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吧 > 都市小说 > 谋变 [目录] > 第2章

《谋变》

第2章第二章

作者:trumanedu 阅读字体选择:小字

第二章

新的学期开始了。当一个来月没有见面的同学们聚在一起时,所有的人都为胡志新的变化而感到惊讶:肤色黝黑,身体消瘦,**干裂。与放假前相比,简直是判若两人。一个同样是来自农村的同学不怀好意地问道:

“胡志新,这个假期你是不是去了非洲?”

他感到面红耳赤。但他旋即笑道:

“你怎么知道的?”

那个同学见他一脸认真,愣了一下又问:

“你真的去了非洲?”

“你不是已经知道了吗?”

“你……去非洲旅游吗?”

“走亲戚。”

“你什么亲戚在非洲呀?”

“不告诉你!”

一时间,关于胡志新假期去非洲的消息在学校传开了。当一双双羡慕的目光时不时地盯住他时,他感到一阵阵的不安。于是,他对几个非常要好的同学讲了实情。许晓峰称赞他沉着、机智,给了别有用心的人一记沉重的耳光。

一天晚上,胡志新问许晓峰等人知不知道插秧歌,有的说不知道,有的说知道。但说知道的却不懂是什么意思。胡志新就把父亲埋怨他的话说给许晓峰他们,几个人琢磨来琢磨去,始终搞不清楚“心地清净方为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几个人一商量,决定明天在课堂上问问语文老师。

说来也巧,第二天的语文课是作文,老师出的题目是《暑假中的二三事》。当胡志新提问插秧歌是什么意思时,老师眼睛一亮,问胡志新问的是哪首插秧歌。胡志新就把父亲说的那四句话告诉了老师。老师“喔”了一声,说那是五代后梁时的一个布袋和尚说的。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几句话后,就开始了讲解。

老师说,插秧是一种神圣的劳动,一个“把”字突出了它的庄严与专注。插秧与其他生产劳动一样,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因此,需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第二句“低头便见水中天”说的是插秧时的劳动姿势,这种姿势饱含了做人的态度,人生在世,谦和低调,方能赢得别人的尊重,那种狂傲自大、目空一切的人,是成就不了大业的。

老师正要讲第三句,胡志新突然站了起来,向老师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

“老师,插秧时,水都变得浑浊了,怎么能看见水中天呢?”

老师一愣,旋即笑了起来,走到胡志新身边,摸摸他的头说:

“你问得非常好。同学们请注意,插秧时,水田确实浑浊,但待水沉淀下来,那湛蓝的天空、悠悠的白云、鸣翠的鸟儿便倒映在水中。这时,插秧人低头便能看见。因此,这句话里便含有劳动虽然辛苦,但辛苦中也有美丽的景致、也有难以忘怀情趣。”

接下来,老师讲到第三句:心底清净方为道。老师说,这句话说的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布袋和尚把永恒博大的“道”化为“清净”二字。道,生于静;德,生于谦;慈,生于爱。宁静致远,方能淡泊明志,而尔虞我诈、巧取豪夺的人,最终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同学们,听懂这句话的意思没有?”老师问。

同学们都默不作声。

“胡志新,你听懂没有?”老师把目光落在胡志新的脸上。

“好像懂了,又好像没懂……”胡志新说。

“你没有说假话。”老师向胡志新投去赞赏的目光:“按你们现在的年龄,是很难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的。老师相信,你们以后都会明白。”

老师停顿片刻,又开始讲解最后一句。老师说,退步原来是向前表面上说的是插秧的劳动形式,而实则说的是人生哲理。生活的道路崎岖坎坷,人生的河流暗藏漩涡。当有的事情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候,就要变换方式,迂回向前。

老师见同学们大都大眼瞪小眼,觉得他的比喻有些深奥,便笑笑说道:

“我给你们打个简单的比方:你们在做农活或家务活的时候,如果忽视了客观条件的制约,光想着赶快完成,这样一来,结果有两种:一是工作虽然做完了,但完成的质量很差;二是欲速则不达,本来三天能干完的活,可能是五六天才能做完……”

胡志新的头“嗡”地一下,老师这个比喻仿佛在说他自己。向山上送肥,为了求快,不顾自己的体能而强行蛮干,结果,三天能够完成的事情,自己干了一周;给田里插秧,为了求快,本来灵活的他却比不过腿脚不便的父亲……

“胡志新,你在想什么?”

他一愣神,发现老师直直地盯着他。

“我、我……”他不知道该说什么。

“你现在听懂没有?”

“……听懂了……”

“那你说说,退步原本来是向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说的是快和慢、进与退的辩证关系……”

“往下说……”

“……”他欲言又止。

老师笑了,又走到他身边,拍拍他的肩膀说:

“你基本明白这句话的道理了,就是不知道用语言来表述。”

老师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么一句话:

插秧歌虽说是描写插秧人的劳动景象,但却饱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这天晚上,同学们已经睡觉了,还不见胡志新的影子。许晓峰问胡志新去了哪里,宿舍里的人都说不知道。第二天一早,当同学们起床的时候,发现胡志新躺在被窝里,谁也不知道他什么时间回宿舍的。

“志新,起床了,快醒醒!”

许晓峰边摇晃边喊叫。

胡志新睁开眼睛,急忙起来。

“你昨晚到哪里去了?”

“到杨老师那儿去了。”

杨老师就是他们班的语文老师。

“你去杨老师那儿干嘛?”

“闲了再告诉你吧……”

吃午饭的时候,胡志新告诉了许晓峰等人他昨晚去杨老师办公室的经过:

“杨老师,我还有个问题向您请教。”他对正批改作业的杨老师说。

杨老师放下手中的红笔,示意胡志新坐下。

“杨老师,那首插秧歌是我父亲说给我的。”

“你父亲为什么给你说插秧歌呢?”

胡志新就把他在假期送肥、插秧的事告诉了杨老师。杨老师说:

“你父亲这个人不简单啊,你现在明白你父亲的用意没有?”

“父亲的用意我现在明白了,可还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搞不明白。”

“什么问题?”

“我父亲是个不识字的农民,他怎么知道这么深刻的道理?”

杨老师的双眉一皱,眼睛一下子瞪了起来。

胡志新心里“咯噔”一下,他不知道杨老师为何如此惊讶。

“志新,你知道慧能吗?”

“知道……”

“慧能读过书吗?”

“不知道。”

“那你就是不知道。”杨老师站了起来,一边度步一边说道:“智慧是从哪里来呢?智慧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就是智慧。你父亲虽然没有读过书,但他在生产过程中有着丰富的经验教训,他见你干活不懂方法,由于你的性格倔强而又固执,所以你父亲就用那首插秧歌来开导你,启发你。可是,你都读初中了,居然不理解插秧歌的道理,你父亲能不伤心吗?”

接下来,杨老师讲起了慧能的故事。杨老师说,慧能幼年丧父,家境贫困,没钱读书,靠卖柴为生。一天,慧能在市场上卖柴时,听到有一人在读《金刚经》,心中有所觉悟,他打听到此经是从黄梅弘忍禅师那儿来的,于是他安顿好老母后,便到了黄梅,在经历了重重磨难后,终于成为一代宗师。

“杨老师,慧能为什么要丢下母亲去黄梅学佛呢?”

听完慧能的故事后,胡志新向杨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志新,你这个问题提得好。”杨老师把欣赏的目光落在胡志新的脸上:“按说,慧能确实不能丢下母亲到黄梅拜见五祖弘忍。饱尝人间冷暖,品尽世事辛酸,历经人生沧桑的慧能,更应该与母亲相依为命,使母亲有一个衣食无忧的晚年。可是,一个人少年时期的经历,往往对其一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童年的苦难,更是他生命力勃然喷发的动力源泉。正是这些人生阅历,使得慧能超乎寻常地产生了对人生价值的思索,对生命真谛的探索。于是,在艰难的生活中,他慢慢产生了悲悯众生、超越苦难、解脱人生的理想;他作为一个樵夫,在与大自然的直接接触里,敏感地体验、领悟到了自然法则的律动——所谓禅的智慧,就是生活的真实,自然的真谛……”

直到深夜,胡志新才回到宿舍,可他怎么也无法入睡,他想了许多许多问题……

一年之后,当胡志新步入社会,每当遇到棘手和艰难的问题时,他都想起慧能的故事。再后来,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使他对慧能传奇的人生经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那就是——一个想成就大业的人,单凭坚忍不拔的毅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超乎常人的智慧……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3章:第三章”内容快照:

『第三章』

第三章~初三的最后一个学期,老师和同学们发现,胡志新变了,他由一个勇于向老师提问、积极组织集~活动的活跃~变成了一个常常独~、沉默寡言的人了。最先注意到胡志新变化的人是杨老师。最先问他为什么的是许晓~。“志新,你到底是怎么啦?”许晓~在~边没人的时候问他。“没什么……”他脸~现出笑容。许晓~盯

~~

>> 阅读第3章 第三章 返回小说目录

版权声明:本小说数据来源自互联网,本站只对小说基本信息(目录信息、最新章节列表信息、第三方阅读地址等)进行整理收集,我们不以任何形式提供小说正文内容的在线阅读及全本小说下载服务。 如果收集的小说公众信息侵犯了你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跟据情节严重性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删除屏蔽。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