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杨晔的家庭
杨晔老师的家就住在校园东北角的教师家属楼上。这是学校集资新建的一幢六层楼房,每套居室的设计和市内社区居室的设计没什么差别。教师这几年的起居变化,就足以证明党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的关心。
杨晔老师匆匆忙忙把晚饭做好,就叫儿子和自己一起用餐,因为晚饭后她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阳光中学是寄宿制中学,除了小镇上的学生是走读生外,小镇周围那些或近或远的乡村学生都是寄宿生,所以,在这所学校里做班主任工作是相当辛苦的。学生在校的日子里,那些班主任老师从早到晚几乎没有消停的时刻。尤其是杨晔老师,儿子的接送,家务的忙碌,班级的管理,再加上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这些都要统统压在她一个人的肩膀上,她要比其他班主任更辛苦,更受累,但她从没有发过一句怨言,说过半句牢*,因为她愿意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磨练自己。
坦率地说,杨晔老师是一个颇有主见的女性。在平时的生活中,她总是用高于一般女人的思想去指挥自己的言行,总是让自己的人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基于此,她所走过的历史很少留下那些不该留下的遗憾。
也许是出生于农家的缘故,小时候,她就是一个意志非常坚强的女孩,无论做任何事情,她都不甘落于人后。就求学这件事情来说,她始终能做到严格克制自己,不驰心旁骛,把精力充分集中在学业上,使学习成绩一直处在学校名列前茅的位置上,各方面的表现皆是同学中的佼佼者。她十分鄙视那些在校表现比较轻浮的女生,她常常流**一种妙龄少女不多见的威严,给人既神秘又神圣的感觉,因此,所有男生都慑于她的那种威严而不敢轻易和她戏谑,更不敢向她发出求爱的信号。她的同窗男生背地里都说,她是水中的莲花,棘手的玫瑰。
大学毕业后,她被分到了阳光中学,有了自己的工作,有了自己的事业,她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了一位大龄姑娘,个人问题再不考虑就让别人觉得自己不正常了。在同事的提醒和帮助下,她决定开始接触异性,物色一个能一辈子和她生活在一起的男人。
在他人的介绍下,她和现在的丈夫师明相识了。他在部队是一个中尉,和她一样,也是为了理想而忽视了个人婚姻的大龄青年。俩人第一次见面后,谈不上相见恨晚,说话倒也算很投缘,于是,他们没有在花前月下浪漫地去畅想二人美好的未来,也没有指天对地去表白那种不负责任的山盟海誓,更没有像社会上那些新兴的恋爱者一样先无聊地来段试婚曲——双方都是大龄青年,无暇去顾及那么多花样——不管是出于对异性的迫切需要,还是把家庭放在第二位的事业主义思想的支配,他们很快结了婚,成了家,有了孩子。
杨晔老师的家庭组合在有些人看来也许是一种有缺陷的家庭组合,诚然,夫妻两地分居,说不上完美,有这种看法不足为怪,但这种家庭模式在中国社会上是非常普遍的。不管别人怎样看待,杨晔老师对自己的家庭倒是常常陶醉其中。因为她发现,那些长期厮守在一起的夫妻,并非都是情爱甚笃,和睦相处的,反而许多是动辄大吵大闹,弄得相互矛盾升级,离婚者有之,制造家庭悲剧者亦有之。可是,她和丈夫虽然大多时间两地分居,却从没红过一次脸。每当丈夫从遥远的异地打来一个电话,发来一个短信时,她都会动情地闭上眼睛,甜蜜地去回忆二人在一起的日子,去回味那无间的**时刻。等到睁开双眼,她满脸羞红得像涂上了胭脂,望着眼前的世界,她顿时会觉得自己是天下最幸福的女人。
结婚之后,岁月在她的感觉里比人们对时光易逝的任何比喻都要快,她的儿子眨眼已经七岁了。每次丈夫休假探家,她和丈夫仍像新婚燕尔时那样,对对方的渴望丝毫未发生过淡化。那些两口子都在阳光中学任教的老师,对她和丈夫的关系,言谈中流**的不仅仅是羡慕,甚至有点嫉妒的意味。
在工作上,杨晔老师可谓是一个**的实干家。每天,她都能尽职尽责地完成好自己的一切任务。师生们从她兢兢业业的身影上,并无发现她疲惫过,倒是觉得她经常呈现着精力充沛的风采。可谁又知道,热爱的事业和幸福的家庭,是她心中最为牢固的精神支柱。
吃罢晚饭,杨晔老师让儿子一个人在室内写作业,她自己必须到班里看一看。登上教学楼,来到自己班级教室的前面,她见副校长朱世才正在给学生辅导英语课,学生们都聚精会神地听他眉飞色舞讲识记英语单词的方法。于是,她踅身走下教学楼,走进老师的办公室,拉开自己办公桌的抽屉,把李娇娇的那封信拿了出来。
她要趁这个时间把信读一读,赶快解开心中的谜团。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4章:李~~的信”内容快照:
『李~~的信』
第四章李~~的信杨晔老师一边拆信,一边不由自主地思考起现代中学生的问题来:自~二十一世纪之后,社会生活的开放,影视文化的熏陶,网络思想的~~,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与她在中学时相比,可谓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许多她在中学时不敢~、不能~、不愿~的事情,现在的中学生在公开场合却毫无顾忌而为之。她作为班~,作为学生思想的直接教育者,也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