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赵师傅是开理发店的,在这座边远的小城里,多少还有一点名气。这首先因为店子的市口好,开在了热闹的东街上,而且,赵师傅的理发店,可以称之为“世家”的,其父其祖,都从事这一职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理发店,有一个很有趣味的店名,以及店门外,用木板镌刻着一副贴切而有味的对联。
每当人们走在东街的转角处,就能见到“顶上功”三个楷书大金字,两旁的对联是,上联“真功夫从头上起”,下联“好消息自耳中来”。对于一个理发店而言,这不是很吸引人吗。
街坊上的那些老年人记得,还是他们当小娃儿的时候,一个驼着背,前面头皮青而发光,后面披着齐颈发的老头,挑着一个半头热的剃头挑子,走街窜巷,他那充满苍桑的脸面沟壑中,透出一丝和气。曾经在乡下种田,以后被绅粮要求退了佃,就干起了这一营生来。凭着勤劳辛苦,他居然有了一点积蓄,从租房开始,进而买了一间小店。到了赵师傅的父亲这代,这个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即是说,不但在店面的规模上,服务内容上,而且在称谓上都有了变化。赵师傅的父亲,那位赵老师傅说,我的爹,就是你的公,那时是被称为“待诏”的,但是究竟叫“待诏”还是“待招”、“待召”,尽管赵老师傅也有点文墨,但是,他也说不清楚了,或者虽然清楚也不愿意说。及至在正式交班的时间,才勉勉强强的讲了一点所谓的历史。
据赵老师傅对赵师傅说,在从前,在三教九流,七十二行业中,我们这个职业很下等,甚至于比澡堂子里搓背、修脚的师傅都不如的。因为,他们服侍人的时候,还能享受坐在小凳子上的待遇,而我们这种剃头匠,不管你在干什么,剃头发,刮胡子,掏耳朵,舒背筯,掰颈子,你都得站着。所以,他才请了一位饱学之士,取了这一个店名,镌刻了这一副对联。这也为他的事业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所以,赵师傅的妈,也是城里人的女子,样子还有几分姿色的,居然能够接到家里来。至于工作内容,赵老师傅说,我的爹只会剃光头、取耳结,而我这一辈,就发展为理发、取耳、舒筯、活脉等等了。赵老师傅多少知道一些剃头的老故事。说是剃头匠的祖师爷,原来是一位俗家姓罗的维那和尚,那是明朝熹宗天启四年,因为太子头上生疮,要剃去头发才能上药的,就由皇帝下诏隆福寺请罗祖师爷的。以后称为“待诏”,就名正言顺了。7月13日是罗祖师爷的生日,自然就成为会期。还有一说,是大清雍正年间,有一位姓罗的道士,得到祖师爷的真传,于刷、通、篦、掏、解、顺的一系列手艺无所不通,为雍正剃头刮脸,使龙心大悦,钦赐罗剃头为“半朝鸾驾小执事”,于是又一个罗师祖出现了。因之,剃头这一行,有祖师爷,有“待诏”这称谓,就更加名正言顺了。
赵老师傅在父亲的传统教育下,又发扬光大,就有一宗绝技,在剃头刮脸之余,把客人的后衣领提起,使剃刀在客人的后颈窝处下刀,直剃至背心,这时锋利的刀尖,在客人的背上,滴溜溜的上下跳动,使得全身麻酥酥、痒索索,叫你快乐无边呢。此外,还有按摩推捺,一时半刻,你就要浑身通泰。
以后,不知怎么城里有了一个叫“启明”的电灯公司成立,赵老师傅他又去安了一盏电灯,外面还有一个三色的什么玻璃转转子,红绿白三色玻璃一转动,像在不断的上升,所以业务也有发展。还有就是称谓,赵老师傅说,我爹一直被人叫做“赵待诏儿”,而我就由“剃头匠”升为“理发匠”了。
到了赵师傅子承父业做起这个行当,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就解放了。劳动人民翻了身,赵师傅虽然称谓上叫“理发工人”,但是因为自己有一个铺子,父亲还有了几个徒弟,所以,就被划分为“小业主”这个范围。
以后开始了合作化运动,赵师傅的事情不是很多,就几个人支撑着这个合作店,如果不是因为资金困难,“顶上功”的牌子也应该改为“城关第二合作理发店”了,但是终于一仍其旧。
改革开放之后,几经分合,于是赵师傅就自己独立经营起来。在扩大店面的同时,赵师傅还是安排请了人来帮忙,先后在城里请了两男两女四个人。可惜,这四个前前后后共干了两年多,给自己也带来了不少的麻烦。男的一个好吃懒做,还爱给女生洗头时,动手动脚;另一个是私吞收入,有点偷天换日。而女的呢,一个是自己滥用洗发化妆的用品,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十分时髦的女人,另一个则爱给客人做一点按摩后,就要求额外增加小费,而说这些收入都是自己归私人的所有。没有办法,赵师傅把他们一概辞退了。就去了乡下老家的唐家沟,请人物色了两个品德上、模样不错的一男一女。这就是大志和大芬。他们的工作和作派,比较之于前面四个人来,简直是天上地下了。赵师傅想:乡下人虽然要解决他们的吃住问题,单就是夹的两个小房间,也有了一笔不少的花费,年轻人吃长饭也花钱,不过,省心、省事,所以,他很是满意自己的选择。
唐大志,唐大芬,都是唐家沟的人,字辈相同,但是相隔甚远,并非就是真正的本家。
赵师娘样份儿也不错,但是真正手艺是不会的,只是打杂而已。本来赵小珍也可以学习一下手艺的,但是赵师傅不赞同,这个漂亮的女儿一定要读书,用他的话说,今后发展快,无论怎么说,也要一个本科毕业的。至于什么叫本科,赵师傅夫妻两个也不甚了解。既然立志是读书,就不要求她为店里帮忙的,假期里、休息日在忙不过来时,她也去为一些女宾,特别是中年妇女洗头什么的。对这些她既不拒绝,也不立功。但是,大志来了之后,不知怎么她在店里的时间就多了起来。
爱美的人一多,所以,“顶上功”的业务也有扩展,不但有男宾女宾的理发、染发、烫发,还有什么焗油、盘花之类的玩意儿。同时,店里也贴满了各种中外明星的五花八门的发式,有的像狮子,有的像卷毛狗,有的像孔雀,还有什么算盘珠、清汤挂面,还有把摩斯一打,一根一根的毛立起来,不由人一下就想起岳武穆《满江红》的第一句来。
小珍在放假、星期的日子,也会打打杂。小珍聪明、灵活,从一些时尚杂志上看到的化粧品,洗发水,以及如何选择和使用,还要给乃父和大志、大芬作一些指导的。
有时,小珍也心血来潮,要一试刀剪的。父亲不好阻止,就在有乡下人来的时候,叫她一试。之后,马上就由大志或者大芬来“补火”。这种事,令小珍感觉得很快乐。
小珍是一个爱美的少女,自己也很讲究美观的。学校有学校的规矩,如你象狮子、毛狗、孔雀等是不行的,于是,就由大志为她主剪,是一种叫什么运动式的样子,使小珍显得更加漂亮了。因此,有时就不免要多麻烦大志哥把发形修理几次。
不过,比较起梳头来,小珍更渴望大志为她洗头,每当大志的手指从她发中划过的时候,她有一种特别舒服的感受。有时她还娇嗔的说,没有洗好,要让大志不断地洗。以后,又是吹头,这时,她可以用含情脉脉的眼睛,不断望着大志那很帅气和潇洒的样子。有时,她还要大志也看看自己的耳朵。不但父亲教育过,学校的教科书也说,耳朵不可以时常去侵入的,这点小珍知道得很清楚,不过她却急切的盼望大志的滑腻的手指,去抚mo自己那耳垂,这时,她不免有点心动加速,特别是大志的口鼻里呼出的热气,让她有点飘飘然的感觉。
对于小珍的这种亲昵,大志也有一些感觉,但是,他觉得师傅这个宝贝的独生女儿,也太顽皮了一点,当然是那种可爱的顽皮。
大芬聪明,认为这是讨好小珍,也是讨好老板师傅好感的途径,所以,往往也要来给小珍说,要给她洗头什么的。不过,不知道怎么,就从来没有合适的时机,所以,久而久之,这种专利,就只有让给大志一人了。
赵师傅两口子是宽厚的人,所以,对待大志和大芬都非常好,不要说打骂训斥了,就是开饭,大家也是一锅开的。当然,赵师傅本人要饮几口浸泡有枸杞、红参、红花的酒是在外的。赵师傅说,酒这个东西,对于年轻人是不宜的。
日子这么轻快的过着,赵师傅一家人,还有两个徒弟都一样。都感到,生活真正美好。
赵师傅虽然早就没有了父亲祖父那一代一人的职业自卑感,三教九流那一套莫名其妙的排序法,已经被人忘去得干干净净。但是,他知道守法、守信,平和待人,是真正的居家处事之道。所以,派出所、居委会、邻里乡亲、工商、税务、卫生部门,都给了“顶上功”以应有的评价,以致赵师傅的墙壁上,除去了各种各样的发型照片,还多了什么“卫生之家”、“五好居民”、“守信户主”之类的盖着各式红圆巴儿,有着光荣花的奖状。
于是,在赵师傅两夫妻的不时闲谈中,都觉得这世道太好了,一切都这么令人满意。以致赵师娘说,如果不是什么计划生育,再有一个儿子,又来一个子承父业,这是多好的事。
这时,赵师傅就要笑着对妻子说,好了,不要人心不足蛇吞象,好事不能让我们占全了不是。两人都开心的笑了。
以后,不知道为什么,赵师傅是有点另眼看顾大志,于是,把自己一全套手艺,都悉数的教给了大志。而且说,世事难料,有一天,这说不准有用呢。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3章:待诏世家”内容快照:
『待诏世家』
3有天,赵师傅得到居民委员会的通知,~他把家里的卫生、店面的卫生认认真真的打扫一遍,原因是说有一个什么政治任务。当时是过年还没有多久,其实,在年关之前,~“~~功”是彻彻底底的收拾了一番的。既然是政治任务,当然,又来就是了,反正是响应号召。这当然就得郑重的对待了。所以第二天赵师傅就停业打整卫生。赵师傅两夫~,还有大志和大芬,都一律~参加的。中午~儿回来,赵师傅特别问了一~。~儿说,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