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连文盛隐蔽的短暂时期,继太原失守,榆次沦陷之后,日寇已经占领祁县,进逼平遥,形势十分严峻。国民党驻军卫立煌部也从平遥南撤。一时间平遥城风雨飘摇,草木皆兵,一片混乱。阎锡山为保存实力,密令县政府、牺盟会携带枪支和物资转移到孝义县的兑九峪镇。
接到阎锡山的命令,作为共产党员连文盛同时向上级党委请示。上级党委综合考虑后,指示牺盟会服从阎锡山指挥,组织游击队西撤孝义兑九峪一带待命。
县政府。侯歧旺正在办公室踱来踱去,焦急地等待连文盛的到来。只听“吱”地一声,门被轻轻推开了。
“侯县长,我来了。”连文盛说道。
“特派员,你可来了。那天要不是你走了,要出大祸,蒋介石、卫立煌要抓你就地枪决。后来他们又让警察局抓你,我故意让警察局拖延时间,迟去了几分钟,这样好让你从容离开。毕竟咱俩都是阎长官的人。”侯歧旺动情地说,也不知他哪句真哪句假。
连文盛摆摆手说:“过去的事,咱们就不提了,还是先商议眼前如何撤退的问题吧。”
“特派员,根据上峰最新指示,要求我们明天下午六点开始撤离。”
“什么,时间又提前了?”连文盛问道。
“是啊,根据我方破译的敌军情报,日军要提前**平遥。特派员,你安排牺盟会的撤退事宜,我处理县政府的撤退问题,我们明天下午五点半在北门集合。”
“好的,侯县长。不过牺盟会好几百人撤退,撤退途中的吃饭问题是个大问题。侯县长,你看能不能帮我们想一想办法?”
“特派员,不是我不想办法,我也是有心无力。县政府这边也有好几百人等着吃饭呢。假如那几万担军粮没有分给群众……”
连文盛打断了侯歧旺的话,说道:“既然政府有困难,那我们自己就自己想办法。我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连文盛稍微停顿了一下,又说:“侯县长,我听说警察局的监狱里有一批两百多人的犯人,你看是不是可以把他们先释放了?毕竟他们也是中国人,不能让他们死在日本鬼子的屠刀下。”虽然连文盛没学过心理学,但他知道,侯歧旺拒绝了他的第一个要求,就不好意思拒绝他的第二个要求。
果然侯歧旺痛快地答应道:“既然特派员都这么说了,那我就让警察局放人吧。一会儿你拿着我的纸条去监狱,那些犯人就重获自由了。”说完,侯歧旺在纸上写了一行字,最后签上字,盖好印章,准备交给连文盛,说道“特派员,纸条你保存好。另外,侯某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侯歧旺知道,既然自己帮了连文盛一个忙,连文盛也不好意思不帮自己的忙。侯歧旺时刻想着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侯县长,请说。”
“特派员,我们县政府有十车重要物资,由警察护卫,我不太放心。所以我想请游击队派一部分人一起护送。”
“好的,我同意。县长,你还有其他事吗?如果没有的话,我就先回去了。”
“好,那我就不送了。”
连文盛匆匆离开县政府,赶回牺盟会布置任务。会议临到结束时,游击队长胡树堂向连文盛汇报道:“特派员,游击队原先有六七百人,现在愿意离开家乡,西撤孝义的仅三百来人。”
“是啊,谁愿意背井离乡呢?我们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的口号是,宁在山西牺牲,不到他乡流亡。而平遥的青年壮士的理念是,宁在平遥牺牲,不到他乡流亡。原先我的想法是留在平遥打游击,但上级有指示西撤孝义待命。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连文盛说道。
“特派员,咱们有粮食了。”这时门外冲进一个年轻人。
“你不是咱们牺盟会的朱宝善同志吗,游击队一中队的队长?快说说,你是怎么弄到粮食的。”连文盛惊奇地问道。
“我说服我爹,从我家合股的面粉公司拿出500袋面粉献给游击队作为军粮。现在面粉已经拉到咱们牺盟会门口了。临出门之前我爹拉着我的手对我说,倾家荡产为抗日,全家老小去革命。”
“谢谢你,宝善同志,谢谢你们家老爷子。你们真是雪中送炭!朱家的恩情,我们记住了。”连文盛**握着朱宝善地手说道。
粮食问题解决了,连文盛对朱宝善继续说道:“宝善同志,这是候县长亲自写的条子。你带几个人去监狱把在押人员全部放出。如果有愿意参加游击队的可以带回来。”
“是,保证完成任务。”朱宝善敬了一个军礼。说完朱宝善带着五六个队员朝警察局走去。
来到警察局后,朱宝善先将条子给了李局长,李局长说道:“这件事侯县长已经通知我了,现在我就派人陪你到监狱,立即释放所有关押人员。”
一个警察在前面带路,朱宝善和游击队的同志来到了监狱。朱宝善大声说道:“监狱里的各位老少爷们,我是牺盟会游击队的朱宝善,也是咱平遥人。我知道你们当中有犯过法的,也有被冤枉的。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两条消息,一条坏消息,一条好消息。先说坏消息,日本鬼子已经占领祁县,马上就要血洗平遥。几十万平遥的父老乡亲即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至于好消息,那就是监狱里面的所有人,即将准备释放,重新获得自由。”
听到可以出狱的消息,监狱里顿时人声鼎沸。“大家静一静。”朱宝善说道,但他的声音淹没在众人的欢呼声之中。朱宝善只好鸣枪示警,听到枪声,沸腾的人声瞬间凝结成冰,悄无声息。“大家静一静,大家静一静。想要回家的,回去以后好好做人,不要做伤天害理的事儿。如果你要证明自己是条汉子,是个男人,想用热血和生命保卫自己脚下土地,保卫属于自己的家园,可以参加我们游击队……”
不到一个小时,朱宝善带着五六十人回来了。游击队又扩充到四百余人。然后朱宝善同牺盟会的其他同志开始着手西撤工作。
转眼之间,已经是第二天下午。县政府、牺盟会八百余人聚集古城北门,准备撤退。还有不少送行的人。老人出来儿子,女人出来送丈夫,小孩出来送亲爹。自古逢秋悲寂寥,四周的树木、草地一片枯黄,一片凄凉。就在这忧伤的季节,就在这清冷的傍晚,大撤退开始了。时不时,队伍中有人回头望;时不时,听到有人在抽泣。
连文盛走在喧嚣的队伍中,却想起曾经在清静的书房背诗: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从平遥县城至孝义兑九峪镇一百余里,由于大批中央军以及阎锡山的地方军从前线溃退下来,沿路大鱼吃小鱼,吵嘴打架,道路堵塞,兵荒马乱,一个小时走不了五里路,直到第二天下午才行军到达兑九峪镇。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6章:第六章 返回平遥(1)”内容快照:
『第六章 返回平遥(1)』
到达兑九峪镇后,大批~和游~队需~整顿,前途方向急待确定。第二天早晨特派员连文盛听说八路军随营学校正驻在镇~,他决定到学校请示怎样打游~的问题。当时学校的校长是韦国清,连文盛向他说明来意后,他详细地询问游~队的建制、~支、训练等情况。正在谈话间,八路军总政治~~邓小平来了,他匆忙地问韦国清:“老韦,赶快派人找一~平遥牺盟会特派员,他~连文盛,~他马~到这里来,我~见见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