起草文件,与乡镇签订责任状,设立奖惩制度,还在电视台开辟提留征收专栏,每天晚上在新闻中排名播出各个乡镇的征收进度,一个时段一个季度一结帐。在九十年代无论你走到哪个乡镇的会议室里、办公室里挂满了各种“春季征收一等奖”“夏季征收第一名”“秋季清收比赛金杯奖”的奖牌(匾)、奖杯、锦旗。成为那时乡镇里的一道风景。而乡镇一级更为重视,那里的重点工作、中心工作就是收提留,乡镇干部的工作也就是收提留的。县里的电视上每天都要清收排名的,每个乡镇都不甘落后。谁也不愿被排在最后丢脸。这时就是乡镇干部最“辛苦的时候,他们每个人都要包一个村,还把工资与提留挂钩。县里是每半个月结一次帐,镇里就一个周结一次帐。但是不管你收得如何厉害,归根到底到底还是要农民手里有钱。每年春季夏季收提留的时候,因农民收少量的春季作物要买农药、化肥要投入,这样村里就很难完成下面下达的征收任务。他们就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找有钱的人高利贷款,以5分至1角的利息贷款完成任务,就是100元钱每个月5至10块钱的利息,而贷款给村里的除了少数的生意人,大部分都是乡镇的包村干部,包村的干部可谓是名利双收,一举两得,既使自已所包的村完成任务,又能从中赚到一笔高出银行几十倍的利息,一个包村干部如果贷给村里一万元,一个月的利息就最少是500元,10个月就是5000元,干部们找到了一条致富的门路,而这些高利息村里不会承担,村干部不会自掏腰包买单,最终还是要转嫁到农民头上,。年初合同上的提留数是每亩300元,加上镇里、村里的各种搭车收费实际上就变成了每亩地700元。如果你在年初交清这个数的话,就不会吃高利贷,而实际上年初交清的几乎没有。那时收提留分: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如规定的时间不交清就要计利息,计息以一个月为标准,一个月后计的利息也转成了本金重新计息(如700块的提留一个月的利息就是35元,如果不交的话下个月就按735元计息了)这样利滚利,提留就变成了“高利贷”,到后来,靠种地这提留你是永远也交不清了,农民活似当代的杨白劳,要交清提留只有卖儿卖女了。
到了冬季清收的时候,收提留就变成强制性的了,他来请来了派出所的民警,开着拖拉机,有钱的交钱,没钱的就交粮食,牵年猪、抵耕牛。这一年,父亲用养了十几年的耕牛抵了提留但是还有2000元没有交清。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我们家背上滚雪球一样的高利贷,一下子跌入万劫不复的困境中。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8章:花甲老父被关了半夜”内容快照:
『花甲老父被关了半夜』
天气渐凉,转眼到了秋天,父亲打算收了稻谷和棉花、卖了年猪,如果还不够,就卖了耕牛。然后再~两间瓦房。秋天过了,马~就是冬天,总不能在凉天雪地里还住草棚吧。牛在我们家都10年了,父亲从来没有把牛当牲畜,而是反它当成家里一员,每天父亲总是~把牛放~了才回家吃饭,晚~,总是~等牛~了他才~,现在轮到~卖牛,父亲的心情差极了,好几次我看到父亲在跟牛说话,说着说着就~泪。帮我们把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