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山人一向对酒颇有研究:
酒以绿为贵者,则倾如竹叶盈樽绿;以黄为贵者,则鹅儿黄似酒;以白为贵者,则玉液黄金杯;以红为贵者,则小糟液滴珍珠红。
一遇到上乘好酒,他全身的感觉器官全部激活,嗅觉、视觉、味觉、触觉甚至听觉都兴奋起来。
他先观其色泽之纯度、器具浸润之状况,再踱百步闻其香气之浓淡、扑鼻之轻重。然后品其口味之醇厚,第一口舌尖触酒,沿至舌根,卷起舌头,酒液扩散到整个舌面。第二口则让酒液顺喉壁微微下滑,还未及胃,胡大山人脑子里就有了此酒的产地、年份、配方及酿造的工骤,而最后证明他总是八九不离十。
他好酒,却不酗酒,喜欢一个人在空气清新、光线充足的山野田间品酒,采菊于南山下。有时喝得兴起,便抚掌高歌:
“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鞢。旁人借问何事有,笑杀山翁醉似泥。鸬鸶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胡大山人直把一曲《襄阳歌》唱得荡气回肠,酒不醉人歌自醉。随着年纪的增大,这野情酌趣也就慢慢地消退了。
年岁大了,心事多了,人就烦了。更可怕的是身上的毛病也莫明其妙地多了起来。起初还是头痛脑热不足挂齿,睡个好觉泡个热浴就会打发掉,渐渐地这些小打小闹变本加厉,直至有一天早晨起来。
胡大山人想起那天早晨,心里还有余悸,事情来得太突然了。
当时他一起床就觉不对,胸口隐隐作痛。通常,他喝口热水暖暖身子就好,没想到刚一挪步,心窝里就象被人用刀子捅了一把似的疼得要命,一个踉跄差点摔倒,他好不容易稳住身子在床沿坐下,却发现自己四肢冰凉,虚汗直流。
胡大山人惶恐不安:是不是最近心事太多,应了那句“愁一愁,百年少”的老话。
他没有办法忘掉记忆深处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它时不时触动他心头那根脆弱的神经,让他寝食难安,无精打采。这段往事成了他胸口永远的痛,你越不去想它,它越要缠绕你。
他突然想到了酒,唯有美酒,可以解忧。不过一大早起来想到喝酒这是他前所未有的事情。他极力驱散脑海中波涛汹涌的喝酒欲望,可酒瘾却象魔爪一样深入骨髓,驱使他踉踉跄跄身不由已地奔到酒室,迫不及待打开一坛封存已久的好酒。
酒香喷放,扑鼻而来,胡大山人心情较前一松。等到醇浆入口,心痛好受了许多。二杯酒下肚,胸口清爽干净。酒至三杯,腹内温和滋润,体力绵绵恢复。
胡大山人喝得兴起,干脆抛弃酒杯,坛口对嘴,一骨碌猛灌了下去。四肢百脉一时畅快淋漓,全身暖流频生,哪还有半点心痛。一坛下去,未开怀。再拍一坛,喝个底朝天,仍未尽兴。三坛下去,略有醉意。四坛五坛,胡大山人万愁俱解,嫣然**。
胡大山人手舞足蹈,口中念念有词:“古往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累极睡去。
醒来时日上竿头,胡大山人神志尚觉模糊外,其他未感不适,逐洗了脸,喝了点薄粥,这一日也就在半梦半醒中度过。
第二天起来,心痛依旧,较之昨日有明显加重,胡大山人这一惊非同小可:难道是久病成疾。如此长期累月下去,岂有一条老命在。不如请个名医,开个良贴,彻底根除此疾。
胡大山人念头未息,胸口阵痛便如翻江倒海般袭来,他哪里顾得上请医看病,慌里慌张闯进酒室,见酒便喝,只差一头扎进酒缸里。
说奇怪,真奇怪,这酒一喝下去,胡大山人的心痛病就减轻了许多,酩酊大醉一场后,心痛不翼而飞,但仅限于当日,翌日起来照旧,胡大山人闷闷不乐。
日复一日,喝酒也不能管事了,只能让胡大山人稍微好受些,真是心痛喝酒,喝酒心痛,胡大山人陷入万劫不复当中。
这段时间,他请了不少名医,吃了不少良药,均无济于事,还不如喝酒,喝酒至少可以心醉,一醉万事俱往焉。
自此胡大山人醉生梦死,整日喝得晕头转向,醉熏熏不知天南地北。
一日沉醉中醒来,感慨万千:人之一生,就是生离死别,个中滋味,就是酸甜苦辣。唯有酒,可以忘记人世间的烟火,但只能暂时,却不能让人永远心平止水。难道世界上就没有一种让人永远忘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美酒?
胡大山人酒迷心窃,异想天开,他下决心遍访天下酒肆糟坊,哪怕历尽千辛万苦,也要求取到这种人间奇酒。有了这种酒,从此便可无嗔无怒,放歌四海,岂不美哉。
胡大山人打点行装,备好良驹,带足酒囊,只身一人,头也不回地走了。
他终日徜徉于青山绿水中,流连于市井街坊间,到处打听各地名酒,遇到酒家饭馆,先畅饮一顿,再灌足随身酒囊,走走喝喝,一路上到也有惊无险。
这日行至壶镇,此乃江南酒乡。大街小巷,村道路廊,酒旗林立。酒香阵阵扑面而来,胡大山人精神为之一振。
南头一间名为“不醉不归”酒肆生意兴隆,饮者如织,川流不息。店旗迎风高扬,上书:“闪闪酒帘招醉客,深深绿树隐啼莺”。书者有意,看者有心,胡大山人会心一笑,不作细想,进去再说。
肆内人声鼎沸,酒令不绝。摇头晃脑者有之,手舞足蹈者有之;拍案叫好者有之,埋头沉睡者有之。胡大山人见柜台上打出的招牌曰“不醉不归”,才知道此店卖的酒就叫“不醉不归”酒。瞅着角落有个空座,当下要三斤“不醉不归”酒品尝。
酒未上桌,胡大山人早知此酒平淡温和,酒性不烈,实是最寻常的一种酒,他闻香识酒,进门时便已分晓,只因心痛缘故,有酒便好,早已不分酒品优劣了。
“不醉不归”酒价倒是便易,光顾的酒客大多是平民百姓,这种酒买得起,喝得起,“不醉不归”正取此意。胡大山人三斤酒下肚,气息未改。
他出来多日,也不焦急,不到黄河心不死。
耳边鞭炮齐鸣,锣鼓喧天,酒客纷纷放下酒碗张望,原来是左边一家酒楼开张剪彩,近邻过来赶热闹。
只听那边晌有人高声喧号:“上联;‘猛虎一杯山中醉’,下联:‘蛟龙两盏海底眠’。横批:‘不醉不要钱’。”此人读的显然是新开店门口的对联。
“不醉不归”的酒客一片哗然:“好大的口气。”
看样子这家“不醉不要钱”和“不醉不归”酒家较劲,“不醉不要钱”讲究的是“醉”,因为你不醉,老板就收不到钱了。而“不醉不归”讲究的是“不醉”,你醉了,回家了,店家赚得钱就少了。
“有好戏看了”。酒客纷言纷语。
胡大山人听到这副对联,心中忽地想起一件奇事。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6章:酒仙醉仙”内容快照:
『酒仙醉仙』
胡大~人沉浸于酒~之中不能自拨,自然对酒史掌故也是相当~悉。相传,晋代洛阳城有一家“杜康酒店”,掌柜~杜康。他请人在酒店门~书写了一副语出惊人的对联,~联就是:“~虎一杯~中醉”,~联也是:“蛟龙两盏海底眠”。横批则:“不醉~钱”。当时“竹林七贤士”之一刘伶嗜酒如命,见这副对联语气凌人,心有不~,怒斥道:“小小酒家,竟敢出此~言”。决心给杜康好看,于是一~气喝~三杯酒,不料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