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是民国十八年,父亲得了一种怪病,体质异常虚弱,行走不便并且周身时冷时热,昼不能寝夜不能寐。
那一年父亲只有十八岁。
我家属方姓一脉,在板桥村算是个大户人家。
根据家谱字辈排法,方氏第十六世起以“诗书礼乐,石秀明立,温翰恭俭,舜敏钟彝”来排,所以作为方家第二十四代子孙,父亲的名字就该有个温字,由于父亲是爷爷半百晚来得子,于是叫做方温赋,意思是上天赐赋于方家的。
父亲是家里最小的儿子,外面的人都称父亲为四少爷,家里的管家、佣人、长工和帮工等都称父亲为小少爷。
板桥村地处永安溪畔,四面环山,景色宜人。有括苍山、大雷山横亘南北,永安溪纵贯西东,是江浙内路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传说中方姓一族早年因为政治迫害,分崩离析,相约遇水而止逢桥而居。
所以板桥村有座很有名的石拱桥,名为“胭脂桥”。“胭脂桥”是用青石垒砌而成,桥身已经长满青苔藤蔓,桥头的石狮历经百年来依旧保有完整的原貌,在风雨中依旧展露着昔日的威严。
父亲的病和这座桥有很大的关系,据父亲自己讲述他的病是因为在桥上摔了一跤,回来后腰酸背痛,继而就得了风寒,卧床不起。
为此我奶奶请了附近所有的医生,开了不少方子都不见起色,奶奶每日在后堂吃斋念佛只为了父亲的病快些好起来。
奶奶杜氏早些年也得了一场大病,久治不愈。据说普济寺的方丈赠了一本《金刚经》给她,奶奶每日诚心念经,病也就奇迹般的好了,所以奶奶从那时起就成了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
在奶奶看来,“胭脂桥”并不吉利,因为早些年传说过“胭脂桥”曾经有一青楼女子在上面投河自尽,这些年关于“胭脂桥”的传说更是在人群中闹的纷纷扬扬。
奶奶信佛,对于这些犯忌的事当然十分敏感。
胭脂桥位于板桥村的最中间,横跨在洛云河的中段。
洛云河横穿板桥村,是板桥母亲河也是板桥文化的起源。
方家的大宅院依靠洛水河而居,一座明清的老宅院坐落在胭脂桥的东首面。历经近百年的风雨依旧呈现出蓬勃的生机。
板桥村有不少方姓的居民,但是最大最有影响力的确是方立邦一家,老爷方立邦下面有四个儿子。
方立邦是个地道的商人,在皤滩一带十分有名,主要经营食盐,是个典型的地道商人。方家的产业完全是他一个人白手起家,由于为人朴实经商有道,在盐业界中颇有一定的影响力。
四个儿子都已经长大成人,在当地颇有口碑,是板桥村里人人称赞的一个大家族。
不过最近四少爷方温赋却因为在胭脂桥上落下一身毛病,倒是十分让人感到奇怪,这事也常常成了村人茶余饭后的一个话柄。
方温赋的病已经发了一个月左右了,这一日是农历三月十六。
按照当地的习俗,每年的这个时候洛云河水就会高涨,村人也会相聚到胭脂桥上往洛云河中投放各种**,很久以前村人是往河里投放胭脂粉,由于战事的缘故和供货以及环保的考虑,现今人们都用各种**来代替胭脂。
据当地的老人说,很久以前洛云河并没有河水,只是一条干涸的河渠,全村当时也正处于旱灾。村上有一书生在皤滩渡口救下一女子,女子感恩尾随其来到板桥村,见板桥干旱连年,就取出随身一盒胭脂往洛云河里一抛,刹那间整条洛云河涌出了汩汩清流。人们回去找时,却也再寻不见该女子的身影。
所以,打那以后人们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六都会不约而同的来到胭脂桥往河水里投放胭脂以求风调雨顺,民生安乐。
方温赋从小就喜欢站在胭脂桥上看那种殷红的颜色蔓延在河水里,虽然河水中更多的是**,但流水落花的意境却是最吸引他的景象,他总喜欢站在胭脂桥幻想着那个古老的传说。
对于像他这样的一个读书人来讲,这样的乡土传奇故事能让他深深着迷。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就在这么一个文弱书生却偏偏在桥上离奇的摔了一跤,并且一时间不见起色。
这一日,方家的大门**关着。除了方宅中高大的梧桐树上断断续续地传来几声鸟雀的叫鸣之外,四周都十分安静,整个方宅中的气氛显得十分的逼仄。
方温赋就躺在塌上,鲜艳的龙凤呈祥薄被正盖在他的身上,额头上还敷着一块方巾。一旁的丫头秀秀正细心的照顾着他,老爷方方立邦正端着在一边抽着水烟,凝神思索着什么。
烟漫漫弥漫开来,浸染着这个小小的房间,烟杆那头闪烁着忽明忽暗的红点,房间中依旧还是静的出奇。
秀秀五岁来到方家,这一年刚满十六,有着一副娇好的面容,丹凤眼,樱桃**典型的美人坯子。若不是家里遭遇了变故,秀秀就不会在方家当一丫头。太太杜氏见其懂事乖巧就收了下来,这在方家一呆也有十一个年头了。
这个时候突然门外传来小六子的叫喊声:“老爷……老爷,小少爷的病有的治了……”
秀秀小心翼翼地看了一下老爷,老爷身着细锦丝绸长衫,只顾一头抽着烟。他的神情依旧凝重,脸上的表情并没有丝毫改变,仿佛就没有听到门外的叫喊声。
秀秀赶忙去打开门,只见小六子正跑的满头大汗,上气不接下气。
小六子这一年只有十三岁却长的十分机灵,老爷见他乖张就收在身边当个脚力,有什么大大小小跑腿的事情差不多都是他一手包办的。
秀秀在门口白了一眼小六子细声道:“小少爷正在睡呢,你个冒失鬼莫要再嚷嚷了,惊了小少爷小心老爷打断你的腿。”
小六子鼻子里“哼”出一声来道:“就你关心小少爷,我就不关心了?”说完就走进了房间,把秀秀甩在了身后。
老爷抬起头看到小六子一头汗水,放下手中的水烟,吐出一口烟来慢吞吞地问道:“小六子,你在门外瞎嚷嚷什么呢?”
小六子哈着腰说道:“回老爷的话,我刚从西桥头的李先生家回来,据李先生讲明天他的师父经过板桥村,届时可以来给小少爷看好病。”
老爷疑惑的看着小六子问道:“西桥头李四的师父?”
小六子见到老爷询问赶忙回答道:“是西桥头的李四的师父,他称他的师父当年还给皇族的人治好过病呢,本事可高呢!”
小六子讲的有声有色好象那李四的师父的本事就长在自己身上一样。秀秀在一旁咳嗽了一声,示意小六子说话轻声一些,怕是惊醒了**的小少爷。
“给皇族治好过病想必有些本事,”老爷喃喃道,“明天你就把他请来。”老爷站起身对小六子说。
小六子慌忙答道:“好勒,我这就去说一声。”小六子走之前还看了一下秀秀,示意自己立了功劳要比秀秀大。
小六子走后老爷看了看**的小少爷,摇了摇头叹了口气和秀秀道:“秀秀你就在一边好好伺候着小少爷。”
秀秀答道:“是,老爷。”
入夜。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方宅外的更夫踩着夜色,行走在无尽的黑夜之中。
黑夜无边,月色中树影婆娑。起风的时候,秀秀伸手把窗户关上了。
躺在**的方温赋吭出了一声,翻了个身,似乎已经醒了。一旁的秀秀慌忙迎了上去,给小少爷盖好了被子。
方温赋背着身突然问秀秀道:“秀秀,现在几更天了?”
秀秀轻声答道:“三更天了,小少爷。”
方温赋无力的说道:“秀秀扶我坐起来,躺累了。”
秀秀便扶起了小少爷,取了块鸳鸯绣枕垫在了他的背后。方温赋咳了几声,苍白的脸色依旧没有了往日的笑容,秀秀就在一旁轻轻的拍小少爷的后背。
良久,方温赋叹了口气道:“秀秀你困吗?”
秀秀这些天一直在小少爷身边小心照顾着,已经有些疲劳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似乎蒙上了一层灰,没有什么生机。但是秀秀还是说:“秀秀不困,秀秀还要照顾小少爷。”
方温赋艰难地挤出些笑容说道:“不用骗我了,去睡吧。”
秀秀揉了揉眼睛说道:“真的不困。”
方温赋看着秀秀那双黯淡的眼睛说道:“那好,你就陪我聊会吧。”他又叹了口气道:“都是这病害的,都好久没有去桐江书院了。”
秀秀说道:“小少爷天生就是读书郎,不上几天学又不会耽搁。”
方温赋苦笑道:“生病事小,读书事大,人活着没有文化终究是行不通的。”
秀秀帮父亲盖了盖被子笑道:“小少爷现在的文化比起秀秀来已经是多的去了,少爷牵挂的不只是去书院上学的事吧?呵呵。”
方温赋没有说话,秀秀看着小少爷的表情意识到了什么就没有再说些什么。
还是方温赋首先打破了沉默:“今个小六子有没有来过?”
“傍晚的时候来过一次,说是明天有个先生来给你看病。”秀秀突然想起了这件事。
方温赋显得有些烦躁,说道:“这方圆几里地的医生不都来过了?你看我的病依旧还是这样。”
秀秀说道:“小六子说,这一次是西桥头李先生的师父,还给皇族看过病呢?”
“哦?真的吗?”
“不骗你。”
“希望吧……对了,秀秀,你听过胭脂桥的传说吗?”方温赋突然问道。
秀秀的脸色一变说道:“这个故事村里的人都知道呀,怎么了?”
方温赋笑着说道:“没什么,总感觉这个故事很美丽,虽然传说中没有说明那书生怎么救了那个女子,但我每次站在胭脂桥上却好象总能想到那个故事的始末。”
方温赋的眼神由暗淡变得炯炯有神,仿佛他依旧没有了身上的病痛。
秀秀也感到十分好奇,就问:“小少爷你说这故事是怎么发生的?”
方温赋的表情转回到了严肃,笑着说道:“这故事呀一定是个很美丽,而且那个女子一定很美丽……”
方温赋说完才意识到秀秀的脸已经红透了,赶忙改口说道:“这个……我是说以后我一定把这个美丽的故事写出来。”
秀秀良久才说道:“小少爷是读书人自然是想象力十分丰富。”
方温赋笑了笑说道:“只是《聊斋》书上常常有这样的事出现,或许明天一觉醒来病就好了……”
方温赋依旧天真的笑着,秀秀心里很明白这个小少爷的秉性,对于这样的事情往往可以掉起他的胃口。秀秀突然意识道了什么,说道:“小少爷还是等你的病好了再去想,夫人今个大白天在后堂给你念了一天的佛经。”
方温赋面带羞愧之色,正正了嗓子说:“都是我拖累了她老人家,哎!”
方温赋的一声叹息牵动了秀秀的心,她在方家已经十一个年头了,早就把方家当作了自己的家,早就把方家的人当做了自己的人。
正在沉默间,方宅外的更夫又传来了叫更声,秀秀说道:“四更天了……小少爷睡吧,明天李先生的师父还来给你看病呢!”
方温赋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秀秀,你也早点去休息吧!”
“恩。”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2章:待客”内容快照:
『待客』
东方泛白,晨~报晓。清晨的风吹过洛云河的杨柳在~光粼粼中~漾开来,晨曦撒~了整个板桥村。方家大宅就坐落在洛云河畔,掩隐在茂密的梧桐树~。整个方家大院~墙黛瓦,布局谨严,飞檐斗拱,错落有致。是由前厅,两侧厢房、后厅和后院构成,里外格局统一,是明清时期典型的大宅院,在前厅之后有一个天井,天井外观呈正方形,内侧则是圆形,意为天圆地方,突出“方”字作为本家的象征。方家大院虽然历经风雨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