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吧 > 社会·历史 > 有穷朝的兴起全盛和灭亡 [目录] > 第3章

《有穷朝的兴起全盛和灭亡》

第3章寒浞工程、二次~、建立穷朝(上)

作者:曹为平 阅读字体选择:小字

第二节:寒浞工程、二次革命、建立穷朝(上)

革命者中,有一人不能不提,他就是伯明氏的寒浞。

伯明氏,在今山东半岛北面,靠近大海。姓寒,故又称之为寒国。“伯”乃“爵位”,即当时寒国的社会地位。“明”乃月光从窗户进入之意,乃崇月之族。当时中国气候温暖**,黄河流域雨量充沛,沿海更甚。伯明氏原本渔猎为生,后来也耕种,不知为何总不如夏族和南方苗族种得好。主要是地势低洼,经常洪涝成灾,近海边又受海潮侵蚀。还有许多沼泽,不宜农。沼泽中到处都有蟾蜍,故图腾为蟾蜍。

寒浞是伯明氏之良子弟,勤劳、勇敢、聪明、武略、德才皆备。后羿革命,伯明氏和其他夷族均参予。寒浞受伯明后派遣,率军参与阻太康于洛水,功绩卓著,深得后羿信任,教以射。此时寒浞不过十余岁。年轻有为、思想活跃、不受旧观念约束。

革命也使寒浞大开眼界。他广泛接触夏民,参观了夏朝都城。也观看了启和太康的宫殿。不过他的兴趣不在这儿。革命成功后,他让军队回去,自己带着少数人周游各地,观看了大禹的水利工程和井田。感叹道,无怪乎夏农业如此兴旺,井田也真构思巧妙。当初唐、虞、夏之地不也洪涝成灾吗?为何大禹能够干成的,伯明氏就不能干成呢?经过考察,他回到族中,告知伯明后。提出在伯明氏也得开井田,修水利,疏通河道,排干沼泽,导去多余雨水,以防洪涝,在海边修建海防大堤,防止海水侵润,大力发展农业。

伯明后被他这一庞大计划吓坏了。经过讨论,大家还是同意让寒浞试一试,一开始规模不能太大。寒浞也欣然同意。

他自然熟悉当地地势,在一个地势稍高处先开垦了一些井田。做了试验。几年后,井田成功,农业丰收。于是开始推广,凡稍高阜处,均开垦了井田。农业由此兴旺。

何谓井田制?古代为何要行井田制?井田制为何适应古代能使农业增产?别听孟夫子胡说八道,什么八家共井,哪有这种事?孟夫子不过在井田制已经不适应的战国时期,美化这个已经过时的制度罢了。王莽听了他的胡说八道,引起天下沸腾,失败身死。

春秋时期我国农业已经广泛使用铁器,单家独户已可开垦耕地从事农业。战国更是如此。故井田制已不再适应。而在大禹和夏商时期,铁器还根本没听说过,耕地只能用木制的耒,后来则是耜。所谓耒,就是一根分叉的树枝,把它分的叉,用火烧硬,耕种时用它刺地。而耜,则是在木头上加上磨光了的石块,就好像现在的铁铲,比耒进了一步,当然比铁铲笨也不锐利。耒耜均不适应坚硬土质。黄河流域的疏松黄土才特别适应耕种,故黄河流域农业得以兴盛。超过其他地方。如三苗,农业原本比黄河流域还先进,大禹治水后落在后面。

这种农业只能集体进行,离不开水利。耕地时还得两人共操一耜。如果农业以各家各户为单位,实无必要把土地规划得方方正正,只要面积确定就行。同理,井田也不是为了奴隶主阶级内部分配领地。只有当农业是大规模的集体劳动,而且处于极严格的监督之下时,才有这个必要,这正是为了随时检查工效。比如:耕地时命令每两人在指定时间内耕完一块田,那是十分方便的。监督者只需在田间道路上巡迴察看,各人工效一目了然,干完后也可以很方便地检查各人质量。但对个体农户就完全多余了。所以说,如果井田曾经分配给个体农户,剥削者曾经收取实物地租或劳役地租,也只能是以后的事。这种情况下,井田不过是过去遗留下来的社会化石而已。也正是那以后,方方正正的井田以外,农人还可能另外开垦出一些不规则的土地——私田来,这正是井田的对立面。我们已经知道在春秋时代,井田已受到挑战,私田原本不受承认,后来“税亩”,就承认私田了。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干脆地消灭了井田制,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又推广到全国。

这种制度原本是大禹创造的,由于大禹时期“德衰”,在大禹眼里,人人为自己,唯有自己为大家。人民愚蠢、懒惰、只顾自己,贪得无厌。故集体农业必须有个监督。于是他规划了这种方方正正的土地,各地块大小一样,地块之间道路叫阡陌,且有沟洫排水。耕种时就把农民分布到各个地块中去。最后统一察看各人的功效和质量。各人任务一致,也避免了苦乐不均。当时还不尽是首领对人民的监督,也是人民之间互相监督。谁要偷懒,别人马上发觉制止。后来启把它推广到奴隶中去,就成了奴隶主对奴隶的监督了。启发现,该制度特别适用于奴隶制,这算是启的发明创造,是个功绩。奴隶毫无劳动热情,就像木偶那样,拨一拨,动一动,监督稍微疏忽就偷懒,非如此不可。所以后来我们看到,在奴隶主的国王亲自号令下“千耦其耘”、“十千其耘”。在“国人”中也是如此种地,互相监督还存在,此时“国人”就是夏民。

寒浞虽然不像大禹那样,认为人民愚蠢、懒惰、只顾自己,贪得无厌。伯明氏群众劳动热情就很高。在革命中,他又亲眼看到各族人民的无私和自我牺牲精神。但他也知道,现在已经不是神农氏初期,人人自觉努力,劳动不用监督。虽然像虞舜时期,只要以身作则,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即可感化人民,把他们带动起来。感化也还是需要的,首领也还需以身作则,然毕竟没有井田方便,就是人民中也要求有个互相监督。那时不缺土地,在方方正正的井田以外,土地的边角余料也不稀罕。对于大禹的井田,他并没有完全照搬,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了改造。他的井田主要是水田,耕种的是水稻。所以这一带后来成了稻米的产地。[正义:当时的伯明氏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还是公心,但私心还是萌芽态出现了。以至于寒浞接受大禹的井田制,劳动开始有了监督。这是大禹开始时所没有的。但愿人们不要以偏概全,由此把个人主义说成人类的本性。后面私有观念的再次发生,也不能说成仅仅是这些萌芽态存在的私有观念的发展,没有一定的社会实践,人们的私有观念就不能产生。按照正常的科学研究的逻辑,必须抽去次要矛盾,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我们就是要看看一心为公的伯明氏人民和首领,是怎么逐渐产生私有观念的,又是如何进入阶级社会的,奴隶制也是怎么起源的。]

果然,自从开了井田后,伯明氏的农业比以前好多了。然寒浞仍不满足。他不能满足数量不多的高阜处,要把伯明氏的沼泽也利用起来。他走遍了伯明氏各地,仔细规划测量,定下了开辟及疏通河道之计划。以及修建海防大堤计划。最先开垦的地方,地势稍高,其南边水排不出去,淤积为沼泽。故须新开一条河流,沿着阡陌。穿过已开成的井田,一直排水到虞河入海。原本有的河流也需要疏浚。

在寒浞率领下,伯明氏开始了开河工程。寒浞学习大禹初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勉励自己不学大禹后期,须有始有终。然而规划测量,组织和分配任务等繁忙。不觉累得团团转,幸而年轻强壮吃得起苦。……人民看到寒浞如此,也就敬仰他、为他带动,此时上下同心,齐心合力,视井田和开河为共同的事业,工程进展迅速。

仲康似乎欲有所作为,改革朝政。在夏民中他依靠了一部分参加起义的人,但也依靠似乎已经改正的旧贵族。任用了一批旧官吏。他反对过分的穷奢极欲,也容忍了一些特权。对过分的荒淫他是反对的,惩办时也不许牵连太广。

其时,官吏中管历法的地位最高,因事关农业,不可马虎。管理历法历来由羲、和两族(颛顼时重、黎后代)世袭,在朝廷里地位大致相当于后世宰相。颛顼时开始,还分别管理干群关系,防止干群杂扰,主要还是监督官吏。启篡权上台后,只为夏贵族服务,不为万民,不再听说有这样的职责了。羲、和自己也跟着腐败了,终日沉湎于酒。仲康上台后,对夏贵族多加劝告,可羲、和自以为自己地位高,历法技术性高,谁也离不开自己,一直不听。以至于“废时乱日”。众所周知,农业离不开历法,违了农时要减产。然后羲和居然心不在焉,玩忽职守,经常出差错。终于有一天出现日食成了导火索。天突然昏暗下来,人们惊恐异常。瞎子奏鼓,农夫逃跑,下民奔走。羲和尸位素餐,尚在酒乡,如此大事居然没听说。大禹后期就有法律说,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大家忍无可忍,仲康也觉得太不像样。于是派胤侯掌六师,以征羲、和。然仲康犹不欲根本损害夏贵族利益。故有胤侯的战争动员令:《胤征》。一开始冠冕堂皇地说些大道理,也宣布了羲、和罪行。后来却说道:“我率领你们众士,奉将天罚。你等众士要同力王室,辅助我恭敬地奉行天子威命。这就像火烧昆岗那样,玉石俱焚。君主的官吏放纵地干起来,比猛火更甚。这次出征,只消灭首恶,胁从者不惩治;旧时沾上坏习惯的人一律允许改正。”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4章:寒浞工程、二次~、建立穷朝(下)”内容快照:

『寒浞工程、二次~、建立穷朝(下)』

第二节:寒浞工程、二次~、建立穷朝(~)仲康似乎~有所作为,改革朝政。在夏民中他依靠了一~分参加起义的人,但也依靠似乎已经改正的旧贵族。任用了一批旧官吏。他反对过分的穷奢极~,也容~了一些特权。对过分的荒淫他是反对的,惩办时也不许牵连太广。其时,官吏中管历法的地位最高,因事关农业,不可马虎。管理历法历来由羲、和两族(颛顼时重、黎后代)世~,在朝廷里

~~

>> 阅读第4章 寒浞工程、二次~、建立穷朝(下) 返回小说目录

版权声明:本小说数据来源自互联网,本站只对小说基本信息(目录信息、最新章节列表信息、第三方阅读地址等)进行整理收集,我们不以任何形式提供小说正文内容的在线阅读及全本小说下载服务。 如果收集的小说公众信息侵犯了你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跟据情节严重性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删除屏蔽。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