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很久以前,有个空空道人去访道求仙,从大荒山无稽崖下经过,忽然,他见一大块石头上字迹分明,空空道人就去从头看了看: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做奇传
原来,在女娲氏炼石补天时,在大荒山无稽崖练成了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的硬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
而女娲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的剩下了一块未用,这块未用的硬石就被遗弃在了大荒山的青埂峰下。
谁知道,这块石头经过煅炼之后,就通了灵性,他因为没能为苍生献上自己的力量,觉得自己不好,便每日自怨自叹。
一日,正当沮丧之际,它见到一僧一道远远走来,一路上说说笑笑来到这座峰下,坐在石头边高谈阔论。
他们先是说一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的事情,后来,便说到红尘中的荣华富贵。
这块石头听了,就动了凡心,想要到人间去享受一下这些荣华富贵。
但自己觉得自己蠢钝,迫不得已,就说出了人话:“两位大师,我是蠢物,不能向你们行礼了。我听到两位谈着那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弟子虽然粗蠢,但是灵性稍通,觉得两位肯定不是凡人,若是二位发一点慈心,让我进入红尘,让我在富贵场中、温柔乡里享受几年,我便永远不忘大师的恩德”
两位仙师听了,一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虽然有些乐事,但是不能永远在,何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这八个字**相连,瞬间又会乐极生悲,换来的终究是一场梦,倒不如不去的好啊!”
谁知这块石头凡心已动,怎么会听得进去这话?就再三请求。
两位仙师只好感叹着:“罢了,罢了!既然你凡心已动,我们便带你去享受享受,只是到时可别后悔。”
石头道:“那是肯定的。”
那僧又道:“罢了,我们俩如今会施佛法助你成人,你说好不好?”
石头听了自然感谢不尽。
说完,那位两位僧道便念咒,大展幻术,将那一块大石头一下子变成了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而且又缩成扇坠的大小,可以佩戴可以拿着。
那僧把玉放在掌上,笑道:“这形状倒也是个宝物了!只是还没有实在的好处,必须得再映上数字才能使人一看见便知道是奇物。然后带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
石头听了,情不自禁地问:“不知道赐了弟子哪几件奇处,又不知道要带弟子到什么地方?希望大师明示弟子,”
那僧笑道:“你先莫问,以后自然会明白的。”说着便拿着这石头同飘然而去,竟然不知道奔向了何方何舍。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就有了这个空空道人来访道求仙,就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然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
空空道人就从头一看,道:“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后面又有一段话: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又道:“就是不知道这块石头的坠落之乡、投胎之处的故事。”
于是,空空道人又仔细看了一遍。
原来是其家庭中的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齐全,可以拿来解闷。
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
又说: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按那石书上说:
原来是在东南,这东南中有一处地方叫“姑苏”,有一座城叫“阊门者”。
是红尘中数一数二的富贵风流之地。
这阊门外,有一个“十里街”,街内有一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这古庙因地方狭窄,人们就称为“葫芦庙”。
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叫甄士隐。
妻子封氏,非常贤淑,知书达礼。
家中虽然不富贵,但在本地,他也是人们眼中的望族了。
因为这甄士隐看不上功名,每日只以观赏花、修竹子、喝酒、吟诗为乐。也是神仙般的一流人品。
只是有一项不足:如今,年过半百了,没有儿子,只有一女,乳名叫英莲,三岁了。
一日,在炎炎烈日的夏天,士隐在书房坐着,手中拿着书,朦胧的睡去了。
士隐在梦中,忽然到了一个地方,却不知道是什么地方。
忽然,见道一僧一道,只听到道士问和尚:“你带这蠢物到何处?"
那和尚笑道:“你放心,如今,有一段风流公案,该了结了!趁此机会就将这蠢物带到这里面,让他去经历经历。”
那道士道:“难道近日的风流冤孽又将造成劫难吗?但是不知道在何方何处?"
那僧笑道:“这件事说来好笑,竟然是千古未闻的奇怪事!只因为,西方灵河岸上,有一株绛珠草,赤瑕宫的神瑛侍者有时便用甘露浇灌这株绛珠草。后来,这绛珠草受天地精华,却换成了人形,成了一个女体。只因为没有报答侍者的恩德,便在内心有了一股缠绵之意。恰好,近日,这神瑛侍者动了凡心,在警幻仙子那里挂了号。谁知道那绛珠仙子听说了,也去挂号,说是要去报答侍者的恩德!因此,我们要去快快了结了此案才行!”
那道士道:“果是奇怪事!看来这一段故事,比以前的风月事故更加琐碎细腻了。”
那甄士隐,不明白他们口中的"蠢物"是什么东西。
便上前笑问道:“二仙师请了。”
那僧道也赶紧回礼相问。
士隐问道:“仙师所谈的奇怪事,是什么呢?”
两位仙师笑道:“天机不可泄露!”
士隐听了,就不再问下去了,笑道:“既然天机不可泄露,那能不能给我看看大师所谈的蠢物呢?"
那僧取出了递与士隐。
士隐接了,一看,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刻着"通灵宝玉"四个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
士隐正想仔细看时,便被那僧夺了回去。
这时,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看见烈日炎炎,梦中的事情已经忘记了一大半。
士隐见女儿粉妆玉琢,乖巧可爱。便伸手抱在怀里,逗了她顽耍一会儿,又带到街前看热闹。
正准备进来时,只看见从远处来了一僧一道:那僧则疯疯癫癫。
他们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竟然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拖累爹娘的东西抱在怀内干什么?"
士隐听了,只认为是疯话,也不去理睬他。
那僧还说:“舍去算了,舍去算了!"
士隐有些不耐烦了,便抱着女儿要回去。
那僧又指着士隐大笑着,口中念了四句话: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这意思是:养这女儿有什么用?受了薛家的最变成香菱,等到元宵过后,一把火全部烧干净!
士隐听了,正准备问他们的来历。
那道士说道:“我们分手吧,等一百年后,我们一起到太虚幻境去把那些人的名字给勾掉!”
那僧道:“这样最好!"说完便不见踪影。
这时候,一个名叫贾雨村的来了。
他是个要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的穷书生,借住在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里。
贾雨村原来叫贾化,字时飞,“雨村”是他给自己起的一个号。
士隐见了,笑道:“哎呀,贾兄来得正好,可否去我家喝点酒,寒暄寒暄!”
贾雨村忙施礼陪笑道:“那就打扰了!"
士隐笑道:“请!”说着便命人送女儿进去,自己与雨村来到书房中。
正当二人谈得好时,忽然,有人来报:“严老爷来拜访!”
士隐赶紧起身向贾雨村谢罪道:“恕诳驾之罪,你先坐一会儿,弟弟马上来陪。”
贾雨村赶紧起身,道:“先生请便。”说着士隐已经出去了。
书房里,雨村且翻弄着书来解闷。
忽然听到有女子咳嗽声,雨村起身往窗外一看,原来是一个丫鬟在那里,这丫鬟虽然没有十分姿色,却有动人之处。雨村不知不觉地看呆了。那丫鬟猛然抬头,看见窗内有人,这丫鬟赶紧转身回避,心想:“这个人,这么雄壮,却又这样衣衫褴褛,他肯定是我家主人常说的,什么贾雨村了!”
这样一想,她不免又回头了两次。
雨村见她回了头,便自以为这女子心中有意于他,便狂喜不尽,自以为这女子是自己的知己。
一日,是中秋佳节。
士隐家中的宴席已完成,却又在书房中摆设筵席,在庙中邀请来雨村。
原来雨村还把甄家之婢的事放在心上。
今宵正是中秋,吟道: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雨村吟完,又说: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士隐走来,听见了,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小哪!"
士隐起了爱才之心,赏雨村五十两白银,两套冬衣,到十九日,便可坐舟去京城。
到了半夜三更,二人就散了。
第二天,士隐又去葫芦庙找雨村,想再给他写两封推荐信。
没想到,庙里的和尚说,雨村留了句话,早晨四五点钟就起身进京了。他说:“读书人不管什么吉利不吉利的说法,总以事理为重,来不及当面告辞了。”
士隐听了,也只好罢休。
转眼到了元宵佳节。街上非常热闹!士隐不喜欢热闹,就命仆人霍启抱着英莲去看花灯。
半夜中,霍启因为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人户的门槛上坐着。
等到他小解完了,来英莲抱时,哪还有英莲的踪影?
这可急的霍启从半夜寻找到了天明,但始终没找到,那霍启也就不敢回来见主人,便逃到别处去了。
那甄士隐夫妇见女儿一夜不归,便知道有些不妥,又命了几个人去寻找,回来时都没有找到。
夫妻二人这半辈子只生了这一个女儿,一旦失去了,就昼夜哭着。
没有想到,三月十五日,葫芦庙中炸供品,那些和尚不小心让油锅里的火烧着了窗纸。
这里的人多数用竹篱来修房,于是,接二连三,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
虽然有军民来救火,但又怎么救得下?
一直烧了一整夜,火才渐渐熄去,也不知道烧了几家人。
可怜啊,甄家在葫芦庙的隔壁,早就被烧成了一片瓦砾场了。
只有他夫妇二人和几个家人的性命还在。
把士隐给急的啊!只好与妻子商议到岳丈那里去安身。
他岳丈名唤封肃,本贯大如州人,虽然是农民,但家中也有几分钱财。
今日,见到女婿狼狈地而来,心中自然不乐。
幸好士隐还有卖田地的银子未曾用完,拿出来给了他,那封肃便半哄半赚让他住木屋。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3章:第三章 贾夫人仙逝,子兴解贾府”内容快照:
『第三章 贾夫人仙逝,子兴解贾府』
贾夫人仙逝,子兴~贾府士隐是读书之人,这样勉~支撑了两年,便心中有些悔恨。一日,士隐拄了拐杖到街前散心时,忽然,看见远~来了一个跛~的道士,~中念着几句言词,是: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