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半年,桂香老师回到家里,年迈的家公家婆总是不断询问工作和生活情况、考试情况,桂香老师开始是不厌其烦地一一相告,但当问到什么时候才能将儿子带在身边时,她无言以对了。考过了不等于调进了,档案和人事关系仍在原学校,仍是现单位的借聘教师,仍然住集体宿舍,仍然只有1000多元的工资。排队待调,要由深圳的政策说了算,而据说深圳的政策是没有连贯性的,有时一年有几次调动指标,有时盼了一年,也音信杳无,还得继续等待;去年考过的几位仍在等着,听说排队先后既要看借聘年限考过的年限,还要看工作业绩,由学校考核小组说了算。桂香老师面对的仍然是渺茫的未来,她无法给老人年幼的儿子一个准确的答案,她有点内疚,也有点烦躁。渐渐地,她不愿单独与他们交流,不愿面对年迈双亲期盼的眼神,觉得时间过得太慢。回家路上的兴奋荡然无存,但她没有彷徨。毕竟最难的调干考试关她闯过了。
平时离乡背井,人在异地,但有一帮同病相怜的朋友,有忙碌的工作,也觉时间匆匆。再就是在深圳,能人荟萃,比我学历高、能力强的人多的是,而他们都还在埋头工作住在狭小的屋子里等待机遇的垂青,她又有什么值得着急的呢?工作,只能算过得去;关系嘛,也是举目无可给自己帮助的得力之人。论什么,都不该轻而易举得到很多好处,在这种环境中工作,只有工作上的压力,而无急于求成之心情。
但当她面对耄耋老人领着幼孙等着自己的好消息、盼着团聚时,她的心都碎了。她自责:自己一时冲动,打破宁静的家庭生活,有一种抛弃他们的感觉。上未养老,下未抚小,无家务之累,静心工作,而工作又如何呢?前途又如何呢?
她能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案吗?
她只有埋头学习和工作。参加完华中师大研究生课程班培训回家后,她就着手撰写华中师大的研究生课程论文《匠心独运巧构思-----析卡夫卡〈变形记〉的情节安排》,从构思-----阅读文本----草拟-----打印----修改,共用了十天。虽很稚拙,但毕竟是出自她的殚精竭虑。这是她第一次按教授指导的方法去分析外国文学作品,这也是读研究生课程班的一种收获吧。洋洋洒洒写了6000多字,在大城市生活后,她对卡夫卡的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是她选择卡夫卡的作品作为结业论文的动因。
然后写工作总结,完成了《班主任工作手记》4篇文章的打印。决定寄给《班主任之友》杂志。总觉得理论深度不够,只是有感而发或者是工作片段纪实。“大胆寄出去,刊不刊登是别人的事,我只负责写与寄!”她在心里说。
家公家婆见她这么忙碌,也没有再打探调动之事,只是嘱咐她要注意身体,别太拼命。
桂香老师当然投去感激的一笑,然后带着儿子出门散步。
路上,遇到了好朋友菊。“你回来了?”菊惊喜地大呼!“为什么不告诉我们?我们都盼着你回来呢?你回来是我们同学大团聚的缘由。”桂香老师只得说:“昨天晚上刚到,没有打算回来的,想儿子,就回来看看。”她是在掩盖自己的尴尬,他不想见同学,也是顾虑怎么回答他们的关切的询问,她现在还没有一个准信给这些好朋友。她想拿到正式调令的那一刻,再告诉他们“我真的离开了你们了!”
因为有很多去去来来的案例,走的时候很决绝,但不久又回来了,甚至还得苦苦求原单位领导要求收留。桂香老师是一个办事很稳重的人,她当然不愿过分张扬,即使调干考试通过了,也有一等几年的,她不想给同学一个空头支票,让他们空欢喜一场。因为他们同学关系很好,她又是同学中第一个打破格局毅然离去的一个,她应该给他们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成功调走的例子。但同学们不这样想,或者说他们并不知道她的难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通电话,全聚到了餐馆,连远在周边县城的好朋友也在赶来的路上。轮流坐庄,一场狂欢,连续了三天。
老同学们关心她的前途,真诚地挽留她留下,说:“不走算了,你看,我们多热闹!”。他们认为,人近四十,再从头做起,难处很多。扔掉已有的一切不划算。那一切是十多年奋斗来的呀。那一张张奖状,一本本证书都是汗水凝聚而成。他们在佩服桂香老师的勇气之时,也露出了深深的惋惜之情。面对他们怡然自得心满意足的神情,桂香老师真开始留恋起自己随手扔掉的和睦与安宁。D中学终于从低谷冲向了峰巅。今年高考,上线人数仅次于全国一千所重点中学之一的L中学,达到了541人。其中一人即将走进清华大学,几位教师子女都考进了第一批重点院校。他们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人届四十,事业有成,生活稳固,子女争气,更有精力和时间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了。
记得前几年,桂香老师也打算,晋升中学高级职称后,再不为评职称而写而教而研,仅为一份责任而教,为学校的兴旺而教,那是多么崇高的行为啊,那真达到了教师的最高境界!也曾有小青年羡慕桂香老师对工作的一份无私投入,而当自己达到了这一目标时,自己又轻易放弃了已有的一切。重新开始了为调动而教而研而学,又在为一种很切近的目标而工作。当然就缺少了那种平和,那种宁静。何时再能达到那种境界呢?不为工作发愁,不为买房攒钱,为工作而工作,为崇高的职责而工作,达到一种无私奉献的境地呢?何时才能实现自己到“希望学校”去奉献一次的愿望呢?桂香老师早在希望自己能去支教一年,去感悟大山的情怀,去将自己的学识和爱心奉献给那与大山为伴的孩子呢!要实现那个愿望,必须要以不替家庭人的生存而操心为前提。在目前看来,要具备这个条件还很难。
开弓没有回头箭,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桂香老师没有接受同学们的挽留,她决定提前返回深圳,强攻电脑技术。
8月10日,当桂香老师拿着一张硬座票时,她就下定决心坐27小时的火车。27个小时坐下来,累是自然的。但看看那些与自己同坐一节车厢的抱几岁孩子的妇女,她庆幸自己“算是幸运了”。坐在列车上,她静静地思索:近几年出门,旅游也好,外出学习也好,总是坐卧铺,已成习惯,一旦买不到卧铺票,就觉得很委屈,而仔细想想,这也是畏惧困难的表现。记得85年和92年到北京,91年到长沙时,能有一张座位就应该喊“万岁”了。找到一处立足之地,都心满意足。难道仅仅是年轻吃得消的缘故吗?不仅仅如此吧。
静下心来,解剖自己,发现一切抱怨的根源来自自己缺少了一种平和的心态。
平心静气地读书、写作、工作吧!
她开始欣赏窗外的景色来。8月的原野,一片葱绿,大片的稻田一闪而过,正是稻谷扬花的时节,淡淡的幽香钻进鼻孔,沁人心脾;还有大片的荷塘,粉的红的花朵矗立在荷杆上,张扬地盛开,随风夸张地舞蹈。贴近玻璃,还可以看到翻飞的蝴蝶和歇息在草尖的蜻蜓,它们都随列车的前行而成为记忆,这记忆是美丽的。翻过这一篇,前方仍然是美丽而具有魅力的景色,还有什么犹豫的呢!她趴在不宽的硬硬的桌上酣然入梦了。
章节内容中不要含章节标题。为了避免您的稿件丢失,请勿在线直接创作。
……本章完结,下一章“ 接教重点班”↓↓↓更精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