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出自前明国相朱国桢之手,后因战乱迁徙,遗失了部分原稿。朱家后人与湖州府南浔镇庄廷鑨,共同延揽江南一带有志于纂修明史的才子吴炎、潘柽章等十六人加以编辑。书中仍奉尊明朝年号,不承认清朝的正统,还提到了明末建州女真的事,并增补明末崇祯一朝事,直呼努尔哈赤为“奴酋”、清兵为“建夷”,全都是清廷所忌讳的。
此时的清廷正逐步加强统治力度、走向强大繁荣,当然不会允许江南文人不加顾忌地抒发故国之思,藐视当朝的言行举止。眼下朱彝尊书房内的“清美堂”匾额,很有可能会给吴之荣借题发挥,如果一口咬定竹垞公是《明史》的原始作者,那就是神仙也无回天之力。
天未大亮,闪耀玉色光泽的天际盛开着暖橙色的云朵,招摇而又若隐若现的光芒让人想要撩开那迟迟不开的幕布。
秋季的凉风总是沁人心脾,特别是驰骋于马背迎风招展,真是让人神采飞扬。远远的天幕下两乘飞驰的生灵,驮着心急如焚的容若与孜言,扬起漫天尘螨,如离弦之箭急步驶入淮安城。
竹垞公得知大祸即将临头并未恐慌,只告诉容若和孜言,他已经妥善处理好匾额,至于《明史》的全书不仅融入了前朝大儒的心血,也是当代江南文人的心声,不会轻易让“辫子清”剿去。
————————————————
孜言跟随容若一路北上,一天一夜的彻夜急奔,终于到达北京城。此时天色渐晚,容若过家门而不入,带着孜言直奔内阁大库——皇家档案库。
穿过紫禁城中轴线北端的皇家御花园,正南有坤宁门同后三宫相连,左右分设琼苑东门、琼苑西门,可通东西六宫;北面是集福门、延和门、承光门围合的牌楼坊门和顺贞门,正对着紫禁城最北界的神武门。
园内遍植古柏老槐,罗列奇石玉座、金麟铜像、盆花桩景;地面用各色卵石镶拼成福、禄、寿象征性图案,丰富多彩;著名的堆秀山是宫中重阳节登高的地方,叠石独特,磴道盘曲,下有石雕蟠龙喷水,上筑御景亭,可眺望四周景色。
孜言目不转睛的望着夜色中御花园的景色花光月影、五彩缤纷,石雕蟠龙泉穴滴水,发出悦耳和谐的声响,潭水映照月色,晶透鲜明,整个景色在秋夜的感染下显得尤为清爽洁净。
故宫对于孜言来说并不陌生,北京上学几年,故宫是第一批被列入的游览名单的景点。只是如此时空下的秋夜景色着实让人大爱。她忍不住久久的停留在秀山明潭之间,陶醉于虎斑霞绮,林籁泉韵之中。
“笃笃笃”整齐化一的脚步规律性的响起,手持长矛的巡逻兵拖着长长的黑影,越过秀山正朝这边走来。待孜言欣赏美景的时刻,容若已经从内阁大库中转了一圈回来。容若一把拉过孜言,环着她藏于假山之后。
待巡逻兵一走,孜言粉脸微红,轻轻的推开容若。月色下并不能尽观容若神色,感觉他微微一笑,轻言细语,“走吧,最后一班巡逻兵也交接过了,现在应该安全了。”
……本章完结,下一章“卷一 066 月边娇,一种峨眉(一)”↓↓↓更精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