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朋友们,你向往祖国最南端美丽的南沙群岛?关注被周边国家染指她主权的南沙群岛吗?愤怒82万平方公里的南沙海域被周边国家无理割据50多万平方公里吗?怜悯渔民同胞在传统的渔场捕捞遭受武装袭击而付出血的代价吗?知道至今仍在捍卫南沙群岛主权的渔政执法人员吗?”这些话似乎和第二部的内容不太合适,在这部里,我想带着大家,走进在南沙守礁的渔政人的日常生活中去,但我之所以写下这些话,是我对南沙群岛有很深的感情。这不单是我,是至今活跃在南沙群岛的渔政人的呐喊,他们用另一种方式,告诉你南沙的现状和南沙守礁的艰辛,虽然南沙群岛的条件艰苦,工作时间长,并向生命的禁区挑战。但他们说,他们是无悔的,只要渔民生活好,他们什么都愿意。
在南沙守礁,他们的情感世界里的一些东西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述的,在那个大的环境下,他们只能默默地忍耐着“抬头是天,低头是海,天连海,海连天”的孤苦寂寞,承受着“高温,高湿,高盐”的南沙群岛气候的煎熬,过着“淡水没有喝雨水,青菜没有啃咸菜”的生活,宣示着我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拥有,为渔民同胞正当的渔业生产鼓气撑腰、保驾护航。他们感慨地告诉我,在南沙,有一种东西叫孤单,那是可怕的,有一种东西叫寂寞,那是难耐的。但每当见到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地飘扬在曾母暗沙的上空,听到嘹亮的国歌响彻南中国海,他们会强烈地感受到什么是祖国,什么是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及为渔民同胞服务的真谛。
1我养的狗跳海了
在南沙群岛的美济礁,这里地处赤道边缘,高盐、高湿和高温的恶劣环境,连以海为生的渔家人都视为禁区,不敢在此久留。雾水是咸的;放在甲板上的温度计,一两分钟内准会晒爆。缺少淡水和蔬菜,使许多人口舌溃疡、皮肤溃烂,失去了人的模样。对渔政人来说,海上神出鬼没不明国籍船只的突然出现,从海底猛然浮起的全副武装的“蛙人”对生命的威胁,都比不上在这非人的环境底下熬过一天又一天的愁苦。
他们说,在所有的痛苦中,最令人难以忍受的还是与世隔绝的孤独,以及随之而来的智力退化和人的扭曲。茫茫大海无情地阻隔了他们与大陆的联系。在这海的天涯一隅里,三十几个人挤在一艘渔政船里,度过人生一去不返最可宝贵的青春年华。由于缺乏信息和其他刺激,人与人之间的话越聊越少,大脑也慢慢地随之退化。他们中间有人因此得了遗忘症,回到广州后,想不起该怎样涉世做人,看人总是乜斜着眼睛把人吓跑。
“不少人为自己的怪异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林带伟说:“家人也一起承受精神痛苦,甚至出现感情危机”。
他接着说,为了解除寂寞,他把一条健壮的狗带去南沙。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寂寞带来的痛苦连这条狗都不能幸免。每天清晨与傍晚,它都要对着北方的大海和天空,发出惨不忍听的哀吠,日子一长,声音说越来越小。
“那条在南沙养的狗最后跳海了”。
那天,在南沙守礁的时候,我听到这话,心想,这是不可能的事。狗怎么会跳海呀!
很快,林带伟给我证实了此事。在他的房间里,他拿出那根绳子对我说:“当时,不知道什么原因,那条狗跳下海了,被绳索套着,活活地吊死在船舱边”。在南沙养狗,这本身就是稀奇的事。
南沙距离广州几千公里,又处于低纬度地区,赤道的炎热把人灸干,在我们所驻守的美济礁上,气候变化无常,人都感到难受。林带伟说,本来觉得寂寞,就悄悄地带上一只小狗,在守礁值班空闲下来的时候,逗它玩玩。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但我还是无法相信,乃至于我下了寻根问底的决心,来试图揭开“狗跳海”之谜。在我走进南沙守礁的渔政人的心灵的那一刻,我思索万千,在人生的坐标里,渔政人同样在寻找自己的位置。纵使守礁,他们也在时刻想着,艰辛的条件下,我们不能失去心灵的寄托,我们不能失去在陆地时的某一种生活方式。他们说,他们是孤单的,但他们所守的礁是热闹的。
我不知道人生的信念是否就是信守孤寂,也不知道在渔政人的心灵深处,守着那份孤寂,守着那份执著,是否就等于守着人生的信念。在他们情感的世界里,会不会因为一些付出,或者一份的辛劳,就能换来一份盼望。孤单,这是不可避免的现实,只要南沙群岛守礁工作仍然需要,有理由相信,他们就得坚守孤寂。林带伟养狗的事给了我好大的震惊,在他的情感空间里,他守着寂寞,也盼望正常的热闹。狗或许能给他带来些许的热闹,或许能给他带来心灵上的热闹。在追寻他心里所想的时候,我发现,带伟并不是单纯的养狗,也并不是只想有个伴,而是在心里上,来对抗那无边无际的孤单。他说,在南沙守礁对抗孤寂时,这只狗,是他最亲密的战友,在守着孤单的时候,它勇敢地站在他的身边,与他共同对抗那可怕的孤单。如果我没有他谈过,就根本无法知道在南沙守礁的时间里,人被孤单欺凌的可怕。有人说,人怎么被孤单欺凌!这写法有问题,我想,在一种认知的高度,在一种无法了解的角度,这种表述是错误的,也是盲目的。但我们总不能说,在那种环境下,狗是人类最亲密的战友是错的吧!
事实上,那只狗真的跳海了。在狗的情感世界里,我们只能猜测,只能揣摩。或者有可能,我们的人类就自我反省,我们对狗的态度。这是真的,人在对抗孤单的时候,那条狗和你战斗。但谁来理解狗的孤单呀!
“几天前,这条狗就好象傻了一样。”他说,“我给它喂东西,它很少吃了。”
林带伟接着说,在广州时,我家里就养着它,已经有几个月了。这条狗很听话的,常常见到人就示好,眼珠子圆滑圆滑的直闪光,从不乱吠,见到生人还会嗅嗅几下直往后退,有一种害怕的感觉。
透过他的描述,我可以把狗的常态写下来。这只狗是好的,在来南沙之前,它是正常的狗。有知觉,有味觉,也是懂人意的一条狗。在广州的时候,它的世界里是丰富多彩的。
“有几次,它看到下雨就害怕”,他说:“刮风的时候,它就卷缩在船舷边,象死一样,在广州,它从来不会这样。”
记得有专家专门研究过人的机体结构和外部环境的承受能力时,说过这样的话:人类的生存,有必定的要求,内在的调剂性和外部的适应性是人类生存下来最基本的因素,而这一点,比动物要强。我无法去考证科学的东西,只能是做为记录南沙群岛守礁生活的一种方式,将其分析并记下来。对于这些,相信,人类真的要比动物强。在这里,这只狗就显得不如人类了,或者,它真的无法适应这种生存状况。但它的潜意识是清楚的,我想,在它跳下大海的那一刻,它是想着解脱,在这种环境下,什么都可以放弃,什么都可以适应,唯独这孤单。
我说,动物要比人类更加脆弱。脆弱到连生命都可以放弃。这就是可怕之处,是孤单的可怕之处。
“那天早上,我值完班,准备给它喂食的时候,我惊呆了”带伟说:“我看到一条拉紧的绳索,在大风的吹刮下嗡嗡作响”。
林带伟叹了一口气说,没想到,它在大风的黑夜里死了。
南沙群岛的大风黑夜是让人难忘的。在那伸手不见五掌的黑夜里,大风呼啸,刮起的海浪似倾盆大雨,把整个渔政船盖压。这时候,人并不怎么感到孤单,可以三五成群地聊一些旧话题,但渔政船就显得相当孤单。我想,那只狗也非常孤单。狗被锁在这艘孤单的船上,船又被海锁在这小小的珊瑚礁里。但人,永远是这个世界里最能适应的群体。带伟在说着他那只狗的时候,他的神情有点伤痛感。我在为这只狗的解脱感到难过,只是一个劲地跟带伟说,这可能是大风把它刮到海里而已!
他说:“我不会相信,也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两个月后,寂寞带来的痛苦连狗都不能幸免。每天清晨和傍晚,它都要对着大海和天空发出凄惨的吠叫,最后竟狂躁得成为一条疯狗……几次,都有人看到这只狗往海里跳,由于绳索不长,它无法成功地死去。”这多少有点人味的描写,但我还是要记下来。因为带伟跟我说,那几天,那只狗就一直呆呆地望着大海,眼神是呆滞的,似大病。一开始,它还能叫几声,常常在夜里把人吵醒,后来,就一声也听不到了。
“有几次,我看到它趴在甲板上,头埋着,无精打采。跟刚到南沙时的活蹦乱跳,这里嗅嗅,那里闻闻截然不同。摸摸它的头的时候,也不象以前那样咪眼睛了,一直在喘粗气,象快死去那样。”在带伟仍然为死去的那只狗惋惜的时候,我带着好奇,摸索到一个道理,我想,我们在南沙守礁,在人与狗的世界里,是多么的不和谐,是多么的不对等,也是多么不应该混为一谈。狗终究带着解脱离开了,同样在孤单的环境下,我们的渔政人,在经受着考验,经受着孤寂,经受着低纬度带来生理上的不平衡。守着这里的风雨,守着这里的一切,也在安守着那份寂寞。
“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我们渔政守礁人都能咬牙忍受,但精神上的孤独和寂寞却让人苦受煎熬。”林带伟这样说:“我们从现代文明社会陡然进入这几乎与世隔绝的荒礁上,久已习惯的生命运动方式与生活行为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既无电话与外界联系,信息闭塞;又一连数月不见来船,和外界无往来。加之船小缺少活动场地,文娱生活单调,大家除了值班外,只能是‘举目见大海,入夜听涛声。’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甭说是感情丰富的人,就更甭说那只狗难以承受了。”他接着说:“但我见过风雨中孤单的海燕,比这只狗要好得多”。
那天夜里,我正一个人值班,感到孤单极了。因为守礁到了后期,人显得更加少言了。风一个劲地吹,把船上驾驶室的门刮得呼呼直响。海面上就只见到白色的浪花。船头的灯是开着的,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只海燕,停栖在船头的锚机上,样子十分的可爱,大风有时把它的吹倒,但它的脚总会牢牢抓住,纵使身子倒了,它又顽强地站起来。
看到这只海燕,我想,它也是孤单的。在大风的夜里,它显得更加单薄。突然的一阵大雨,敲得了望窗作响。海燕的命运改变了。林带伟接着说,雨淋**它,风把它吹到海里去了。
我看到在大海中挣扎的海燕,它没有放弃生命,应该没有感到威胁,更没有感到孤单。海浪把它卷入海的深处,我见到海燕顽强地浮出水面。当我走出驾驶室,想方设法救它的时候,这只可怜的海燕,永远地被大浪吞没。
但这只海燕起码比那只受到人类保护的狗要好。在孤单寂寞的环境里,狗选择了自我解脱,海燕却在承受着外部环境的侵蚀。
虽然同样是死去,但毕竟海燕连一个伴也没有。
可能大家对狗都比较熟悉,谁也没见过狗四条腿朝上睡觉,而他在南沙守礁养的狗它就到这种程度。带伟经历的事情给了我好大的收获。南沙的大环境和国际的大环境是相连的,环境的形成,也是人的因素的形成。抛开自然环境自不必说,就渔政人所处的环境来讲,真的好不到那里去。孤单,是因为这方圆几十公里的海面上,只有这么一个小礁,孤单,也是因为茫茫大海只有一艘渔政船在守着礁,孤单,更是因为在南沙守礁,该说的话全说了,最后只剩下两只呆滞的眼珠子。一个小礁,一艘渔政船和两只眼珠子给人留下什么,我不知道。但那孤单确实可怕,我打心里佩服我们的渔政人,他们在伤心死去的那只狗,在寻找真正死因时,把孤单变成了信念,把孤单变成了执著,把孤单变成了真正使他们留下来的理由。
夜里,我久久不能入眠,遥望南沙的夜空,明朗深邃,繁星点点。想着和林带伟的交谈,他属于南沙的一个人物,在讲着南沙守礁的故事,就像那闪烁的星辰,看得见,数不清。透过他身上展现的东西,感觉渔政人既特殊又普通,既伟大又平凡。他们扎根在天涯孤礁,忍受着孤独寂寞,用常年的默默守望,捍卫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用自己的无悔青春,践行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不变誓言!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9章:2、孤苦伴寂寞”内容快照:
『2、孤苦伴寂寞』
单调和枯燥的守礁生涯中,他们最最喜欢回味家庭的~暖,连一丁点儿的细节都不愿意漏~。他们象南沙长年守卫的海军士兵一样,也是到南沙守礁,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毕竟已是拖家带~,不可能像年轻的士兵那样无牵无~。他们的家都在广州,但在这~繁华的都市,在新~佳节~天伦之乐时,又有多少人知道,有这么一群人,为了国家的海洋权益,常年奔走在遥远的南沙群岛,在那里守着寂寞,守着岛礁,守着一份安宁!在南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