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下的冯家山,俨然是一幅漂亮的山村油画。错落有致的瓦房,掩映在浓密的绿树之中。缕缕炊烟,穿越树隙袅袅升上天空,渐渐变成白云模样了。
村志有记:明朝末年,一冯姓人氏,从云南搬至此地护山,故名冯家山。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村中经济一直落后不前。导致了人迹也不是很旺,发展至今也刚过百户。村中的年轻人都出外打工,有了处息,便不再回来。别村姑娘不愿意进来,自村的又留不住,便形成了恶性循环。
不过也有人喜欢此处。不久前,从城里退休的老王,千里迢迢来到了这里。将冯家山前的塘坝承包了下来,并在靠坝边处买了三间草房。其实老王并不老,才刚五十有余。因为在厂里的工作属于特出工种,按规定可以提前退休。
老王喜欢钓鱼。退休前,每逢周末,他便常和同事骑车去几十里外的郊区垂钓。退休后,老王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拥有个池塘,这样可以随心所欲的垂钓。老王的老伴在老王退休的前一年就去世了,死于心肌梗塞。唯一一个女儿早已成家生子,现在的老王无牵无挂。他厌烦这个喧嚣的城市,他想找个清静的地方,当然还的有池塘。
老王托亲求友,几经周折。终于在这冯家山如愿以偿。写塘坝承包合同时,老王一下填写了十年。他太喜欢这塘坝和周围的环境了。
其实塘坝不算很大,呈三角型,从山上引伸下来。两边树木茂密,将坝身罩进去许多。因为坝在村子最前边,人们习惯称其为南大坝。不过这坝还有一名子,叫“恩爱坝”。是有学问的人后来起的,村人很少叫。说起恩爱坝,不得不让人联想起,在这坝中曾经发生的那段感人故事。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村里有个叫红霞的中年妇女不幸患了绝症。那时候的医疗条件有限,她在医院里住了半月。医生偷偷告诉她男人:“你们回去吧!在这里再住下去也没用。回家好好伺候她,她想吃点什么就尽量满足她。”
男人听了痛苦的闭上了眼,无奈地领着女人回了家。
回到家男人便精心地伺候起她,他问女人喜欢吃什么。起初女人不说,但最后她说愿意吃鲤鱼。那时候村人都很穷,哪里有钱买鱼啊!就是借也没得借,可男人还是答应了。心里却发了愁,他努力想着办法。他想到了村前的大坝。那时候坝里好像有鱼的。
但时至寒冷的腊月,坝中结了厚厚的冰。但他顾不得多想,找了钻子和锤就去了坝上。他在坝中凿了个井口大小的洞,找来鱼钩迎着刺骨的寒风就钓起鱼来。
然而,一天过去了,什么鱼也没有钓到。但他没灰心,次日一早又继续垂钓。他的手冻僵了,脚也麻了。渐渐地他的眼开始发花,他用冻僵的手揉了揉,继续盯着那水标。
忽然那浮标一动往下沉去,上钩了。他好生激动,猛地探身拉那鱼线。然而身体被长时间寒冷的侵袭,加之饥饿,使他得身子近乎虚脱。就在他起身的瞬间,他的头轰然一涨,眼前一黑。一头便栽进了坝中。
村里人打捞了一天也没见他的尸体,冰太厚,没办法大范围的搜捞。起初人们不想告诉他的女人,但人多嘴杂。还是不小心有人透露了出来。没想到女人没有哭出来,她只是掉了几滴眼泪。那时候她已经不能走动了。
第二天早晨人们正在继续搜捞的时候,红霞十岁的儿子却哭着跑来说,他的母亲不见了。人们慌了,围着村子到处寻找,却连个影子也没找到。
正当人们在到处寻找女人的时候,在坝中打捞的人们却用网捞上了两俱尸体。经过辨认,竟然就是红霞夫妇。
她是怎么来到坝上的,什么时候来的?让人不得其解。但后来,很快有细心人发现,从她门前到坝中的路上,有拖拉的痕迹。再不用介绍,她是爬到坝里的。
大为感动的人们,便给这坝起了这别名——“恩爱”坝。但随着时境的迁移,人们渐渐淡忘了这个别名。
其实这坝在前几年也被人承包过,是村里一个叫冯小顺的人,包期两年。可才包后一年,坝中就淹死一个孩子。因为坝上没有明确标志不许孩子洗澡,赔了不少钱。他一气之下,将坝里的鱼捕光,不再管理。
老王为了能尽快的钓鱼,便向坝里投了许多半大鱼苗。并定时的撒些鱼食。他还买了十几只鸭放到里面,看着它们游来游去很是不错。他又在新买的房前用铁锹开了块地。向邻居要了些菜种撒上,真正开始了他的田园生活。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2章:第二章 阿三”内容快照:
『第二章 阿三』
老王很快就和村里的人~悉起来。村长是个刚刚四十出头~材瘦小的年轻人,看~去很~明。对老王特别~情,没事的时候还找老王~~棋。老王看惯了城里人的世情淡薄,非常喜欢乡~人这种朴实~情近似原始群~式的生活。炎~的夏天,酷暑难当。聒噪的蝉~,~得让人心烦,村人们都三五成群地聚在街边的树~乘凉。老王也端个大杯与就近几个人凑了过去,村中的青壮年大都已外出打工,在坐的是几个~~和七十多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