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家庄位于豫西南的丹江湖畔。
丹江,发源于陕西南部秦岭,是汉江的主要支流。古时曾称丹江为“粉青江”,因尧帝的长子葬于丹江而改名。据我国最早的地理书籍《禹贡》记载,丹江早在战国时期已经通航。航道上至陕西龙驹寨,下达湖北老河口,顺汉江又可入航长江,是中国古代长江地带通往古都西安的一条重要水路交通枢纽。明、清时期的丹江航运日趋繁荣。
1958年,建设丹江水库大坝,调动河南湖北两省数十万人。耗费数年建起“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库”。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丹江水库水质清纯,甘甜凉爽,被誉为“亚洲天池”。
因为丹江大坝的修建,所以丹江两岸免不了要移民。五十年前的第一期移民30.8万人,河南省就占了20万,甄家庄便是河南省淅川县要迁移的村庄之一。万幸的是,甄家庄没有像其他移民一样背井离乡,远迁青海和湖北,(受尽苦楚,这是后话,暂且不提)而是选择了后靠,在原有村子的后方一公里处,重建新村。新村一律土坯墙体,灰瓦善顶。一排排一行行,整齐的很。
从旧社会爬出来的豫西南农民,还没有享几天当家做主人的福,便又经历文化大革命、三年自然灾害,同时还要修建丹江大坝,国家不稳,小家晃悠,一系列的事件,导致甄家庄这个坐落在旮旯的小村庄也皮焦肉烂,负累不堪、可谓穷得一清二白。
甄家庄人口不多,满打满算也就四百来口人。多是姓甄,姓贾的也有几家。另外有李姓、赵姓两家姓是丹江移民,投亲靠友搬迁至甄家庄的。听老辈人说:甄家庄原来不叫甄家庄。而是叫“贾家庄”。村里只有一户贾姓。
这件事要追溯到很久以前,具体也不知道是哪一年了。按照村人的说法,就连村子西边的那座土地庙的土地爷也不一定知道。因为小庙也只经历一两百年。贾家人的历史可不止这个年头了。以前贾家庄一姓独霸一个村庄,可谓家大业大。说者也不知道后来咋地来了一户姓甄的。于是,贾家庄就有了“甄和贾”两姓人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姓人都不断的繁衍,奇怪的是,甄家人脉出奇的旺。枝枝发芽,节节开花,女人的肚子争气哩很,添的都是男娃,想要个女子都不行。而贾家人却难见男丁,生的净是女娃。好不容易见个带把的,小着看忽灵灵的,长大后却不是傻子,就是哑巴,要么还是瘸腿。
如此以来,贾姓人少了,甄姓人越来越多,慢慢的覆盖了整个村子。甄姓就把贾家庄改为甄家庄。尽管贾姓人不愿意,可也没法。在农村,人多势力大。姓甄的势力如日中天,岂是贾姓几个瘸腿哑巴能招架的。于是,便有人说:甄和贾,即是真和假,假的总是假的,咋能抵过真的呢。这么一说,甄姓压过贾姓便是天意难违。天要灭贾谁也木有法。
甄姓一族高兴,就在村子西头一里之处修了一座小庙。供奉着土地爷爷。初一、十五族人都去上香。谁家死人,也去小庙报庙。意思通知土地爷爷,谁家的某某去了,请土地爷爷到阴曹地府,求得阎王爷手下留情,少受一点罪。土地庙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红卫兵破四旧了。土地爷爷被砸个稀巴烂。庙也扒了,就剩下一堆破土坯。由于是土地庙的土坯,木人敢用,一堆土堆常年风化,挨着土地庙地的人家,今年犁一点,明年刮一点,慢慢地,土地庙就彻底消失了。
土地庙没有了,但是甄家庄死人报庙这举动,在甄家庄是雷打不动、毕恭毕敬一直延续到至今。报庙的花样多,一步一叩首,三步一叩头,叩首的时候小声哭,磕头的时候便得嚎啕,那场合,整得像放电影一样热闹。
甄姓的家谱辈分也自那时候制订的。用了几代后,战乱,家谱莫名的丢失,辈分也丢了。为了让家族不乱秩序,发扬光大,族人重新制订家谱,排辈分。用四句排,就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同的是,甄家的辈分却和国家的昌盛联系在一起,这也体现了中国农民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高尚品德。甄家的辈分分别为:兴克思中振,国运照泰昌。义坤增仁玉,修述新云长。
对外,甄家庄似乎是甄姓一家族。对内,也是树大分枝。分为两大家族。一族是甄东组,一族为甄西组。两族比较,甄东家族比较大,人丁旺。甄西组稍微的弱了些。于是投亲靠友的两姓外户便安插在甄西组。
世间的事,总也不上绝对的。就在人丁旺盛的甄东族,也出现了一家不旺的人家。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2章:第二章 甄思旺”内容快照:
『第二章 甄思旺』
甄思旺看着妻子在~~大~大~,大~子把被子~起个尖包。他想~去帮帮忙,却被他二娘~着脊梁~,给撵到了堂屋。门~的一棵杨槐树正~闹的开花,蜜蜂嗡嗡的飞来飞去,一~子~气儿直直的钻~他鼻子。可他无心瞅花,也无心闻~,烦~的渡着步子,在屋内屋外来来回回。那样子,恨不得娃让他生才不着急。好不容听到哇的一~哭~。他便迫不及待的跑~里屋。大~的问:“生个啥。”思旺老婆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