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六月初五,以李渊为首的政治军事集团正式在太原起兵。
隋亡唐兴的历史大幕就此拉开。
李渊集团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就是直取隋帝国的政治心脏西京长安。
要进军长安,首先必须攻克西河郡(今山西汾阳市)。
李渊把这个首战的任务交给了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初出茅庐的李氏兄弟不负众望,轻而易举地拿下了西河郡,轻松漂亮地完成了他们军事生涯的**作。军队凯旋后,屈指一算,前后仅历时九天。李渊大喜过望地说:“如此用兵,足以横行天下了!”
首战告捷。李渊更加坚定了南下关中、西取长安的决心。
这一年六月十四日,李渊置大将军府,自立为大将军,以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唐俭和温大雅为记室,武士彟为铠曹,殷开山为户曹,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为左右统军;同时以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率左三军;以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率右三军;以柴绍为右领军府长史;其余文武将吏也各有任命。
七月初四,李渊以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留守,让他镇守后方根据地。初五,李渊召集全军誓师,发布了声讨杨广、“匡扶”隋室的檄文,传檄四方郡县。此前,李渊命刘文静出使突厥,暂时向始毕可汗称臣,以便稳住突厥人,并要求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提供援助。随后,李渊亲率三万精兵从晋阳出发,正式踏上了开创帝业的征程。
七月八日,李渊率部进抵贾胡堡(今山西汾西县北)。此堡南面五十多里处,就是隋将宋老生重兵据守的霍邑(今山西霍州市)。
在这里,李渊军队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困境。
首先是因为连日天降大雨,道路泥泞难行,军中粮草即将告罄,而派回太原运送补给的车队又迟迟没有返回。其次,军中开始传出谣言,说突厥人已经变卦,准备联合刘武周袭取太原,因而军营中人心惶惶。
这时候,多数将士打起了退堂鼓,纷纷要求班师。而李建成和李世民却据理力争,坚决反对撤兵。李渊犹豫再三,最后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决定天气转晴后立刻攻打霍邑。
自助者天助之。李渊父子的坚持最终也感动了上苍。七月底,来自太原的粮草和补给终于运到。几天后,天空也放晴了。八月初三,李渊率全军迅速兵临霍邑城下,以激将法诱使宋老生出城迎战。双方接战后,李渊与李建成假装受挫,往后退却。李世民则与段志玄率精锐骑兵从背后突击宋老生。隋军腹背受敌,顿时溃败,宋老生被杀,所部三万人也全部被歼。李渊父子随即攻克霍邑。
这是李渊出师以来取得的第一场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进入霍邑后,李渊当即论功行赏。军中负责授勋的官吏提醒他说:“奴仆出身的人,似乎不该跟一般战士同等待遇。”李渊不以为然:“飞石流箭之间,不分谁贵谁贱;为何评定功勋的时候,却要分尊卑等级呢?应该完全平等,有什么功,受什么赏!”
随后,李渊军迅速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八月八日占据临汾郡(今山西临汾市),八月十三日攻克绛郡(今山西新绛县),八月十五日进抵黄河东岸的龙门(今山西河津市)。同时,刘文静也带着五百名突厥士兵和二千匹马赶来与李渊会合。
刘文静的归来无疑让全军上下都吃了一颗定心丸。因为将士们再也不用担心太原(最主要的是城中的妻儿老小)会被突厥人偷袭,于是越发坚定了西进关中、夺取长安的信心和斗志。
九月初,李渊率部进抵河东(今山西永济市)。河东城扼守黄河渡口,可谓关中门户,其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此城长期由隋朝名将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经营镇守,防御极为严密,加之地形险要,所以易守难攻。李渊率部围攻多日,想尽了各种办法,可河东城依旧固若金汤。李渊意识到这座坚城不可能轻易攻克,遂准备放弃河东,沿河岸北上,从北面的渡口入关。然而,裴寂等人却坚决反对。他们认为:“屈突通手握重兵、固守坚城,就算今天绕开他,万一我们不能攻
四大唐开国(2)
下长安,撤退时就会遭到河东的阻击,到时候腹背受敌,形势将万分险恶。不如先全力拿下河东,然后西进。河东是长安的门户,屈突通一旦战败,长安城指日可下!”
裴寂等人话音刚落,李世民马上又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意见。他说:“不然。兵贵神速,我们拥有连战连捷的余威和四方来附的部众,如果快速西进,长安必定震恐,很可能在他们来不及作出反应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把城池攻了下来。如果逗留在坚城之下,自陷于疲敝之境,使长安有充分的时间加强防御,而我们自己却白白贻误战机,一旦军心离散,那大事就不可为了!”
这是李渊集团在军事战略上发生的第二次分歧。
这一次,李渊兼听了双方的意见,决定双管齐下、兵分两路。他命令各将领留下来继续围攻河东,由他本人与李建成、李世民亲率主力渡河入关。
九月十二日,李渊一进入关中,各地隋朝官吏立刻望风而降,纷纷献出所辖郡县。其中,华阴县令李孝常献出了下辖的永丰仓,极大地满足了义军的粮草和物资需求。此外,京兆府所属各县也纷纷派遣使者来向李渊投降。
十六日,李渊抵达朝邑(今陕西大荔县东),随后命李建成、刘文静等各军进驻永丰仓,并扼守潼关,防备可能出现的隋朝援军;同时又命李世民、长孙顺德、刘弘基等各军**渭水以北的泾阳、云阳、武功、盩厔诸县,从北面对长安进行包抄。
在李渊进入关中之前,他女儿平阳公主早已在此起兵。她联合当地的义军,攻克了长安外围的许多隋军据点,为李渊的西进彻底扫清了道路。
李世民与平阳公主在渭北会师之后,远近各地的官吏士民和义军首领纷纷前来归附,李世民精心挑选了一批才俊之士作为自己的左右手。其中一个人,就是后来的名相房玄龄。
房玄龄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博览经史,在文学和书法上均有很高造诣。少年时代曾随父亲房彦谦游京师,其时国家安定、天下太平,人人都认为隋王朝一定会江山永固。可房玄龄在长安逛了几天后,却从鼻孔里重重地哼了一声,对父亲发表了一番时政感言。
他不仅痛骂隋文帝杨坚“混诸嫡庶,使相倾夺”,还说到头来必定“内相诛夷,不足保全家国”。他父亲听了这番大逆不道之言,本来就已经吓得不轻,没想到房玄龄最后又说了一句:“(隋朝)今虽清平,其亡可翘足而待。”(《旧唐书·房玄龄传》)
最后这句灭九族的话彻底把他父亲吓得魂飞魄散。
当时房彦谦绝对不会想到,短短十几年后,房玄龄的预言就变成了现实。
十八岁那年,房玄龄中了进士。当时的吏部侍郎高孝基素以“知人”著称,见过房玄龄后,大为惊叹,忍不住对同僚说:“我阅人无数,此少年将来必成伟器,只可惜看不到他耸壑凌霄的那一天。”
高孝基的眼力确实不凡。这个年轻人日后果然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心腹重臣,并且最终成为初唐的一代名相,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十大贤相”之一,的确堪称“伟器”!
来投靠李世民的这一年,房玄龄还只是一个小小的隰城(今山西汾阳县)县尉。但是李世民在军营前第一眼看见他的时候,马上有一种一见如故之感,随即任命他为记室参军,引为智囊。而房玄龄也将李世民视为知己,从此尽心竭力地辅佐这位英主。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九月末,李渊集团展开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开始缩小对长安的包围圈。刘弘基、殷开山率军六万,西进扶风(今陕西凤翔县),南渡渭水,进驻长安故城(汉长安)。与此同时,李世民率所部十三万人进驻阿城(秦阿房宫故址)。
九月二十七日,驻守永丰仓的李建成也奉李渊之命,率部从新丰(今陕西临潼县)直驱长安。二十八日,李渊率大军从冯翊郡(今陕西大荔县)西进,于十月四日抵达长安城下,在春明门外扎营,各路人马全部集结,共计二十余万。李渊不断遣使奉表,向隋朝西京留守、年仅十三岁的代王杨侑及其辅臣表明他“匡扶社稷
四大唐开国(3)
”的立场,劝他们不要做无谓的抵抗,可杨侑等人根本不予理睬。
十月二十七日,李渊下令大军开始攻城。此战几乎没什么悬念,虽然义军也付出了血的代价,但是仅仅十多天后、亦即十一月九日,李渊的军队就攻进了长安。
李渊入城后,命李建成和李世民封存宫廷府库,收取隋朝的档案图籍,严禁士兵烧杀掳掠。随后,他毕恭毕敬地把代王杨侑从东宫接到了大兴宫,然后自己住到了旧长安的长乐宫,以示君臣之别。
十一月十一日,李渊逮捕了西京副留守阴世师、滑仪等人,宣布了他们“贪婪苛酷、抗拒义师”等多条罪状,随后将其斩首。除了这十几个“首恶元凶”之外,李渊对朝中百官都极力加以安抚,对长安百姓也是秋毫无犯。
但是几天后军队逮捕了一个人,李渊毫不迟疑,马上准备把这个人砍了。
据说这是一个告密者,所以李渊一点也不手软。
当这个人被五花大绑地带到李渊面前的时候,他并没有痛哭流涕、跪地求饶,而是扯着嗓子高喊:“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难道不想成就大业,只为了一点怨恨就要砍杀壮士吗?”
这个死到临头还气壮如牛的人是谁?
他就是日后威震天下的初唐名将李靖。
李靖是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祖父李崇义官居北魏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亲李诠任隋朝赵郡太守。李靖姿貌魁伟,从少年时代起就颇有文韬武略,经常对家人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旧唐书·李靖传》)李靖的舅父是隋朝名将韩擒虎,每次与李靖论兵,皆大为赞叹,时常抚着他的头说:“可与言将帅之略者,独此子耳!”(《资治通鉴》卷一八四)当时的宰相杨素和吏部尚书牛弘也对他颇为赏识,杨素曾拍着自己的位子对李靖说:“卿终当坐此。”
大业末年,李靖任马邑郡丞,察觉太原留守李渊行动可疑,估计有起兵之意,于是准备亲往江都向杨广告密。不料路过长安时,关中已经大乱,道路阻绝,不得不滞留于此,所以才会被李渊逮捕。
此刻,当李靖在屠刀之下喊出那番话时,李渊已经感觉此人定非无能之辈,而李世民更欣赏李靖的胆色,于是力劝李渊留下此人。
李靖就这么死里逃生,随后被纳入李世民麾下,从此踏上一代名将的辉煌征程。
攻克长安的六天之后,亦即十一月十六日,李渊奉代王杨侑登大兴殿、即皇帝位,是为隋恭帝;同时改元义宁,遥尊远在江都的杨广为太上皇。数日后,杨侑授予李渊“黄钺”、“符节”,任命他为大都督、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并且下诏宣布自即日起,所有军国要务、文武官吏任免、一切法令刑赏,全部交由丞相府管辖;只有祭祀天地和宗庙社稷的事务,才向皇帝奏报。
同日,李渊任命裴寂为丞相府长史、刘文静为司马。二十二日,李建成被封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任京兆尹、封秦公,李元吉封齐公。
一场“匡扶帝室”的政治秀就这么轰轰烈烈地开演了。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十三岁的小皇帝杨侑只不过是这场政治表演中的一个道具,唐王李渊才是这个新朝廷真正的主宰,但是这场演出却不是可有可无的。
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每一个篡位夺权的人都必须遵循的潜规则。
更何况李渊比谁都清楚自己称帝的时机还不成熟。
首先,真正的隋朝天子杨广还在江都。
尽管他的政治威信和人气指数已经降到了即位以来的最低点,可毕竟他人还活着;而只要杨广还在一天,李渊就要尊奉隋朝的正朔一天,否则他就变成了篡位谋反的乱臣贼子,他的所有行为就丧失了合法性和道义基础。倘若如此,李渊就无法建立起一条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无法把旧统治阵营中的人团结到自己身边为己所用。
其次,李渊只据有关中一隅之地。虽然他抢占了长安这个政治制高点,能够在新朝廷的势力范围内“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天下仍然四分五裂,大部分地盘要么被四方群雄割据、要么依旧掌握在隋朝的官吏和军队手中,最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5章:瓦岗兴亡的历史密码”内容快照:
『瓦岗兴亡的历史密码』
隋末唐初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就跟历史~所有的~世一样,社会秩序的崩溃为许多不安现状的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于是形形色色的英雄和枭雄~墨登场,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中,联袂演出了一幕幕~澜壮阔的历史活~。说起隋唐英雄,当然不能不提瓦岗。在隋末的“十八路反王、三十六路烟尘”中,瓦岗最初也只是一~默默无闻的~寨,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