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周公旦
此言为后世许多雄才英主的座右铭,他们更是常常拿来把玩一番,以显示天下人才已尽入囊中的豪情。把玩对它来说多少有些浪费,可能它更应该是管理人员引以为戒的标尺,以杜绝以我本位的官僚作风。而当提到周公,大家先想到的就是周公解梦,你看中国人多聪明,比西方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早了两千多年,而弗洛伊德被称为心理学之父,那周公不正是心理学的祖父吗?上回介绍周文王时,知道他有许多优秀的儿子,而周公旦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
周公姓姬名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为正妃太姒所生。在兄弟十人中,排行第四,因此历史上多称叔旦。一般在一个大家庭中,兄弟很多的情况下,长兄们往往都寡言少语、刚毅坚韧、责任感很强。具有成就事业的素质,很多人都成了企业的开创者,因为他们骨子里都有雄放豪迈的一面。而小弟们则大多能言善辩,桀骜不驯,骨子里永远有用不完的**。虽然他们精力旺盛,乐观向上,但往往毅力不够而又报复心极强。居中的弟兄,性格则二者兼而有之。在这里面,出了一些不世出的完人和从不伪装的君子,像燕王朱棣、雍正皇帝,都是事业有成又真诚可爱,报复心就不说了。
由于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周公整天在几个哥哥屁股后面跟着,这也是他以后对亲情有些近乎**崇拜的原因,也帮助他建立了两千多年的以血脉为纽带的宗法社会规则。而他也是寻“根”文化的始作俑者。而宗法最大的作用就是稳固了汉族,没有像外国一样有名无姓,不知自己的祖先是谁,慢慢走向分离,像现在的西欧,屁大的地方,三十多个国家,真是浪费资源,浪费大脑(学那么多语言)。
武王九年,周公旦劝武王在盟津搞一次军事演习,试探一下天下臣民的反应态度。军演之后,周武王在周公、召公持钺陪同下,大会八百诸侯。会上周公大讲“天命所归,天命不可违。”等神权理论。盟津回国,天下人已知天命归周矣。为了趁热打铁,来年四月,武王姬发带领武将、谋士,统率战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大军浩浩荡荡,一路杀来,各地诸侯归命如蚁附。队伍越来越长,声势越来越大。是不是天命所归不知道,但人心向利则是实实在在的东西。真是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
由于队伍过于庞杂,一路下来,走走停停。经过三个月的时间,大军终于来到了朝歌郊外,一个叫牧野的地方。这时,一路标榜“仁义之师”的周军,停下了脚步,扎下了营盘,摆开了阵势。今天的我们无法理解当时人们对“神”的崇拜,对天的敬畏。只知道当时周公、召公站的像僵尸一样,不过头是向上的。各项工作准备就绪,就正式拉开了战争的序幕。
周公旦站在高台之上,面对数万战士,他大声疾呼,撕心裂肺,旷野之中到处回荡着那坚毅浑厚的誓言。何为战前总动员?就是鼓动年轻人的血性,坚定他们必胜的信念。其实内容很朴实,多用一些日常的比拟。现摘一句《牧誓》:“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就是说:母鸡不打鸣,如果母鸡打鸣,那这家就要倒大血霉,现在纣王就是只听妇人之言。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直接的批判。但广大女性同胞不干了,可能要大骂几句,说这是让她丈夫学坏。但没办法,这就是旧社会男尊女卑的歪理,越是圣人越是坚持。
在这样的安排下,商军哪还有什么战斗力,很快就土崩瓦解,作鸟兽散了。武王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了商都朝歌,而我们的那位配角纣王则一怒之下,狂奔鹿台,一把火升仙了。哎!真是活也快活,死也快活。他倒是解脱了,可他的子民就惨了。纣王死后,周武王沐浴更衣,带领百官从鹿台走向殷商太庙。武王走在大道中央,周公把大钺在左,召公把小钺在右,武王昂首阔步来到太庙,先拜祭了成汤王,处死了妲己,然后于高台之上宣布纣王二十大罪状。以此向天下正式宣告周兴商亡。
有时,想想很多事情都是命中注定,像纣王不管他做了多少坏事,多么伤天害理,惨不忍睹的事。纣王、纣王;周兴而王,难道不是冥冥中的天意。
平定了天下,大麻烦也来啦,该怎样对待这些嗷嗷待脯的商民哪?武王很是苦恼。他先问太公望,太公道:“人们高兴,爱屋及乌,如果相反,根本不值得我们一爱,还留着有什么用呢。”建议杀光商民,斩草就要除根。武王努了努嘴,走了。又问召公,召公道:“杀掉有罪的,奴役无罪的。”建议民族歧视,让他们永远不得翻身。武王摇了摇头,走了。再问周公,周公道:“居其原地,耕周之田,招贤德之士,行仁义之举。”建议感化殷商遗民,化解他们的亡国之恨。武王点了点头,深为赞同。于是他释箕子,封比干,开粮仓,赈饥民。之后为固东方土地,大封诸侯,赐予殷商的祭器与宝物。分发前代宝物,抹去民族记忆确是周公高人一手的损招,也成为后来许多统治者推翻前朝之后得惯用伎俩。
平定东方,得到天下,归来不到两年,武王由于操劳过度,积劳成疾,回到镐京,大病一场。周公对哥哥的病情十分担心,坐卧不宁,心急如焚。他不是不知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而是亲情无法割舍。终于在一天晚上,周公忍不住了,他拿着自己的血书,来到了太庙。面对太王、王季、文王的画像,他慢慢跪下,五体投地,眼中含泪虔诚地祷告道:“你们的嫡孙姬发,勤劳阻疾;如果你们欠上天一个孩子,就让我姬旦来代替哥哥姬发之身吧。我姬旦心灵手巧,多才多艺,能更好的侍奉鬼神。如果上天随我所愿,我在地下也安心了。”身躯凝固了一刻,他抬起头,仰望星空,再次五体投地。自己安静了情绪后,他走出太庙,命令史策官,把血书祷言封于金匣中,不得视于外人。上天总是满足不了人们的心愿,姬旦的诚心没有打动可恨的上天,他还是在不久之后,把他二哥姬发带走了。
穿过千年时光的尘封,我们仍为那手足深情所动容。反思现在的我们是不是更应该珍视越来越被人淡忘的兄弟手足之情。
周武王死后,留下了一个十一岁的太子和刚经过战争洗礼的天下。这里人刚死,那边人就心动兴奋。诸位王弟面对这个小小孺子,心中各怀鬼胎。刚平定的东方,殷商贵族更是蠢蠢欲动,四处散播谣言,唯恐天下不乱。面对天下严峻的形势,为了周族的兴盛,为了三王香火可以延续,周公顾不上别人的猜忌,更不怕后世的骂名,毅然决然代替成王当了天子,开始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时期。当国未几,国内更加动乱,谣言四起,都是说周公把成王取而代之。而老道的周公并没有为谣言所迷惑,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而是抓紧时间联络老臣公卿。向他们说清自己为王的难言苦衷。痛哭流涕,太公望、召公等皆伏首请命。另一方面派使者到东方,分化,威胁商地遗民。
不想正在周公找不到鸡立威时,三哥管叔与纣王儿子武庚撞到了刀口上。第二年,周公先发布一道讨逆诏书《大诰》,细数管叔、武庚等叛乱分子的罪行,警告其他诸侯不要心怀侥幸,随波逐流。断断续续、真真假假打了三年多,周军不仅平定了叛乱的殷商之地,杀了三哥管叔、武庚等乱臣贼子;还顺手搞定了东夷之地,使周朝疆域大大扩大。不知是不是君臣之间有密约,总之东夷之地全部封给了太公望为齐国和周公旦为鲁国。
经过这次动乱,亲手杀了三哥之后,周公开始思索从根上解决东方问题的方法。第二年,在洛邑,他大封亲族兄弟于东方,兄弟十五人,诸侯七十一国。二是营造东都洛邑,实际地控制东方土地。洛邑建成之后,周公回到镐京,利用太平的时光,他思索光靠武力、险阻是不能长治久安的。他开始系统地研究仪礼,改革官制和礼仪规则,为后世政府所沿用,制礼作乐推出了一整套治国治家的宗法制度。“礼”者,分尊卑;“乐”者,亲睦族。写出了中国礼仪第一书——《周礼》。
七年之后,成王长大,周公拱手南面而就臣位,成王对他充满了猜忌,不久之后,周公死了,至今谁也不知道他死的原因,可能就是行事太任性(人性)发挥的结果吧。但是没有人会在意你死的原因,而只会去关注你死后对他们的利用价值。周公死后,成了历代贤相的代名词。更是成了儒家的“元圣”,成了一个重要的极有价值的商标。
芹甫曰:周公生于盛世,长于深宫。少即学通三代,长又横溢才华。不炫其才,人性至善。兄弟情深,感动古今;君臣之义,千古垂范。立一世之贤名,成万世之标杆。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3章:第三章 老子与《道德经》”内容快照:
『第三章 老子与《道德经》』
~善若~,~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善若~,是许多雅士一生的追求。老子其人若隐若现,两千多年来没人敢给予定位。而《道德经》又是一~纯哲学~的唯心主义书籍。~想写的有趣,真是难为老子~!“哲学”一词是西方的舶来品,出自西欧,源自古希腊。古希腊语原意就是“爱智慧”。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哲学都是枯燥无味、乏善可陈的。而《道德经》却是世界~除《圣经》之外,销量最大的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