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露天电影
现在,几乎家家都有电视机,因此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人很少。而那时也同样,因为电影院里不仅没有什么电影可放,而且几毛钱一张的电影票对于许多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一般住在大一点的单位和学校大院里的人们主要都是在露天剧场看电影,票价只要5分钱。就是这样,也仍然有人不想掏这5分钱。办法有两个,一是站在露天剧场的铁丝网外,虽然远点但仍然看得清楚。另一个就是如果收票的是哪个同学的家长,便可以不用掏票而堂而皇之、大摇大摆地走进剧场内去看。
记得那时候曾经留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叫作:“中国电影,新闻剪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笑笑;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基本上反映了当时为数很少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电影的内容。除此之外,就是中国的八个“样板戏”和苏联、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等国的故事片。苏联的则仅限于《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两部。因为不断地放、不断地看,里面的许多台词都能背诵下来。比如《列宁在十月》里列宁的卫士瓦西里对妻子说“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还有《列宁在1918》中的“过了半点钟。又过了半点钟。”每当演到这里时,观众们都会不约而同地齐声念出声来,其热烈场面是今天的年轻人很难想象的。
在文化生活极为贫乏的年代,看电影便成为老百姓特别是年轻人的盛大节日。每逢哪个单位晚上放电影,不仅本单位的居民来看,周围地区的居民也会扶老携幼前来观看。一些单位的放映员之间也形成了良好的关系,往往出现“跑片”现象,就是:一个单位放完一盘,立刻被另一个单位的放映员拿走去放,有时因为没有衔接好,在一个单位放完一盘后,还要等上很长时间才能看到下一盘。一些影迷也会在一个单位看完后,又跑到另一个单位再看一遍。
我住的北京工业学院和喀秋莎住的北京外国语学院因为是邻居,所以住在这两个学院里的居民更是互通有无,来往密切。听说晚上北京工业学院的露天剧场要放《列宁在1918》这部电影,我破例取消了到喀秋莎家帮她补课的约定,而是邀请她来看电影。她痛快地答应了。
因为她认识北京工业学院的露天剧场,所以我和她相约在剧场门口见,并早早为她买好了电影票。因为母亲没下班,父亲不想看,妹妹要和我一起去看,我推说有事,让她和邻居的女孩一起去了。因为在教学区的电影公告栏里通知晚上八点开映,七点刚过,我就从家里出来,来到通往露天剧场的必经之路上等候喀秋莎的到来,还拿上了两个马扎。
天渐渐黑了,喀秋莎还不见踪影,却遇到不少班上的同学。他们见到我后,都招呼我一起去,我以等我家里人为理由拒绝了,他们便先走了。
露天剧场那边的大喇叭里已经传出“请大家尽快入场坐好,电影马上就要开始了”的声音,喀秋莎仍然没有露面。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一会儿看看喀秋莎来的方向,一会儿看看露天剧场那边的动静,就在我举棋不定是继续等喀秋莎还是去露天剧场看电影的时候,耳边突然传来一声轻轻的“嘿”声。我回头一看,喀秋莎已经来到我的身边。只见她头上戴着一个很大的头巾,几乎盖住了半个脸,难怪我在人群中认不出她来。
见到了喀秋莎,我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对她说:“快走吧,电影马上就要开始了。”
喀秋莎却说:“其实看不看电影并不重要,我主要是想和你在一起。”
面对她如此火热的表白,我有些不好意思了,但心里又感到甜丝丝的,我说:“去看看吧,挺好看的。”
喀秋莎与我一起走进露天剧场不久,电影就开始了。
看完电影,我送她回家。路上,我问她:“电影好看吗?”
喀秋莎说:“我最喜欢的就是电影刚开始时那段芭蕾舞表演,你知道那是什么舞剧吗?”
我说:“不知道。”
喀秋莎告诉我:“那是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那段舞蹈的名字是《四个小天鹅》。”
我又一次感到了自己的孤陋寡闻。
喀秋莎又问:“你看过《第四十一》这部电影吗?”
我说:“没看过。”
于是,喀秋莎给我讲起这部电影来。
一个红军女战士和另两个战友一起押送一个白军军官去团部,途中遭遇暴风雨,小船被冲到一个孤岛上。两个战友牺牲,只剩下红军女战士和白军军官两个人。白军军官发起高烧,红军女战士悉心照料,白军军官很快恢复了健康。看到红军女战士喜欢写诗,白军军官教给她写诗的技巧。红军女战士爱上了才华横溢的白军军官。但是,当白军军官看到海面上驶来白军的船只时,兴奋得高声叫喊并跑了过去。红军女战士毅然端起步枪,向白军军官射出了致命的一颗子弹,使白军军官成为她枪口下的第四十一个牺牲品。
讲完这个故事,我们都沉默了。
终于,喀秋莎打破了这个沉默,说:“我不理解为什么红军和白军就非要那么你死我活,爱情不是人类最伟大的感情吗?”
我陷入了沉思。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6章:六\学习俄语”内容快照:
『六\学习俄语』
六、学习俄语从喀秋莎那儿回到家,我便开始在父~的书架~翻~起来。~亲还没回来,因为她在城里崇文区的一所中学教语文,~班后还~政治学习,学完了就得晚~九十点钟了,再倒几趟公共汽车,在从车站走回家,怎么也~十一二点,那时我和~~已经~着了。而早~五六点钟天不亮,~亲又~起~去~班,那时我和~~还没醒。所以我们经常只能在星期天才能见到~亲。父亲每天晚~到十点半左右都~去车站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