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吧 > 社会·历史 > 傩子村 [目录] > 第3章

《傩子村》

第3章输入章节标题,20字节以内

作者:七星居士 阅读字体选择:小字

(六)

古立成带着家人回到了傩子村。

兄弟两人经过分家,古立成和他的老婆婆李春贤、大女儿古成仪、儿子古成全、二女儿古成凤住老房子。古立志和他的老婆林玉珠、大女儿古玉芩、儿子古成平、二女儿古成英请来族人帮忙花了三块大洋,在一座大山脚下,买得一块田地,去轿子山买来木料,建起了一栋瓦木结构房子。

一天夜里,古立志家来了两个陌生人。

“古立志同志,我们受党的安排,来做你的工作,我们已经了解了你的情况。”其中一个陌生人说。

陌生人向古立志详细地介绍了黔东北游击队工作开展情况。

在丁家林一吴姓老人的家中,先仲虞、吴卫群、吴兴高、古立志等围着火塘,听先仲虞讲解党的主张和解放战争的情况后,把吴姓老人家的一只大红公鸡杀了,鲜血滴在酒里,每人都喝了一碗。

先仲虞安排了工作后,乘夜从轿子顶翻过去,到了旋厂察看地形。

从此,古立志参加了地下党组织同心会,白天干活,晚上与游击队的骨干开会讨论工作开展情况。

下地干活的时候,同心会的骨干身上都别着梭子、杀锗刀。

一天,在打磨溪的一丘大田里蓐秧,七星场乡公所的一队乡丁去收税,同心会的会员们有意地**别在腰间的杀猪刀、梭子,乡丁们未敢发话就屁湫屁湫的走了。

(七)

1958年7月7日,锦江地委在《关于大搞钢、铁、煤生产向省委的报告》中,提出了钢、铁、煤的生产任务。8月28日,省委下达年内生产钢铁20万吨的任务,其中锦江9月份要完成2000吨。9月19日至21日,地委召开紧急会议,讨论钢铁生产和集中统一领导问题,强调要保证完成5万吨生铁任务,确定白泥、红棺、思州、傩源、沿江五县为钢铁生产“卫星县”。翌日,地委成立“钢铁调运运输指挥部"。不久,地委决定将钢铁指挥部设在石阡。从下旬起,从东边县调出大批劳力支援西边县,大搞钢铁基地。

地委对1959年农业生产几项主要指标又作了规划,要求各级党委“必须跨上千里马,扛起总路线的红旗’快马加鞭冲上去”。指标为:粮食总产保证100亿斤’争取120亿斤,比1958年翻三番到四番,人均5000斤,争取6000斤,储备1000斤以上;油菜籽保证3.42亿斤争取4.17亿斤;棉花保证皮棉97.5万担’争取150万担;花生2亿斤’每亩保证收3000斤;人均养鱼10斤,先后下发了《关于立即开展全民性的积肥运动的紧急指示》《关于坚持干部种试验田的通知》、《关于大搞干部丰产坝、丰产坡的意见》、《关于号召广大农村工作干部和社员每人培植十棵油菜王的通知》等文件。各级领导干部亲自抓试验田,大搞水稻、红菩、棉花、花生等丰产坝和丰产坡。

1958年3月,根据“大跃进”形势的需要,傩源县委县政府的指示下,从县里各单位抽调文艺骨干人员50多人,成立了“傩源县文工团”。在各区、乡、村进行演出湘剧、黔剧、川剧、花灯剧、黄梅戏、歌剧、话剧、花灯歌舞和曲艺。

傩子村掀起了“小(型)、土(法)、群(众性)”的大炼钢铁运动。

古立华、古立义、古成禄二十几个半大的男孩子被分配到鸡公山的黑松林背扦条。黑松林位于鸡公山的山顶上,树木特别茂密。

上山本来没有路,被参加突击的农民开出了一条路。人们顺着林间新开的小道到达黑松林。因为树林茂密,为争阳光,小松树长得笔直纤细。农民工把它们砍下来,剔除枝条和树尖,就让人们背走。    背着四、五米长的扦条在树林里穿行很不容易。农民们沿横向的路把小树背到这条小道上端,就用一根竹篾拧成的绳子拴在扦条根部,然后牵着绳头往山下跑。大家一边跑,一边呼喊:“快跑,我来了!”“让开,有石头滚下来了!”十分热闹,也不觉得累。  沿途要经过一些稻田和几块红薯地,不但稻田没有犁,连地里的红薯也没有收获,地面上的红薯蔓虽然已经枯死了,但地并没有被翻过。原来,此时大炼钢铁才是重中之重,主要劳动力都被抽调去铁厂突击钢铁了,家里仅有老幼,所以连粮食烂在地里都没人收。  工地原来是几块较大的梯田,水稻收获后,被平整成几个大的场子。农民们在几个场子上用石灰画出一个个正方形,沿石灰线挖沟,把背来的扦条一根挨一根栽进沟里,在插条是间再用铁条箍上两道,便成了一个个下大上小的巨大方桶,这就是土高炉的外壳了。

竹林沟地下,剥开表层土壤底下就是白沙石,农民们把白沙石挖出来捣碎,泼上盐水,边泼边搅拌均匀,然后沿架在土高炉外壳上的小木桥,用筐把拌好的沙土挑进外壳里,八个工人抬着两架石夯,在梯形外壳里转圈夯打,不断地夯实填进的沙土,填一层夯一层。

等沙土填满了整个高炉外壳,就有一个师傅来挖炉膛,他先把上端的木条截齐,再在炉子的三边挖出出铁口、出渣口、进风口,再掏进中间做出一个大肚花瓶似的炉膛,然后在炉膛里架上木柴进行烘干。之后,再在进风口装上一个大风箱,在炉膛中一层一层铺上干柴,然后一层木炭、一层铁矿石加石灰石,再一层木炭、一层矿石加石灰石,直到填满,就可以炼铁了。点火以后,只要不出问题,这个炉子就可以一直烧下去,中间不断从架在炉顶的木桥上往炉子里挑矿石、木炭。

工地上不分昼夜,都人声鼎沸,热火朝天。人们的说笑声、工具的碰撞声、打夯的号子声响彻云霄,间或还可以听到远处开矿的炮声,整个山沟里十分热闹。一到夜晚,火把照耀如同白昼,随着风箱进气的节奏,高炉喷射出的火光在周围山峦上一闪一闪,映出桔红和紫红色的光,时明时暗,远处山岗显得更加黝黑恐怖,呈现出一种童话般的梦幻色彩。  大量的树木被砍伐下来烧成木炭,填进了土高炉喂不饱的肚子。开始时农民们还是尽量砍伐那些不成材的杂树烧炭,到后来,连好好的树木也被砍下来烧炭了。  大炼钢铁初期,正是共产风刮得最猛的时候,由于实行了人民公社化和公共大食堂,工厂和农村都实行了军事化管理。工人是从农村抽调来的农民,吃饭由厂里供给,却是没有工资的,很少人理发。

大洞沟铁厂的运输工具主要有三种:拖车、高车和轨道车。这三种车其实都和平常的平板拖车一样,主要部分都是车架上安个竹编的长方形大筐。不过它们的车轮都不是胶皮的,拖车和高车都是铁箍木轮,卡在车架下的木齿当中,抬起车架就可取下车轮。高车是陡峭的山地运输用的,只能从高处往低处运物,使用时车在前,人在后,人的作用也不是推车,车的重量会使车往山下自动滑行,人的作用是双手握住车筐后翘起的两根把手向后扳,让车轮后的两个木桩与地面摩擦,达到制动和控制速度的目的。在大洞沟铁厂,拖车和高车都是运焦炭用的:煤窑在高山上,开采出来后就地炼成焦炭,然后用高车从高山运到山腰,再用拖车拉到高炉旁。这两种车上山时都是空的,因山路陡峭,即使空车也拉不上去,须工人把车放在肩上扛上山去。如果连绵下雨,高炉就会“饿肚子”,干部就会“赶”工人上山运焦炭。此时一个人拉一辆车就感到吃力,往往需要为每个拉车的配个副手,一般都是姑娘、小媳妇,上山时背车轮,下山时推车。因为山高路滑又下雨,有一定危险,女工们都不愿上山,于是干部们连喊带威胁地驱赶,女工们就东躲西藏。有一天傍晚,一个姑娘躲进了一个木工韩光林的宿舍——木匠有工具,所以有自己的宿舍,不和其他人睡大铺。韩木匠看见姑娘钻进了自己宿舍,悄悄走过去把门锁了,晚上就将她轻薄了。那姑娘觉得很疼,难受,就向姐妹们抱怨,一时在厂里传为笑谈——在那种青年男女聚居的地方,男女关系的事时有发生,人们也不以为意,一点不觉得这是违法。  矿石车是以拖车为基础改造的轨道车:在两、三千米长的山路上铺有一条小铁路轨道,从矿石煅烧窑附近直通高炉旁。车子其它地方都与拖车一样,只是前面的把手不和拖焦炭的拖车那样是车架延长而成,因而是平直的。矿石车的把手是用螺栓斜拧在车架上的。这样,在平路和上坡时人双手压着车把低头拉车,下坡时则要站直,用整个身体靠在车筐上,双手将把手向后扳,使车尾的两根木棒与地面摩擦,这样来控制速度。因为年久失修,轨道许多地方已经损坏,铁轨也不知哪里去了,木匠便用方木把轨道接起来,方木上钉上一条铁片,凑合着使用。可想而知,车会常常出毛病发生掉轨。一车矿石千多斤,一发生掉轨就毫无办法,只好等着其它工友来帮忙抬上轨道。开始时常常掉轨,抬车抬得人的**都疼了,不敢使劲憋气。过了一段时间才渐渐适应。不过,三年困难时期已经到了最艰难的时候,铁厂实在维持不下去了。

到1961年秋冬之交的时候,全县所有铁厂终于宣告下马。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4章:输入章节标题,20字节以内”内容快照:

『输入章节标题,20字节以内』

(八)一九六一年秋天,古立志的儿子古成平~了傩城县中学读书。他参加了学校篮球队,高高的个子,学着中洋头,宽大的脸庞,高高的鼻梁,眉宇轩昂。教他们课的是出自名噪一时的西南联大的贺中章老师。贺老师视其如子,为其添置~~皮鞋。贺老师曾为傩城县法院院长,其字迹瘦骨嶙峋,~态优美,从教数年后到重庆经商。贺老师四十开外,矮矮的个子,背有点驼。~一件黑色~克~。一条~蓝

~~

>> 阅读第4章 输入章节标题,20字节以内 返回小说目录

版权声明:本小说数据来源自互联网,本站只对小说基本信息(目录信息、最新章节列表信息、第三方阅读地址等)进行整理收集,我们不以任何形式提供小说正文内容的在线阅读及全本小说下载服务。 如果收集的小说公众信息侵犯了你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跟据情节严重性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删除屏蔽。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