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突然想起了一个人:陈景强。
陈景强是罗源武夷石材公司总经理。陈飞来上海之前在老家认识的。听说他们公司打算到上海发展,就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陈飞猜想很大可能是手下派不出人来。如今,陈飞身在上海,不妨打个电话,询问一下。于是,按照名片上的号码拨通电话。说来也巧,陈总近期要来上海,还说既然陈飞已经在上海,不如先做一项市场调查,为他们打个前站,等他们来上海后再进一步细谈。陈飞满口答应。心想这也许是个机会,如果能为武夷公司做事,总比一个人乱闯来的强。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接下来的几天,陈飞马不停蹄地跑上海石材市场,并动手写调查报告。他必须赶在陈总来上海之前完成。
经过几天的考察,陈飞发现当时的上海加工厂大多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并不难找。石材加工厂基本分两类,一类是以福建人为主导的家庭小作坊,规模较小,设施简陋,堆场存货也不多,全部是国产石材;另一种是广东香港过来的大型加工厂,主要经营进口石材,规模一个比一个大。而且陈飞还了解到上海的建设市场刚刚开动,各区都有开工建设的工地。应该说此刻正是设立石材加工厂的黄金时机。武夷公司设想这个时间段进驻上海,一定可以大展宏图。
陈飞很快就写好了调查报告,打电话问:什么时候来上海。得到的答复是:最近公司比较忙,短时间内还过不来,希望陈飞将报告寄给他看。陈飞没办法,只好照办。一周后,再打电话,回答还是忙,近期来不了。陈飞想,既然你想到上海来发展,总得安排时间吧。除非根本就不想来。但是听陈总的口气,好像又不是。经过陈飞再三追问,总算搞明白了。原来陈总担心投资上海有风险,还没有最后下决心。这个陈总,真是魄力不足,谨慎有余。陈飞又不好再说什么,只好再等等看。
陈飞一边等一边还在四处活动。人在没有目标的情况下,日子一天比一天难熬。陈飞担心,武夷公司万一不来了,怎么办呢?我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还是再想其他办法吧。
灵石路离陈飞的落脚的地方很近。他手上有一两个小单,都下到灵石路加工。一来二去,认识了灵石路一家加工厂的老板陈大鹏,而且两人相当投缘,就算手头没什么单子,陈飞也时常到灵石路找老陈聊天,喝茶,打发时间。
老陈所谓的工厂车间是一个临时搭起来的采光棚。装两台手摇切边机,手下三两个工人,堆场还是公用的。陈大鹏一个人既跑业务又当厂长,身兼多职。一间办公室极其简陋,一组转角沙发不知道从哪里捡来的,破旧不堪,好几个洞眼。陈飞跟他开玩笑说:“老陈,你在帮老鼠筑巢呢?”
老陈摇了摇头说:“管它呢!现在就这个条件,只能将就点。有钱再换新的吧。”是啊,关键是要赚钱。赚钱才是王道。
陈飞这几天跑下来,倒也大致了解了一些情况。周围大部分石材加工厂和老陈的场地一样,都是家庭小作坊,两三个人,一两台土设备,门口围一小块堆场。看来石材业的门槛真的很低,谁都可以干。只要你愿意,明天就有人叫你老板。
这一天,陈飞从灵石路回来,吴新民大老远就叫他,说:“这一天都跑哪里去了?有人找你都找不到。”他心中一喜,以为是武夷公司的陈总来了。结果不是。来人是陈飞原单位的一位领导,正好出差到上海。听说陈飞落脚在铜川路就一路找过来。
陈飞的这位领导有点来头。他是福宁县政府经济协作办主任,专门负责县政府内引外联工作。上海福宁经济技术协作公司就是在他的努力下注册成功的。他来上海,肯定要去这家公司。九十年代初,上海拒绝外地人到上海开办公司,除非政府出面担保。福宁公司这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由于上海设立了高门槛,所以能在上海开办公司的并不多,像福宁这样的公司,在上海还是相当吃香的。据说这家公司钢材贸易一直供不应求,短短几年,就成功完成原始积累,真令人羡慕。
今天这位领导来上海,说不定对陈飞有帮助。想到这里,陈飞一下子高兴起来。见了陈主任好一番寒暄。陈主任见到陈飞也特别开心。可谓他乡遇故人,人生喜事一桩。
陈主任询问了陈飞来上海的一些情况。对陈飞打算从事石材行业表示赞许。当了解到罗源武夷公司要来上海发展,陈主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详细了解了这家公司的具体情况。对陈飞说:“正好有个机会可以利用一下。”
陈飞忙问:“怎么讲?”
陈主任说:“我的专业是拉郎配,我可以给武夷公司找一个婆家。”
陈飞说:“武夷公司说归说,还不知道能不能来。”
陈主任好像满有把握的样子,说:“你放一百个心,我有办法。”
陈飞问:“你有什么办法?”
陈主任说:“你也不想一想,我是干什么工作的?这种事对我来说,还不是小菜一碟?”接着,陈主任把他的想法详细地说了一遍。原来,陈主任这次来上海既不是旅游,也不是走亲访友,而是和他的儿子小陈一起来上海找项目的。以他的人脉和阅历,帮他自己的儿子安排一件事,那不过是举手之劳。而且现在刚好有一个契机可以对接。
到这时候,陈飞总算是明白了,老主任这么上心,心想这件事一定成了。
按照陈主任的计划,陈飞需要将有关情况和他的老伙计倪老魁沟通一下。倪老魁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福宁钢材供应公司的董事长。这位老兄又在沪太路开了一家上海高德钢贸公司,而且规模还不小。目前还有一间100平方米的门市部空着,正准备招商做二房东。照陈主任的想法,正好可以用作与武夷公司合作的经营场地。这样,既解决了店面空关问题,又可以解决武夷公司前期投资风险。换句话说武夷公司只要支付很小的一笔资金,就可以在上海设立一个窗口。这是不是所谓的双赢呢?
陈飞听了陈主任一席话,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说道:“主任,你真是天才。什么事经你这么一分析,立刻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陈主任说:“你别高兴地太早,这仅仅是一种想法。具体能不能成,还有看你怎么配合。”
陈飞问:“要我怎么配合?”
主任说:“你总得把武夷公司的人请到上海来吧。”
陈飞笑着说:“那当然。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多了。陈飞一个电话过去,第二天陈总就到上海。有陈主任从中周旋,两家公司很快达成共识。由高德公司提供经营场地,当然是现成的。武夷公司提供石材,这本来就是武夷公司的强项,也没有问题。两家单位各委派两名工作人员。武夷公司派两员女将,一个财务小叶,一个副经理胡慧敏,高德公司也派两个人,一个业务员小陈,一个经理王国忠。双方共同指派陈飞担任业务主办,月薪500,吃住全包。
人员很快就位,陈飞就此开展工作。按照陈飞的想法,设立展厅只是第一步,紧接着马上选址,办加工厂。他想既然两家实力单位联合经营。办一家小型石材加工厂根本不是问题。没想到陈飞的建议很快遭到否决。
上面领导的意思是先开展业务,接到单子以后还说。至于加工的问题,很简单,找一家加工厂就解决了。陈飞不是不知道这种低级的操作模式,如果仅仅走代加工路线,又何必如此兴师动众,我陈飞一个人就搞定。当然,以此起步,很大程度上只是小打小闹,一般难有什么大作为。
事实上,两家单位各怀鬼胎。武夷公司抱有观望的态势,前怕狼后怕虎。高德公司就更不谈了,石材经营不是他们的主业,只要把闲置的店面先租出去,目的就达到了,其他的事情走一步看一步。所以这两家单位不是一个路子的,一开始就注定要一拍两散。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3章:第3章 好景不长”内容快照:
『第3章 好景不长』
果然双方合作时间不到三个月,就出现危机。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照双方的协议,由高德公司提供经营场所,高德公司~到了,店铺反正是现成的;另一个约定是武夷公司尽早把大理石发到~海。可是时间过去~多月了,武夷公司还没动静,迟迟不见材料到位。老魁急了。前两天,他借回老家的机会,专程找武夷公司的陈总,~求他们公司务必尽快发货。一周之后,武夷公司终于发了两车国产石材~来,由于没有堆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