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吧 > 社会·历史 > 文人小传 [目录] > 第1章

《文人小传》

第1章第一章 周文王——姬昌

作者:zxt1230456 阅读字体选择:小字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姬昌

提起这句话,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更是被许多大学翻来覆去的用作校训,鼓励学子,用来显示学校有文化与翩翩君子之风;但谁又愿意花时间去探寻一下它的本来之意与是谁的心血之作呢。讲到这里,就要说一说中华第一奇书,号称万经之组的《易经》,说起《易经》就要提一下它的作者——周文王。

周文王姓姬名昌,传说他的祖上叫后稷,是专门给人种地的,就是农业专家。他的父亲叫季历,与儿子相比没有多少名气。他在历史上露脸,多以三兄弟组合出现,泰伯、虞仲、季历为遵照父亲太王的意思把王位传给姬昌,老大逃到吴越而不王,老二隐居山林而不出,最终王位经过传送带季历到了姬昌手里。小姬昌的人生很像清代十全老人——乾隆皇帝。他们都是很小就展现出超人的头脑从而受到祖父的喜爱。而他们也都不负所望,清代在乾隆弘历手中走向鼎盛,周部族在文王姬昌手中有了改朝换代的资本。历史的结果是相似的,只是过程有些不同。一场是权利的欲望战胜了亲情,战胜了理智,上演了一幕幕骨肉反目,兄弟相残的悲剧。一场是朴素的亲情,付出的魄力战胜了对权利的欲望。虽最终也是骨肉相离,断发文身、远走蛮地。但我们看到的是亲情与理智结出的散发着芳香的人性花蕊。

当小姬昌过完了自己的神童时代,他的父亲季历也越来越多地展示着无能与平庸。而年轻的姬昌也不像后世传颂的那样“敬其父而取其权。”而是能者多劳式的大权独揽。这就是现在公司里的生存法则,领导提携自己的部下,也要“因其所能,任其所当。”不要事后伤心后悔,悲哀自己赔了夫人又折兵。

终于摸到了梦中的权杖,可是考验与权力总是同时到达。他所面对是一个与犬戎生死相斗而又杂居相处历来为人所不齿的民族。犬戎不是威武,而是狗族。领导这样一个部族,他痛苦地思索着国家与自己的出路。欲先强其国,必先强其体,欲先强其体,必先正其气。此处的气,就是社会风气,即人伦不乱、长幼有序的伦理学萌芽。于是他像唐僧一样要向东方商部族取经,学习他们的先进文化和生产资料。他把商的礼仪文化发扬光大,成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鼻祖。有此功绩,姬昌顺理成章地成了上三代第一人。可是令人最费解的是他为什么没有学到商人的经营经济头脑,这可能是西北人骨子里憨厚朴实的根吧。

国王姬昌取经去了,部族又扔给了他倒霉的父亲。说来蹊跷,在这段时间里,周地连年发生天灾人祸。史记季历七迁其族,八戕人祸。而由于山川阻隔交通不便,姬昌对此一无所知,继续着他在商都朝歌的留学生涯。他抓紧时间偷学知识,一方面虚心求教长者,学习先进的文化;另一方面拜贤访能,进行招揽助手的人才战略。之后,他又遍访各地,为周地引进先进的农业资料与技术。个人认为姬昌最大的收获是精神上的,在朝歌的时光里,他真切地感到纣王的残暴不仁与穷兵黩武,感觉商朝行将末路了。模糊中他记起了祖父“兴吾族者,必昌也。”的遗训谶言,顿感自己肩上责任沉重。有了这个念头,点燃了他欲望的苗头。不辞辛苦地游走于各地,联络方国、诸侯;分化、瓦解对手的盟友。这正是武王后来攻灭不服之属,团结八百诸侯的大致方针。

在联络各地诸侯之后,他开始了向更遥远的东方跋涉,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东夷族统治地联络感情,进行不为人知的交易。有人说:“他是不是有点莽撞和傻啊?”不是,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收获多大的果实。姬昌此行的目的就是专门挑唆东夷族与商朝的关系。致使两国之间连年战争,生灵涂炭,国力消耗殆尽。为他其后进行长达几十年的政治、军事、教化的全面改革,争取宝贵的战略和平机遇期。

经过这十年的磨砺,青年姬昌由血气方刚具有拼搏精神的斗士型人才转变成了踏实睿智具有开拓精神的创业型人才。他带着一份信念与自信回到了家乡。但迎接他的没有欢迎的笑脸,到处是百业凋敝、民不聊生;到处是哀伤且无助的眼神。他知道人人心中都蕴藏着一腔怒火,就看领导者向哪里引导。烈火燃烧,可以照耀前路,指引前进的动力;更可以点燃自己,让你在灰烬中消失。他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他亲吻这块可爱的土地,这才是他大展宏图的地方。于是姬昌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恶俗,行仁义。从以后史料看:正是这几十年,是商由盛及衰和周由弱到强的关键时期。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大周日益强盛。各地人才慕名而至,汇聚镐京。而姬昌总能礼贤下士,给予权力,充分信任。使他们可以快乐无束地各司其职,施展才华。

时光荏苒,转眼间姬昌已到了花甲之年。这一年,他不顾众人的反对与劝阻,执意要去朝歌亲自为纣王祝寿。一方面可以刺探商朝国内情况;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麻痹纣王;同时还可以博得忠臣的美名,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其实此刻大周刚灭了耆、刊等国,又扫除了商在渭水中游的重要据点崇关。已形成了对朝歌的钳形包围,三分天下有其二。后世所谓忠义臣子之名,不过是绝顶的虚伪而已,罢了。

不想世事难料,老狐狸也有失蹄的时候。弄巧成拙,姬昌等刚到朝歌就被纣王扣在了羑里。这可忙坏了大周的臣子们,他们搜求全国的珠宝、美女、宝马以备活动人脉之用。而作为主角的姬昌则相当淡定,在经历了血气方刚、十年磨砺以及壮年革新之后,到了这时他已没有了生死荣辱之心。在这段宁静而又无人打搅的时光里,姬昌潜心研读先代书籍以及商人祈愿占卜、诅咒祷告的方法与语言。最终写成了《易经》,推演出了“文王八卦”和“文王六十四卦”。《易经》又称《周易》,是命理学的集大成之作和理论依据。也为后世相命算卦之徒,找到了一条活路,养活了一批又一批仙(闲)人。

通过文王创作《易经》,给我们以启迪:创造没有时间长短,只看专心与否。

虽然《易经》里多怪癖字而又晦涩难懂,多古代占卜之言而又断句成篇。但如果从哲学和中华文化角度思考,《易经》又是那样博大精深。像现在哲学范畴里的矛盾论、两面性以及盛极则衰的命题,在《易经》都有论述。比如“月盈则亏”“亢龙有悔”等。而从文化上,它又是五经之首,成为后世转注十三经的主要依据之一。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理论。

在姬昌潜心研究《易经》时,长子伯邑考带着美女、珠宝等来到了朝歌。伯邑考活动了一番,进宫献宝之后,他回到住处一夜无眠,为父亲的安全忧心忡忡,不知他的担心是多余的,最后自己变成了肉酱。第二天,纣王召见了伯邑考,拥着妲己对伯邑考道:“寡人得此女足矣,何必又送这些朽物,孤宫中多矣。”姬昌在众人护送下平安地回到了镐京。老人家到了这个年龄,对什么都有些恋恋不舍的情愫,他极不情愿地离开了羑里。

姬昌回到镐京,更加坚定了对殷商必将灭亡的认识,而且时间会加速。为此他开始了人生最后一次巡游,抽取民间人才,为下一代灭商组建领导班底。此行最大的收获就是在渭水边上发现了同样一头白发的太公望。在人生最后的岁月里,他慢慢把权力交给了儿子姬发,而自己则狠抓众多儿子的教育工作。由于有这样一位负责任的父亲,他众多犬子中出了不少盖世英才,很多人后来都成了武王时的重臣和谋士。这也是我们现在许多企业的人才发展战略计划:引进一小批,培养一大批,自己的人才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姬昌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姬昌和乾隆的结局也很相似,都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众多的儿子。只是留给继任者的国情大相径庭。一个是国强民富,成就霸业;一个是府库如洗,一蹶不振。数年后,周武王继承父志,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芹甫曰:古之时也,文化尚是贵族之物,几同于今世乎?姬昌生于王族,时逢乱世;继父辈之志,率凋饥之民,据虎狼之地。励精图治,改革风化,立人伦之义,序尊卑之仪。民富国强,遂伐戎狄;一战而掠其地,二战而定其国,三战而灭其族。报捷朝歌,纣王无道。感天命于羑里,引豪杰于西岐。施仁政,德惠于万民;博贤明,流芳于后世。花甲之年,困于羑里,心静意明,推演周易。为主,德披万民;为父,众子贤能;为文,立基后世。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2章:第二章 周公旦”内容快照:

『第二章 周公旦』

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之贤人。——周公旦此言为后世许多雄才英主的~右铭,他们更是常常拿来把玩一番,以显示天~人才已尽~囊中的豪情。把玩对它来说多少有些~费,可能它更应该是管理人员引以为戒的标尺,以杜绝以我本位的官僚作风。而当提到周公,大家先想到的就是周公~梦,你看中国人多聪明,比西方弗洛伊德《梦的~析》早了两千多年,而弗洛伊德被称为

~~

>> 阅读第2章 第二章 周公旦 返回小说目录

版权声明:本小说数据来源自互联网,本站只对小说基本信息(目录信息、最新章节列表信息、第三方阅读地址等)进行整理收集,我们不以任何形式提供小说正文内容的在线阅读及全本小说下载服务。 如果收集的小说公众信息侵犯了你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跟据情节严重性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删除屏蔽。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