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八年,十九岁高三毕业班学生施丽英,坚决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是第一批报名上山下乡的城市知识青年。
就在这时,「知青办」干事萧坚要施丽英动员比她小半岁的表弟柳刚也报名参加上山下乡,因为他是城市户口。这事可真把施丽英难住了。施丽英试探地告诉表弟,柳刚无语,思想痛苦,几乎要哭起来;姨丈知道,只有叹气;姨妈知道一下火冒三丈。大表姐柳茵,高中毕业后二三年前已在新华区“革委会”当办事员,食睡在宿舍很少回来。施丽英只好硬着头皮再找姨妈商量。姨妈根本不听她的话,劈口就说:
“丽英!你爸爸托我照顾你,人长大了,书也读够了,我的责任已尽。你已成人,自己可以决定你该走的道路,但柳刚是柳家唯一的男丁,你不但不能教唆他报名上山下乡,你和‘知青办’的领导关系好,你还要设法让柳刚免去上山下乡,做人要讲良心,你不能恩将仇报。”
施丽英第一次面对恩重如山的姨妈一家没话好说。她哭了,伤心地哭了。她不能把革命的大道理去说服姨妈,而表弟柳刚思想也很不成熟,害怕到农村去挨苦吃不消,这事令施丽英非常为难和痛苦,经历了一场触动灵魂的思想斗争。
施丽英本来想着:如果柳刚愿意报名,她会支持,年青人到外面去闯一闯,多些磨炼只有好处,在安逸舒适的环境中成长是难于大有作为的,况且大学已停止招生,今后如何谁也说不清楚。如果表姐弟在一起,互相照应,今后甚至可以发展为情侣,结为夫妇,达成姨妈的心愿,也何赏不是好事呢!
施丽英从小在柳家长大,在情在理她应该帮忙柳家,报答他们养育之恩。她不能忘恩负义,在柳家一致反对之下动员表弟报名上山下乡。柳刚是柳家唯一的男丁,不能冒险,不能有任何的闪失。情同此理,如果她哥哥还在,施家后继有人,她父亲也未必会孤注一掷,冒险偷渡外逃,同样她施丽英也不必肩负着施家仅存的一点血脉之重担,操如此大之苦心,挣扎求存。
施丽英背负着家庭和阶级的沉重枷锁,为了寻求政治和生活出路,她只有打着响应伟大领袖号召的大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磨炼。常说富贵险中求,说不定她就能从那里杀出一条血路,改变家庭和她人生的命运。上山下乡,施丽英可以当别人的表率,但她绝不能影响自己的表弟柳刚和背叛姨妈一家人,那样必遭世人之唾骂和天道之谴责。
柳刚看到表姐施丽英的为难和痛苦,于心不忍,他决心牺牲自己为表姐排忧解难,和她同进退,共患难。他找施丽英噙泪说:
“表姐!我答应你明天就去报名,我再说服爸爸妈妈!”
施丽英一下揽住柳刚,呜呜咽咽地哭诉:
“阿刚!你不能去,你是柳家唯一的男丁,是你爸妈的心肝宝贝。我就是豁出去,也要力保你留在海椰城。”
施丽英急匆匆去找「知青办」干事萧坚。
萧坚二十多岁,高中毕业于市第一中学,可算是施丽英和柳刚之学长。萧坚走出校门就参加工作,是市共青团委干部,从破四旧、立四新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萧坚都负责这一区的青年工作。萧坚认识施丽英,她在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表现积极。
萧坚国字方脸,浓眉,大眼,鼻挺,体格健壮。他为人精明随和,不摆架子,比较平易近人。由于他分管这区知青办工作,近来非常忙,二三间高中学校的家长都来找他,希望通过他手下留情,免除子弟上山下乡;有人希望躲不过时,让自己的子弟安排到市郊条件较好的社队去。可是,萧坚对大是大非问题不含糊,原则性很强,许多人都碰了钉子,没有任何转弯的余地。
施丽英第一次找萧坚,为柳刚说情,萧坚说大势所趋,没有商量的余地,但他对施丽英的态度还是比较客气的。萧坚说:
“高中毕业生,凡是城市户口,都应上山下乡;农村户口,就回农村去,如果不回老家农村,也可跟大伙听从组织的安排。这是政策,无法违背。”
“法律不外人情,个别情况也可个别处理!”
“施丽英!你能说出应该特别处理的理由吗?”
“柳家,我姨丈姨妈年纪都大了,姨妈还常会生病,柳刚走了,家里没有人照顾。”施丽英编出没有说服力的理由。
萧坚笑了!他知道施丽英说了谎。萧坚在「知青办」工作很细致,他对每一个有城市户口的当届高中毕业生的家庭情况都做了调查,他基本上已清楚。施丽英寓居姨妈家,已入了户口,她和柳刚是姨表姐弟。施丽英为柳刚求情,显然是姨妈给她的压力。
她姨丈是市医院中医师,姨丈姨妈年纪不算老,身体健康;柳刚还有一位胞姊在新华区“革委会”当办事员。她姨妈不想柳刚上山下乡,主要考虑柳刚是柳家唯一的男丁。
萧坚瞄瞄施丽英,他不想戳穿她的谎言,笑着说:
“年青人,到山区农村磨练一下,是好事呀!”
“我坚决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磨励,萧干事!我只希望你放过柳刚。”
施丽英思想很矛盾,她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决心,未来的山村就是她人生之归宿,但她为报恩,她不能违逆姨妈,她要坚决保护对她有养育厚恩姨妈之唯一男儿柳刚表弟,免于赴乡村挨苦,这是她做人的起码道义。
萧坚出于怜爱,有意关照施丽英并打算尽可能安排她到条件较好的近邻农村社队,在他能力范围里随时给予她帮助,但她却硬着性子,坚决要远去条件较差的山村,这令他很感难过。
更让萧坚为难的是,施丽英固执地坚持要他设法让表弟柳刚留在海椰城,不要上山下乡,这和他当前负责动员更多城市中学生上山下乡的职责和任务是完全相违勃之事情,但他又不可直接了当地拒绝施丽英的要求,特别是她泪洒当面之楚楚可怜。
怎么办呢?直叫萧坚头痛。如何不碍于政策又能达到施丽英的要求、如何让职责和爱心取得平衡呢?他煞费苦心。天下事,能做到两全其美,可真难呀!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9章:第四章 执义报养育 存情~施恩(下)”内容快照:
『第四章 执义报养育 存情~施恩(下)』
文革一开始,萧坚以市共青团~~份,带领中学校学生~四旧、立四新时,施丽英就给他留~~刻的印象。施丽英~觉悟高,~情奔放,是个积极有为的~青年,他曾留意过,想培养她和~收她加~共青团。经过谈话,他才知道施丽英家庭背境复杂,父亲正在劳改,他才~罢,但他对施丽英仍然视为好朋友。这次施丽英亲自来为表弟柳刚求情,拒绝她,萧坚也~于心无~,但政策规定,他不得不拒绝。临别,萧坚对施丽英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