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读懂道德经,就要先了解一下老子本人的生平以及这本书的写作背景。许多勇士却不屑于此,喜欢拿到书就直奔主题,这样往往容易被他人意见左右或造成误解。这正如男女相亲想要了解一个人,最好先了解一下他的童年和家族历史,而不是双眼只盯着他当前的成就和外界对他的评价。
然而,关于老子的生平历史资料却很少,而且许多明显是传说。关于老子的出生,传说他的母亲理氏有一天在河边洗衣服,忽然上游漂来一个李子,她将李子捞了上来,后来口渴吃了下去,之后便怀孕了,然而怀了“八十一年”的胎才把老子生了下来——这显然是后人编撰的,因为老子的道德经恰好也是八十一章。听说老子生下来便是满头白发而且能开口说话——这也明显有些牵强附会,难道为了迎合老子的名字就要编出此等故事吗?
现在让我们撇开他的出生再往下看,看能否找到一点有用的线索。后来老子凭着博学多才进了周朝并当上了图书馆馆长(皇家书院),当时这个图书馆属于天下最大藏书量最多的图书馆,而且既然是帝王藏书的地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里面藏有许多“盖世神功”和屁民们无法读到的封存的绝密文件。虽然历史上没有他当馆长时的业绩和作为记录,但据说孔子曾有几次去拜访过他并向他求教,而据鲁迅先生的“考证”,在这期间关尹喜曾去他那里借过一本专业书叫《税收精义》,两人有过点头之交。后来周朝灭亡老子下岗,他又不屑于去找新的工作,于是竟决定隐居了。
于是我们看到老子骑着一头青牛独自来到了函谷关(真不知道他当馆长时的工资哪里去了),据说那天早上一大早函谷关关尹喜就看到紫气东来,便知道今日有贵人要来,及至看到老子,马上明白他这次出关是要隐居了,而他是老子的忠实粉丝,便请求老子留下点文字,老子见他心诚,便一气呵成写下了闻名于世的九九八十一章“道德经”,也不加以解释,依旧骑着牛出关去了,后来就一直下落不明了。听说最后他活了一百多岁,但唐太宗李世民却认为老子根本就没有死,而是升天成仙了,并将“太上老君”的雅号赠送于他。这也是很好理解的,毕竟咱们的唐太宗是通过玄武门兵变而夺取政权的,其名不正其心也未安,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同姓的人才,自然要大夸特夸好让自己也沾沾光的。这就好比咱们有些领导不论字写得多么难看,遇到有题名题字的机会总不肯放过,甚至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写。
除此之外呢,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就很少了。很乏味吧,比起孔夫子来,老子的生平就太简单太枯燥了,他既没有象孔子一样高调招揽众多弟子开堂授课,也没有象他一样带着学生和赞助商周游列国到处宣传他的仁义主张,他仅仅留下了这五千个字,而且没有讲义和注解,使得后来的天才们心痒难搔,摩拳擦掌争先恐后地作出自己的注解和高见,姑且不说老子的超级粉丝韩非子和庄子了,据说唐太宗和宋徽宗还在读“道德经”时作了大量的笔记,还要求老师专门开课讲授道德经,见老师讲得不够深入,他们竟不辞辛劳亲自走上讲台给学生们上课,更令人纳闷的是,没有读过什么书从小当和尚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竟然也利用业余时间偷偷研习道德经,并且写了许多读后感。直到今天众多屁民仍不肯善罢甘休,他们拿着放大镜逐字逐句地研究,企图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我却不屑于此道,只想在这里谈点心得和体会。
如果你看过道德经,肯定会对其“无为”、玄虚、消极避世等思想印象深刻,甚至会被它压得喘不过起来,但千万不能被字迹表面所蒙骗,要知道这是老子在使坏。一个很浅显的道理是,那些作贼的人往往会冒充正义先喊抓贼,而且会喊得比谁都响;李刚面对央视的镜头也会大声嚎哭,不知情的人还会以为被车撞死的是他的女儿,而真正死了女儿的父亲面对镜头却是木然,低声坦承害怕权贵;那些富得冒油的人往往喜欢在公开场合高调称穷,而真正并不富裕的人却并无底气说自己穷,相反地,他们会在公众场合“搔首弄姿”表明自己有多富裕。而对女人稍有了解的人便会知道,那些被众人公认的美女往往会在某一天素面朝天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不等众人评判,她就“害羞”承认“我今天很难看”,而那些本就吸引不了男人注意力的女人却拼命打扮,而且是万万不敢说“我今天很难看”这类话的。而我们看到《红楼梦》中当刘姥姥来访,手握重权唯她是从的贾母就当着众人面直截了当说自己是“老废物”一个!
所以正如博学多才、能言善辩的苏格拉底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一样,老子之所以敢不厌其烦地一再强调“无为”,只是因为他太“有为”了!他敢提倡玄虚,那是因为他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4章:第四章”内容快照:
『第四章』
~懂了这一点,相信对了~老子的道德经是大有好~的,好了,现在让我们转~正题。黑格尔曾说,“任何一个人的思想和哲学不能超~他所~的时代”,我想老子也不例外,他所~的时代恰好是动~战争的时代,所以他自然~对战争表达一番高见了。首先他是一个爱好和平坚决反战人士,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有人说老子的道德经其实是一~兵书,九九八十一章没有一章不是在谈论兵法,这显然有夸大之嫌,然而短短五千言的道德经确实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