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黄巢起兵以来,加上各地战乱不断,唐朝的军费开支太大,唐僖宗觉得有些吃不住了。他的“干爹”田令孜是个能人,有办法,田令孜劝唐僖宗:“皇帝勿忧!天下这么大,还愁没几个大财主?陛下出官爵,朝他们借钱粮,谁出的钱粮多就给大官,反正都是虚职,何愁军资不丰?”唐僖宗大喜:“好主意!”下诏朝富户们“借”钱粮,当然是有借无还的,富户们多是有钱无权,花几个大钱捞到空名告身,也算是“公家人”了,自然乐意。
至于唐僖宗如何如何,远在江西的黄巢是管不到了。黄巢攻下江西大部后,乾符五年(公元878年)七月,黄巢转攻宣州(今安徽宣城),不料被唐宣歙观察使王凝在南陵(今安徽南陵)伏击,折了一阵。黄巢打不过就跑,东向进入浙江地界,在石镜镇(今浙江临安东)被石镜镇衙内都知兵马使钱鏐带着二十个弟兄在路边给**一阵。黄巢不知杭州军底细,不敢多留,起义军走了七百多里的山路,基本上没对浙东的唐军有所“表示”。大军一路南下,直逼福建。
乾符五年(公元878年)十二月,黄巢军抵至福建重镇福州城下,福建观察使韦岫屡战不胜,害怕把黄巢惹毛了要吃人,弃城逃去。起义军进入福州休整。
黄巢在进入福建的时候,下了一道命令,说遇上读书人要给他们肉吃,不许伤害他们。许多被黄巢俘虏的兵民都说自己是读书人,估计在黄巢面前也是摇头晃脑之乎者也。这招还真灵,他们不仅没受到伤害,还混了几顿肉吃。黄巢下这个命令估计还是“进士情结”所致,好歹自己也算半个读书人,要不是狗头皇帝黜落了自己,说不定现在也能混上个刺史当当。
在这些“读书人”可偏偏有一个不识趣的,而这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处士周朴也在乱中被黄巢“请”了过去,黄巢请他出山辅佐自己。没想到周朴根本没拿黄巢当个人物,厉声斥道:“就凭你这副贼相?我连皇帝请我都没去,何况你这个反贼。”可把黄巢惹恼了,大骂道:“呸!老东西,你以为你是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敬酒不吃吃罚酒,来人,拉出来砍了。”。
黄巢正在福州,没想到唐朝的镇海节度使高骈派兵来追,黄巢和高骈的部将张璘、梁瓒打了几仗,屡败不胜,手下大将李罕之、毕师鐸、秦彦、许勍等数十员头领投降唐军,黄巢气的直跺脚。
说起这个高骈,可是唐朝历史一个非常有趣的人物,他的祖父高崇文,是宪宗时代的名将。高骈读过不少书,喜欢和别人讲大道理。不过高骈带兵打仗也确实有一套,高骈曾经平定过党项作乱,后来又镇守秦州防御吐蕃,再后来又被调往安南,对当地的蛮族又打又抚,整理河运,改变交通落后的状况。再再后来又去了西川,修整成都武备城防,严控边境,保持了西南的稳定局势。再再再后来就来了浙江,做起了镇海节度使,出镇东南重地。
高骈后来虽然闹了不少的笑话,传为千古笑谈,但客观来说,高骈确实是唐朝后期少有的良将。高骈从黄巢占了一些便宜后,唐朝晋封高骈为校检司徒,以淮南节度副使的身份镇守淮南,总督淮南事务,是实际上的节度使。
黄巢见福州也不是久留之地,如果坐守福建,这里地势狭小,不利作战,而且人马补给比较困难。唐军大举来攻,自己是很难招架的。还得要继续前进,上哪呢?向东不行,是大海,对面的一座大岛,可人生地不熟,不去。向西南**,去广州!
在唐朝中后期,广州已经成为一座重要的对外开放城市,商业非常发达,是岭南重要的粮食中枢地。乾符六年(公元879年)五月,黄巢带领起义军直趋广州,不过,黄巢并没有直接攻城,而是“先礼后兵”。黄巢写信给驻守广州的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和浙东观察使崔璆,表示愿意和唐朝讲和,但条件是唐朝封自己为实授的天平军节度使。
二人都不想招惹黄巢,上奏朝廷为黄巢请封,唐僖宗拿不定主意,诏问君臣们怎么办?朝中主事的是郑畋和卢携,两人是著名的死对头,向来不合拍。众人在中书省开始讨论,多数倾向于招安黄巢,北方起了战事,李国昌李克用父子专横跋扈,在代北纵兵掠抄,大为边患。朝廷屡次出讨,多战不利,此时不便再在南方大动干戈,郑畋也是这个意思。卢携是逢郑必反,加上卢携和高骈关系亲密,不同意郑畋之议:“骈当世将才,加上天朝雄师百万,怕什么黄巢?如果他人都以黄巢为马首,请问相公如何处置?”
郑畋不服,反驳卢携:“相公好大口气!黄巢之所以造反,是因为万民困饥,不得已而为之。国家承平日久,军不习战,多龟首而不敢与战。兵法云不战屈人兵,若能招降黄巢等人,众人贪求富贵,必然举军瓦解。黄巢手中无兵,欲擒之一匹夫耳,何劳再动兵戈?”
众人跟着七嘴八舌,谁也没个主见。唐僖宗虽然觉得郑畋看的长远,但因为卢携是田令孜的人马,不敢得罪田大人,便准卢携议。郑畋非常不高兴,没多久,高骈上表请朝廷遣宗女和亲南诏,以求西南安稳。郑畋也是逢卢必反,二人大吵起来,越吵越凶,各不相让。卢携是田令孜的哈巴狗儿,跟田大人久了,脾气自然也大,不合意处,拂袖而走,结果袖子太长,把案上的砚台给甩到了地上,摔个粉碎。
两位当国宰辅如此意气用事,朝议汹汹。唐僖宗气的大骂:“荒唐!你们都是有身份的人,如此胡闹,让天下人如何看朕(你不是什么好鸟)?”下诏罢免二人,改相户部侍郎豆卢彖、吏部侍郎崔沆。
黄巢之所以上书愿意投降,其实目的很明显,就是通过求和而减轻自己的“罪责”,他知道唐朝不太可能同意,但唐朝不同意,他就可以把战争的罪责推给唐朝:“看看,朝廷不给我条活路,我也只能一反到底了。”结果等了许久,却见自己的求职愿望落空,心下窃喜,再写封求职信寄到长安:“陛下不让我守天平军,那就让我做安南都护、广州节度使,我也不打算回老家了。”
唐僖宗从来都没有自己的主见,再召群众会议,仆射于琮不同意把岭南割给黄巢:“广州是岭南要枢,国家财赋重地,利尽南海,黄巢断了朝廷的财路,以后没钱花怎么办?”唐僖宗大悟,决定再驳回黄巢。
不过唐朝对黄巢另有安排,唐僖宗赏给了黄巢率府率的职务,这是什么官?就是一个守卫东宫的禁军小头目,这哪是什么安排,分明是对冲天大将军的污辱。这下黄巢可恼了,乾符六年(公元879年)九月,黄巢攻打广州,不日,破城,活捉了节度使李迢。
攻克广州后,黄巢没有休整,继续西进,连克岭南数十州县。黄巢觉得形势相对有利,腰杆也**,有资格和唐僖宗谈条件了,便想再次与唐朝求和。黄巢让被俘的李迢替他写信,哪知李迢是个硬骨头,啐了黄巢一脸唾沫:“头可断、血可流,大唐国民的尊严不能丢!尔乃反贼,必不得好死!”不肯和黄巢合作。黄巢气个不行,把李迢给杀了。
黄巢攻下岭南之后,本打算把这里当作长期的战略根据地,想法挺好,可黄巢却忽略了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多由北方人组成的起义军对岭南气候的适合问题。果然,军中爆发了大规模疫情,死者愈万,而且情况越来越糟糕。黄巢部下劝说他这里也呆不下去了,还是回北方去吧。黄巢觉得也只能这样,再呆这里,没多久自己也将做异乡之鬼。
黄巢命令部队在桂州(今广西桂林)大造舟筏,乾符六年(公元879年)十月,黄巢带领起义军顺湘江北上进入湖南,一路顺利,经过永州(今湖南零陵)、衡州(今湖南衡阳),来到湖南军政中心潭州(今湖南长沙)。
湖南观察使李系听说黄巢来做客,吓的闭门不出,任凭黄巢软硬兼施,就是不敢出来。黄巢耐心用完了,下令猛攻长沙,和广州一样,一天的功夫就拿下潭州。不过李系的命比李迢好,他拼命逃了出来,狂奔到朗州(今湖南常德)。黄巢得手之后,立刻率大军直进江陵,对外号称雄兵五十万。
驻守江陵的荆南节度使王铎手下兵力不足万人,自知不是黄巢的对手,便让部将刘汉宏守江陵,骗刘汉宏:“巢逆来势太猛,江陵兵寡,难以招架,你先在这里守着,我去襄阳搬山南节度使刘巨容,然后我们里应外合,灭掉黄巢,立不世功。”说完就溜了。
王铎觉得自己很狡猾,可哪知道刘汉宏比他还要狡猾。王铎前脚刚溜出城,刘汉宏就带着三千老弱残兵做了强盗,纵兵大掠江陵,然后开门狂逃,留下一座空城送给黄巢。江陵的老百姓被刘汉宏这一折腾,纷纷逃进山里,但这时正逢大雪,冻死无数(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黄巢不费吹灰之力进入江陵,因为江陵没有物资给养,呆着也没多大意义。乾符六年(公元879年)十一月,黄巢军沿着王铎的“会合”路线来到襄阳,准备大干一场。
没想到驻守襄阳的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非常厉害,早就算定黄巢要来,就在城外山林中埋伏下重兵。然后让江西招讨使曹全晟率骑兵引诱起义军,诈败而走。起义军不知是计,**追赶,来到山林中,正中了刘巨容的埋伏。起义军损失重大,死者数万,黄巢与尚让被迫回辙,刘巨容紧追不舍,一直赶到江陵,黄巢无奈,率众渡江东去。
唐军将领请求继续追击黄巢,刘巨容却骂道:“你们都是猪脑子!也不想想,现在朝廷昏愦无能,宦官用事。现在用着我们,就让我们去和反贼作战,一旦用不着,我们连宦官养的一条狗都不如。还是留着黄巢作乱,这样以后朝廷还得用我们,只要我们还有利用价值,朝廷就不敢把我们怎么样。”
要说刘巨容也够滑头的,为朝廷(实际上是为太监们)卖命,不如自个保存实力,以后在乱世中有立身的本钱。刘巨容的这种心态正是割据军阀的心理写照:给别人卖命不如给自己卖命。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9章:五代十国史话第二卷 金色蛤蟆争努眼 翻却曹州天下反--下 一”内容快照:
『五代十国史话第二卷 金色蛤蟆争努眼 翻却曹州天下反--下 一』
史话第三章金色蛤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反----~一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十一月月,黄巢带领起义军转战江东,由于江东的贫苦百姓~尽了以唐朝皇帝为首的大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迫,广大人民~~在~亡线~。黄巢大军渡江作战,老百姓纷纷拥护起义军,让子弟参加义军,和~无能的唐朝~行坚决的阶级斗争。数月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