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这篇小说
在大西北警营,有许多单独执勤点的官兵,为守卫祖国的重要物资储备库、桥梁、隧道等,几个人常年驻守在荒芜人烟的深山大漠。我在部队担负新闻报道工作,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去这些单独执勤点采访。每去一次,感动一次。对这些正值青春燥动的年轻士兵来说,凛冽的漠风和强烈的紫外线根本不算什么,最令他们难以忍受的,是寂寞的煎熬。有个单独执勤点处在一条狭长的山谷中,孤零零的营房被光秃秃的大山包围着,夏日里,骄阳如火,炙烤着贫瘠裸露的山梁,热浪袭人;冬天,整个山谷里,只有肆虐的寒风过往。三个血气方刚的大小伙子,长年驻守在荒凉寂寥的大山谷中,那份寂寞难奈是可想而知的。为驱赶寂寞,他们没事就去爬山、套山鸡、撵野兔……尽量使自己忙得团团转,可寂寞还是像雾一样无孔不入。寂寞的滋味真是难熬啊!对他们来说,多一个人,哪怕多一个活物,比如鸡呀狗呀之类的,抑或是一棵绿树,都是那么的难能可贵。
他们几乎把所有的话题翻过来倒过去都聊厌了,惟一聊不完聊不厌的,就是各自的恋人。这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新兵没谈过对象,当然也没有女朋友。他看到老兵每晚躲在被窝里看女朋友的照片,把女朋友的情书装订成册,一有空就拿出来看,有时感到可笑,但心里非常羡慕。在这样的环境里,有份感情寄托,真好。看到老兵收到情书欣喜若狂的样子,他感到没有女朋友的确是一件很难过很没面子的事。所以,当老兵一再追问他有无女朋友时,他实在不好意思实话实说,便杜撰了一个。两个老兵都知道他是瞎编的,但谁也不愿戳破。即便子虚乌有,他们也一样听得津津有味。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故事,使得一个又一个静寂的夜晚,寂寞才如潮水般退去。听了他们的故事,我真的很感动。他们没有被恶劣的环境和无边的寂寞所吓倒,用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自己的聪明智慧战胜寂寞。他们就像扎根戈壁的骆驼草一般平凡而伟大。
我一直想把他们的故事写下来。这就是我们写这篇小说的初衷。至于姚远与沈初的纸上爱情,确实是取材于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
十年前,我在江河源头青海一个叫德令哈的小城当兵,具体讲就是在机关当打字员。那时我是机关大院里人所共知的孤僻兵,整天躲在房子里闭着嘴唇不怎么说话。有时我的顶头上司——警务股长看不下去,就来办公室撵我:“一个大小伙子整天呆在房子里怎么行,你出去哪怕到花园边上转转也成。”我就真的去花园边上转转,然后又钻进房子。那时的我就是这样的无可救药。有时我呆在房子里什么也不做,看着窗户能傻傻呆呆地盯一个上午或下午,有时盯到落日的余辉慢慢暗淡,夜色一点一点地吞没整个世界。有个复读的高中同学来信说,昔日的“狐朋狗友”各奔前程,他自己在补习班独来独往天马行空,孤独的只有影子作伴。可整天呆在房中的自己呢,孤独的有时连影子都找不到,只剩下寂寞。就在那时,我亦对寂寞有了最深的体验。我也知道,自己的寂寞,是身处人群中的寂寞,是喧闹中的寂寞,与单独执勤点官兵们所感受和体会的寂寞截然不同。与他们相比,我的寂寞是矫情的。
当时,我的内心并不像表面那样静如止水,几乎可以说波涛汹涌。没人知道那时我内心深处背付着多么沉重的十字架。高考榜后,我再次告别年迈的母亲出来当兵,希望在警营里能够实现自己跳出农门的梦想,可又看不到出路何在。作为一名农家子弟,我对能否有资格考军校一点把握都没有。内心充满对未来的茫然和对前途命运的焦灼。
因为孤独,因为寂寞,便有了同心灵一次又一次对话的机会。有人说文学是孤独的产物,我想也是。那段日子,为了排遣内心的焦灼和茫然,苦闷与寂寞,我拿起笔开始试着写作。于是,便陆续有了一些散文、诗歌见诸报刊。因为在南京某文学杂志发了一篇散文,于是收到了不少读者来信,同小说中所描述的一样,最后我还与江苏一个女孩开始了纸上谈“情”的恋爱旅程。
因为那些远离繁华的年轻士兵,因为那段深入骨髓的纸上情缘,我试着开始写这部小说。
……本章完结,下一章“步入军旅”↓↓↓更精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