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喜河边
郝男一家,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个**村里。听老人们讲,这个**村虽然不大,只有几十户人家,但它的来历是相当久远的。据说,南北朝时,拓跋氏为了统治中原,从漠北举国向南内迁之时,派出了一支开路先锋去探路。正值盛夏暴雨季节,当几只大皮船刚渡到黄河中游时,突然河水暴涨,首尾相随的船只被狂风恶浪冲散。其中一只船,任由河水冲撞,自由漂流。在漆黑的夜晚,这只船庆幸靠了岸,全船散落得只余十几个人。他们相互搀扶,爬上一个**梁,举目望不到村庄院落,又不辨方向,不得已,派出几个人四处打探。但荒山野领,杳无人迹,彻底和大部队失去了联系。大家一致商议,只好就地安身。传说,有一只喜鹊引领他们来到现在的喜河泉眼边,才得以苟活下来,逐渐繁衍,建立了这个村庄。历经几朝几代,直至到了北宋年间,才被外人知晓,归入通万镇,取名为“拓跋留村”。意取拓跋氏人留守在此建立的山村。所以此村,还有几家姓“拓跋”。
至于郝家,却是在明末清初交替之际,据说是吴三桂带兵入关后,大军由北向南迁移时,散落的军卒遗留下来的。所以又增加了好几户杂姓,尤其是郝姓、吴姓、上官姓以及徐姓等等。至于其具体内情,既无人作专,亦无家谱史书记载。当时,就连识文断字,可以写几句连贯话句的人也没有几个。全村能够识得几个字的人,直到公元一九五零年,也没有几个。最数郝男的爷爷在世时,还识得几个字。因为,郝家在当时比较富裕,算是清朝末年村里的富有者。加之,郝男的曾祖父比较开明,把爷爷送到离村近百里的“康家私塾”,读了几年书。回村后人人称其为秀才。初春冬末时,教授几个较近的亲侄儿孙,学字识文。这样才使拓跋留村的书香味没有断绝。
不过闭塞的山村难以吹进外界的春风,固有文化水平与功用也是相当的浅薄与萎弱,根本没有传承的能力。也只是记记日杂账目或书写逢年过节、喜庆丧葬、老掉牙的几幅对联而已。至今每逢过年,家家还贴有:“定福府君”、“**满园”、“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等的对联。
当到了郝男的父辈时,又恰逢抗日的战火蔓延。拓跋留村又是日寇越过黄河紧逼**涉足的地方。国军日夜四处抓人当兵。郝男的爷爷已年近五旬,还一并与郝男的大伯子、二伯子抓去充军,从此一去不复返,鸿消鲤息。
至于郝男的父亲,由于年幼,尚在襁褓之中,幸免于难。不过世道的昏暗、日子的艰辛、天花的流行,又夺去了郝男祖母的生命,只留下年幼的父亲寄居在远房的叔父家生活。还未尝到父母的关爱与教诲的他,就成了断梗浮萍,孤儿一个,从此靠帮衬叔父家打柴、牧羊过活。直到解放以后的五八年,二十八岁的父亲才在乡里乡亲的撮合下,与母亲结合,从此过上了安定的有家生活。
但是郝家已经衰落,家底薄弱。可以说房无一间,地无一垄,连家用的碗碟灶具都是七凑八凑,才勉强解决吃饭问题。郝男父亲和母亲结合后,他们吞糠咽菜,拣烂补旧,好似荷夫担山、乳燕衔泥筑巢一般,终于在山墚山的崖底掏挖了一孔窑洞,才有了居住的窝。
拓跋留村是一个杂姓混合在一起的村落,不像其他村落只有一个姓或两三个姓。至于各家家世的来历,则无人知晓。我们只能打个比方,他们好像是一群不知为了什么共同的目标,由不同的名族、不同的区域、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从四面八方,在一个黝黑的夜晚一下聚合在一起。当醒来时,都已忘记了自己以前的身世,形成了这个独立的王国。但在这个王国里,却没有国王,没有大臣,没有贵族和平民之分,也没有律例的约束。更通俗地说,就连一个统领的首脑都没有。有的只是被人们尊敬的长着。权当领袖的人物也是一些德高望重者,所有的人都是等同的。但是他们的生存方式却不是游离的、散乱的,而是以自身的内敛力量凝聚在一起。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基本来自于各朝各代没落的时期。而这些时期,正是战争、贫困、歧视、饥饿、疾病、残忍、死亡、恐怖等种种非人的暴虐行径任意肆行之际,为了生存,不得已,他们才被迫走上了抛家别舍、妻离子散的流浪生涯。正是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们深深懂得,只要能有一席栖身之所,就一定好好地珍惜!一定要把它建造成为其乐融融的人间天堂!
他们正是有了这种切身的疼痛感受,也就产生这种珍惜之情,这种美好愿望!自然而然聚合在一起时,就相当的默契与自觉。这种优秀的品质历经一代一代拓跋留村人的磨练、碰撞、融合、沉淀,已经升华到一种崇高的境界,形成了一种传统,当作传世宝一样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维系着拓跋留村人的生存模式。
说起拓跋留村人的脾性,他们是很宽容的,就象这宽广无声的黄土高原一样。
黄土高原能容纳一切的生命。不管是凶残的虎豹、豺狼,还是温柔的小兔、小鸡;不管是临空高飞的鹞鹰、雕鹤,亦或散居丘陵树丛的鸣雀、小鸟;不管参天大树,亦或匍伏小草。只要愿意栖息于此,即便狂风呼啸、恶浪肆虐、雾霾笼罩、暴雨侵凌、冰雪封锁、酷暑炙热、寒霜覆盖总能尽地主之宜,尽量满足各种生命之需。因为他们懂得,生命是伟大的!只要生命在,世界才有生机,人类才有赖以生存的基础!
正因为黄土地上的人们有了这种认可,这种豁达;黄土地有了这种大度,这种包容。才得以被伟大的诗人艾青亲切呼喊:“大地,我的母亲!我的眼中时刻噙满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大地爱得深沉!”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5章:喜河边(二)”内容快照:
『喜河边(二)』
拓跋留村人也有这种大度和包容~。他们~爱自然,~爱生命。没有因为生长在这十分贫瘠的黄土地~而灰心丧气。而是以一种直面的姿态、坦然的~襟,以建设~的作为回报大地。他们懂得既然大地给了自己生命,他们就应该替天行道。他们的替天行道,不是狭隘的举起一面“替天行道”的大旗,高呼着为民请命的~号,~擎刀~剑戟,横扫疆场,誓把天~的邪恶斩尽杀绝。也不是如老子、庄子之类圣人,把自己誉为不食人间烟火的高人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