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思哲临行要带的东西,仿佛数学中的个位数字,零散分布时不怎么起眼,可一但让它们相聚,效果便会显著增加。陶母本以为一大一小两个包绰绰有余,不想三个包才勉强装下,这使她意外万分惊奇不已,说出的话堪称经典:“真是奇怪,这东西好像我们打麻将输钱,平常也不见有输多少,可过些日子一总结归纳,才发现原来自己输了很多……”
陶父忙于欣赏自己的装扮,无暇嘲笑陶母的浅薄。他因为今天要送儿子去学校,刻意自我修饰了一番,一身行头也仿佛其写的日记,大有兼容古今的气势——一套深黑色中山装外加一副深黑色墨镜——那中山装是他的珍藏,没有重要活动绝不会穿在身,今天因为要抛头露面,没有闲置不穿的道理。
至于那副墨镜,是他花几元钱在一个小商贩手中购得。那小商贩谙于世故,深懂营销之道,看见陶父就拍他马屁,说这位老哥气宇轩昂前额宽广印堂饱放,有伟人的气象,日后定有所作为,现在美中不足之处,惟在少副象样的眼镜作修饰。陶父修养尚可,定力不够,不幸被拍中马屁,一时得意忘形,竟忘记向那人讨教伟人与墨镜的关系,一咬牙当即闭眼买下。不想回家后打开盒子一看,才发现那眼镜不健全地像当今中国的法律制度,两镜片厚薄不一不说,**竟还没发育完整——左腿莫名长出右腿一截,明显一副畸形儿的嘴脸,不知史蒂芬·霍金看见它会有什么感受。
陶父见状,直呼上当,迅速折回,找那小商贩理论,可惜人到时,已是车走人空。他一肚怨气无处发,拿起那眼镜就要摔。不料,此举竟引来围观者无数。陶父大吃一惊,他万没料到中国人骨子里好奇心如此浓重,连这种芝麻大小的事都要驻足围观,想怪不得近几年中国“窥淫狂者”(voyeur)数量飙升,原来是中国人自诩“大公无私”的缘故——对自己的事情漠不关心,对别人的事情反倒耿耿于怀,以致研究兴趣大起,最终走火入魔,变得**而病态,近几年更是有由病态向变态演变的趋势。众人皆以为陶父会手起镜落,给大家上演天女散花的好戏,个个心中直呼精彩,纷纷后退,给其留足表演空间,同时谨防镜片碎屑刺破眼睛。
陶父见状叫苦不迭,刚才自己纯属演戏,只是做做样子而已,绝无真摔的意思,现在看见众人反应,也只好假戏真演——好比两人吵架,若现场只有两人在,结果很可能是熄火宁人,可一旦众人驻足围观,那就好比火上浇油,双方争吵肯定会升级,甚至大打出手,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当事人垂头丧气,观事人欢天喜地——其实有很多时候,人们所谓的吵架,都是吵给别人看的,绝非自己真气的表露。
陶父无话可说,只好紧闭双目,准备手起镜落,给大家表演天女散花。众人见状,心中纷纷叫好,慌忙紧闭双眼,双脚不忘再退后几步。陶父见机行事,一个猛子扎到人群开溜了。众人满心期待意想中的那声响,不料那响声仿佛闭经女人每月一次的例假,迟迟不见来。众人好生奇怪,睁开眼睛一看,却发现陶父人已不在,再往地下一看,竟然空空如也,众人直呼上当,都骂陶父是骗子。陶父溜回家,庆幸不已,想亏自己溜得快,否则这眼镜不保,佩服自己机智。费力修整一番后,那眼镜终于恢复了原形,从此对它呵护有加,每每总要拿出檫拭一番方罢。
思哲看见父亲一身装扮,心中暗自发笑,想父亲手上若再有一把二胡,估计都能去小巷里弄卖唱了。陶母也有同感,要他**中山装换上西装,并笑他思想落伍,完全不懂时尚。陶父大不以为然,笑她妇人之见,还说西装虽好,说到底是洋货,洋人的玩意总归肤浅,穿在身上也太过张扬,与自己宁静致远与世无争的心境不符,不如国货中山装,穿在身上有内涵,也显得人含蓄而内敛,更符合自己“知识分子”的特质,最为重要的是它能把知识分子那种柔中带刚不事张扬的个性淋漓酣畅地表现出来。陶母不想自己一句话换来一大堆歪理邪说,她由于忙着给儿子打点行李,懒得理他。
不料陶父这人不自觉,一时谈性大发,发挥自己学识渊博的特长,给母子二人讲解中山装的起源,说它兴起于民国初发展于建国后,历来国家领导都热衷于穿它——孙中山先生就是穿着它开展民主革命的,中山装之所以叫中山装,就是因为孙中山先生乃华夏穿它第一人。这衣服给国人争足了脸面,称之为“国服”一点都不为过——身为一名国人,没有不穿国服的道理!陶父语气里满是爱国情怀,仿佛自己是一名热血激荡的爱国者。母子二人听到他的话,纷纷咂舌不已,对他另眼相看。
思哲向来对中山装没有好感,他这心态是有历史渊源的。他小时因调皮,曾有过拿父亲衣服给自家狗穿的壮举,只可惜那狗虽天生为**,却并不甘愿屈尊为衣冠**,冒着失宠的危险跟主人周旋,大有宁死不屈的架势,这点比人类中的某些不知强多少。那狗不愧为畜生,真得尚不具备人的觉悟——这话不对,正因为是畜生,正因为是畜生中的狗,才要有超人的觉悟,不然怎会得到主人的宠爱?想那狗也算是狗中败类,非但不理解主人的友好意图,还以为主人要对自己不利,张嘴便咬住了那衣服,死死不肯松口,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还是无愧于“狗东西”这称号的。
小思哲见状,万分着急,用力和狗争夺衣服。照理说人能胜天,何况一畜生?只是当时人小狗大,双方势均力敌,一时僵持不下,仿佛进行国际谈判,涉及切身利益,宁肯执拗不放,绝不让步半分。陶父刚巧下班回家,看见此情此景,大呼不妙,丢下自行车,奋力奔过去,一个飞脚把狗踢开。那狗平时甚得陶父宠爱,被宠爱的东西往往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宠爱自己的人倍加信赖毫无防范。显然那狗当时也抱有这心理,不然它不会依旧故我叼衣不放,而且毫无戒备之心——显然它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当宠爱自己的人另有所爱时,前任所爱的结果往往只有两个字——挨揣。
陶父的那只脚果然揣在狗身上,此时那狗才蓦然醒悟,原来人类是这样地善变,于是惨叫一声,丢下衣服,落荒而逃。陶父捡起衣服看,袖口两个黑洞赫然入目。陶父见状,捶胸顿足,痛不欲生,当即痛打儿子一顿,以示教训。陶母替他缝补好后,他从此汲取教训,不敢再随便把那衣服拿出来示众,放进柜子珍藏起来,末了不忘在外边加把大锁。从那之后,思哲看见中山装就心有余悸,自然而然会想到小时挨的父亲打。
今天父亲的话无意中触动了他儿时的回忆,不禁思绪万千感慨万分,想“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今天就要灭灭父亲的威风,故意在一旁提醒道:“爸,您不知道吗?其实严格说来,中山装并非源于中国,它的诞生,据说是参照了日本的学生装和士官服,而且据专家介绍,它属于标准的西式服装体系,与汉民族服饰文化及其体系没有一点瓜葛,您说它是国服,我感觉有失偏颇,也全无道理。”
思哲怕自己的话不够分量,所以话中加了句“据专家介绍”,这样既能从心理上给父亲造成震撼,也能增强自己话的可信度与权威性,而且最妙之处在于,如果自己的话有错,那就是专家的错,与自己毫无无关系。思哲佩服自己有勇有谋,无形中就借用了三十六计中的第三计——“借刀杀人”,得意地看父亲如何拆招应付。
(2)
中国人向来迷信权威这一说法,对所谓专家之类的东西更是崇拜不已,以为专家个个都不是人是神——“神”是什么东西?说穿其实就是一种不是东西的东西,可见与神同伍的并不是什么好东西,至少表明你不是东西,所以最后专家还是不是东西,如果非要说专家是个什么东西,那只好说他们是不是东西的东西。其实说穿专家同妓女没什么两样,同样是术业有专攻的人,只不过道不同而已,两者是殊途同归——仅此而已!
当然还是有些许区别的,比如专家喜欢把一些很简单的问题弄复杂了然后提升到学术的层面去研究,而妓女却喜欢把很复杂的问题简单明了化了然后当作一些很平常的东西去对待,表现在性上就是专家之类的人首先会给它下个严肃的定义然后举几个糟糕的例子最后再扯上几个性学权威之类的人,妓女却会很单纯地认为其实所谓的性就是男人和女人脱掉**上床然后付钱走人这么简单,所以妓女当然回答不上专家的问题,但如果把问题放到**去研究,估计专家又不是妓女的对手,所以“专家”这东西就好比文学,虚无缥缈得厉害,远没有妓女来得实在——任何人只要他有一技之长,这一技不一定非得是炉火纯青登峰造极,都可以自称专家,而妓女就大不同,除了性别上的限制——当然男的称为鸭——还需要这人脸皮够厚嘴巴够甜,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功夫够硬,不然难以做到鹤立鸡群。
所以人们若诚实些,肯抛去固有偏见,妓女照样能专家——兴许比专家还专家——这话并非无稽之谈,同样是术业有专攻的人,妓女就比专家强多了,她只消一张床便可以证明自身的价值,不像一些专家板着臭脸张着大嘴靠卖弄学问教训大众来证明自身价值。
陶父仿佛一切迷信专家说法的中国人,从心里深信专家打个嗝就是权威的象征,放个屁就是不变的真理,拉泡屎就是智慧的结晶,所以对儿子刚才一番话深信不疑。他虽自诩权威,可一时还不具备挑战权威的胆识,没办法挑儿子话的错,只好对大日本帝国进行人身攻击,反驳说:“其实说到底,小日本的文化还不是从中国传过去的?要没有当年中国博大深厚文化的影响——哼哼,只怕就不会有当今小日本文化的繁荣与昌盛吧?所以照理说,中国文化该是日本文化的母体,说的通俗些,就是小日本他娘!”
思哲听见父亲最后一句话,差点憋不住笑出声来,可想到今天是在跟父亲答辩,此刻最不宜发笑,只好把那笑狠命扼杀掉——答辩过程中最忌讳笑,否则不但表示你态度不分明,还容易产生敌我不分的误会,所以思哲刚才的做法很是明智。他把心里的笑杀死后,嘴里突然嗤出一声冷笑,这笑魔力十足魅力无限,能让一切听见它的人重温秋季的肃杀与冬季的酷寒——至少陶父是这么认为的。
思哲冷笑过后,继续快意恩仇,反驳父亲道:“爸,您的话虽不无道理,却稍嫌偏激与片面,我不敢苟同。日本文化深受中国影响确实不假,但也应该看到,它还深受西方国家的影响。其实日本这个民族——也就是所谓的大和民族——是有它的独特魅力的。也就是说,它的文化并非各国文化的简单照搬,而是择其精华丢其糟粕进行创新,进而演绎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从而折射出无穷的魅力。由此可见,它是一个懂得变通的民族,这点在古代表现的尤为突出——”思哲知道在父亲面前,非专家学者之辈不具说服力,否则自己洋洋一席话,只等于老百姓对政府官员的诉苦,说跟没说一个样,所以他拼命想有关专家学者,想借他们的威严来威慑父亲。
当今专家学者多的是,颇具权威的却少地可怜,而且死掉的好像总比活着的更有说服力,国外的似乎总比国内的更具权威性——现在国内绝大多数专家学者都有自以为是的毛病,往往对领域之外的东西充耳不闻,常常对领域之内的东西嗤之以鼻,个个自以为是自命不凡,都自认是某领域的权威与象征,结果是谁也看不起谁,都认为对方是狗眼看人低,相互之间不是攻击谩骂就是大唱反调,常借贬低对方来抬高自己,以此来树立自己的无上权威。
可惜的是国内这类人才太多,导致权威一时也跟着泛滥成灾。权威过多的结果便是没有权威,没有权威的结果便是人人都急于树立自己的权威。国内的权威不具说服力,当然看不入眼,偶有几个看入眼的,也是作古已久的老古董,老得都可以拿到历史博物馆去展览——现代人眼中的权威仿佛古董,资格越老越值钱,更仿佛是美酒佳酿,年代愈久愈珍贵——其实能这么认为的,通常本身就是一老古董,古董看古董,当然没有不顺眼的道理!
不幸的是,活着的似乎总比死掉的差,死掉的好像总比活着的少,何况这是一个盛产专家学者的年代,用市场分析家的眼光去看,就是死掉人的权威好比建国初我国市场上的商品,一时供不应求或供小于求。所以只好把目光投向国外,借国外人的权威来树立自己的权威——所以经常会听到一些人说些“国外著名专家XXX曾说过……”之类的话,仿佛非此不能证明自己专家学者的身份。这行为很容易让人产生这些人至今还未形成自己思想的想法,或者极易让人误解他们思想至今仍停留在三岁儿童刚起步的阶段,也就是说在看待某个问题上这些人还没有自己的想法,或者说形成不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说白了其实就是尚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依仗几个国外人的威信来树立自己的威信,靠几个死掉人的话来证明自己话的权威性,很容易让人感觉这是种很幼稚很无知很可耻的无赖行为,亏现在剽窃罪尚未发展到言论的领域,否则真不知道这些人该怎样过活。
由此可见,专家还是国外的好,学者当然国外的优,这也是为什么国外的专家学者来到国内就增值而国内的专家学者到了国外便贬值的道理,这道理其实很简单——看看人民币对美圆或欧元的汇率便知一二。
(3)
思哲虽自诩博览群书,可他还没达到群书皆读的地步,其实他读书数量极为有限——自己扳着手指都能数过来——而在这有限的数量内,偏偏国外的又占少数,令他懊恼不已的是,国外的少数中,偏偏又以日本为最少——他那时对待日本文化,就像如今的陶父,心存成见眼有偏见,认为既然日本文化发端于中国,就没有必要去关注它。有段时间他看见日本的东西,就仿佛当今有钱人撞见乞丐,避之尤恐不及。那时国人为彰显自己热烈的爱国情怀,都在高声呼喊抵制日货,他无形被身旁人的爱国情节感染,爱国情怀也仿佛每年农历八月十八的钱塘江大潮,一时汹涌澎湃难以抑制,以致看见卖狗皮膏药的小商贩就想跟他们拼命——如果自己身体足够强壮;看见有关日本的书籍就想花钱买回焚掉——如果自己财力足够雄厚。
那段时间对日本唯一热衷不变的便是梦中情人依旧为酒井法子——他也试曾厌恶她,但他突然发现让一个人去痛恨他所衷爱的事物是如此困难的一件事,感觉还不如让一个人去热爱他所痛恨的事物来得痛快。当初的愚蠢造就了今天的愚昧,如今连日本现任首相是谁都记不得,遑论其他专家与学者了。“书到用时方恨少”,思哲一时还难以找到合适的人选为自己服务——可见让高高在上的专家学者之流屈尊给无名之辈服务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还好,最后有几位大概自知资本少,没有摆架子装大爷的资格,只好屈尊低就——思哲使出浑身解数,动用做数学题时的脑力,凭残存记忆还真搜索到几位,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可见,记忆这东西好比女人,只要肯下力气去追,拿出我红军长征的精神,一般还是能到手的。
思哲心中有了数,说话的底气也跟着高了许多,接前话道:“据史料记载,早在圣德太子时代,日本人就意识到变革的重要性,政府也不断谴使访华,来向我国学习治国安邦之道——当时的中国好像处于隋代,国力正处于强盛时期,文化也是一派欣欣向荣。后到了德川幕府时代——当时中国已是清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国力已大大衰退——日本有一些仁人志士,比如佐久间象山和渡边华山两位——”说到此故意停顿一下,察看父亲的反应。思哲搬出的“两座大山”,仿佛美国对其他国家的核威慑,吓得陶父不敢张嘴说话。
思哲看见父亲没有反应的反应,心中不免暗自偷笑,想国外知名人士的权威果然不同凡响,于是再接再厉道:“当时这两人就意识到,中国是真得不行了。前者认为‘清儒学问虽考证精密,但大多纸上谈兵,甚乏实用’,后者则严厉批评中国人‘只知炫耀上古圣人之德,不察古今之变化’。事实也的确如此,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的言行,真得很对得起这两人的话。当时的中国已是病入膏肓,说得言重些,就是已经无药可救——这本没有什么,然而可悲的是,中国是有《周易》的啊!中国虽有《周易》,可中国人却真得不懂变易——爸,《周易》是本书,又叫《易》,据说是孔子所著——这书您应该知道——”要在平时陶父听见儿子这句话,头肯定会点得仿佛啄米时的鸡,今天不幸被儿子搬出的两座山压倒,仿佛困于五行山下的孙悟空,人身自由被无情剥夺,连头都点不得。思哲见父亲仍未走出两座大山的阴影,再次被国外人士的权威所折服,恨不能下面每句话的开头,都捎带几位国外权威人士的名字。
思哲继续卖弄,一脸高深道:“《易·系辞》一文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也就是告诫中国人要懂得变通之道——做到‘与时偕行’,不要拘泥于形式和教条。可见,中国人虽第一个提出变通之道,可中国人却真得不懂变通之理——这好理解,一个优秀的说教者往往不是一个优秀的实践者——”思哲说到此,突然发现自己预料中的权威还未出现,其实是他知道的有限——改革界的权威已是弹尽粮绝,只好向文艺界请求支援——日本浮世绘应该是举世闻名,也足够说服力让父亲伏首称臣,只可惜日本这方面的画家大都不是什么好鸟,偏偏自己熟悉的又是鸟中之王北斋葛饰——此兄绝对有实力荣膺鸟王之桂冠——据说他作画时有找**做模特的癖好,而且总喜欢把活章鱼缠到模特身体上,此时模特会因章鱼脚的柔滑触摸,而显现出难以名状的表情,这副标准的女性淫容,就是他心中要找的绘画素材——所以此人权威虽高,行为却不敢恭维,有侵犯女权的嫌疑,只好舍弃不用。除了浮世绘,日本的春宫画尚可,也足够谈资,只可惜这东西虽好,却实在不登大雅之堂,何况里面人的姿势过于夸张,人看后容易产生日本男人都是“虐待狂”(sadist)的感觉,说出来也有损男人形象,当然放弃不用。日本电影水平一般,色情片倒是独步天下,据说代表了亚洲最高水平,堪与欧美国家相媲美,遗憾的是这东西虽流行,却万不能做为谈资,自然省略不用。日本文学该是独领风骚,据说亚洲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位作家有两位是日本人,可惜的是自己才疏学浅见识鄙陋,对日本此领域知之甚少,所以最后也只能望洋兴叹。剩下的就只有漫画可用了,还好日本色情因素尚未渗透到漫画领域——有也只是个别现象,一时还成不了气候——最妙的是自己正好熟知日本漫画界几位权威,大可以将其拉来充兵,到时派到沙场为自己征战。
注意已定,遂决定拿日本漫画界开刀,对父亲说道:“爸,在变通方面,中国先人的确做的不够,这是事实,我们应虚心接受才是——”但凡做过段落分析题的人此刻都应知道,这是一句过渡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日本除了是一个知道变通的民族,此外它还是一个有着多元文化的国度,尤其是它的漫画艺术,更是风靡全球独领风骚。其中有几位知名漫画家,是我比较喜欢的,比如像手冢治虫和鸟山名——”陶父之前已深受两座大山的压迫,如今面对这一虫一鸟,更是苦不堪言。思哲见父亲反应一如既往,心中免不了再次偷笑,一时得意非凡,大肆卖弄地说:“当然,比起大友克洋与森哲郎,我还是更喜欢这两位——”陶父听见儿子的话,第一个冲动就是想变成猎人,把日本的动物统统杀掉。他心里不明白的是,为何日本漫画家的名字都跟动物有关,而且还都是些相克相生的东西。
思哲在动物世界畅游一番后,感觉不过瘾,话题一转,跑到了阴间,玩起了恐怖:“此外,山根青鬼和——那个——”此刻他才发现,自己的士兵都已阵亡沙场,正仿佛诸葛亮死后的蜀国,毫无可用之才。别无他法,只能现编现卖,以解燃眉之急,随便拉几个过来,暂做充军用也是好的——庆幸的是,日本人的名字虽长,充其量也只是两个中国人名字的相加,不像俄国人的名字,光中间那部分就能抵我万里长城长——大概是自己国土狭长的缘故吧,俄国人的名字也大有其国土的气势,横跨亚欧大陆不成问题,仿佛都有其沙皇尼古拉一世的野心,长若符拉基米尔·符拉基米罗维奇·马雅可夫斯基的比比皆是,短若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的少之又少,像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这种安分守己的名字,在俄国应当算是个不小的奇迹,至于像马克西姆·高尔基这种虚怀若谷的名字,更应当是奇迹中的奇迹。
令思哲苦恼不已的是,日本人的名字虽短,却有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变化无常毫无规律,这点很像日本人的性格。不像俄国,但凡名字后面以“娜”或“娃”结尾的多半是女人名字,而以“基”或“夫”结尾的大都为男人名字——由此可见,日本人的名字远不如俄国人的名字有章可寻,就这让思哲一时陷入困境,竟不知如何是好,情急中差点把东条英机和广田宏毅这种甲级战犯都应征入伍。
在此危难之际,思哲灵感突至,想既然山根能有青鬼,那水边肯定会有白妖——“水边白妖”——好名字!和“山根青鬼”遥相互应,相得益彰,尚有古对联的风范,真是不错!好,就是它了——张嘴便把它送给了父亲。陶父听见这一鬼一妖,吓得不敢喘气,想日本漫画家就是厉害,光是名字就横跨阴阳两界,想必是艺术家一向追求人格独立,不屑与人类同伍的缘故。思哲有了动物和妖怪坐镇,气焰顿时大增,仿佛影片《纳尼亚传奇》中的女巫,连王者阿斯兰都敢不放入眼中。此时陶父只恨自己没有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本领,不然他肯定会由猎人化身为钟馗当场除鬼降妖。
(4)
权威遇见权威,通常会有两种结果,要么权威更加权威,要么权威变成“全畏”。陶父这个假权威今天不幸,遇见儿子的真权威,一时竟变成“全畏”——可见假权威遇见真权威的结果才会是“全畏”。陶父正面攻敌不过,只好攻其侧,摆起脸孔教训儿子道:“你所说的这些东西,都是从哪里来的?课本中应该找不到,该不会是课外一些闲书吧?”
他说到“闲书”时,故意加强语气,好引起陶母的注意,以征求其声援。陶母听见“闲书”两字,眼睛突然放光,问陶父道:“闲书?什么闲书?”问完看儿子一眼,才醒悟刚才问得多余,指着思哲脑袋说:“好你个小东西,又要看闲书野书没用的书——你的心都放到哪儿啦?”陶父见目的达到,庆幸之余不忘伤口撒盐,在一旁附和道:“是啊,放哪儿啦?”
思哲拿权威卖弄之余,竟忘记父母也是权威——反对读闲书的权威。一时痛苦不堪尴尬不已,仿佛自己搬了块石头去砸别人,却一不小心砸在自己身上,要后悔都来不及。陶母接着批评道:“就是不争气!让人伤透了心——你就不能向妈学习?”陶父不假思索道:“对,向你妈学习!”陶父尽完职责后才知道吃惊,而且是大吃一惊,想除了打麻将,实在不知内人身上还有哪些让人值得学习的地方,一时困惑不已不解万分。
陶母一旁解惑释疑道:“妈是打麻将,可妈打麻将,那是有前提的,就是把地管好——”陶母这话不假,她真能在痴迷麻将的前提下,把地管得一丝不苟井井有条,而且效绩突出硕果累累,这点儿很让众赌徒心服口服,在众乡亲中也是口碑皆好,这也是陶父虽反对她打麻将却又苦于缺少正当理由的原因。陶母继续教训儿子说:“哪像你,一读起闲书,就把学习的事抛在脑外,全忘记自己是干什么的了!妈能在打麻将不输钱的前提下管好地,你能保证在读闲书的同时搞好学习吗?”陶父增强这话的气势,道:“是啊,能吗?”
思哲不知如何回答,只嗫嚅道:“妈,我没……”他这辩解仿佛是在用我国战国时期的盾牌防御二战时期德国的“多拉”(Dora)大火炮,是以卵击石不知量力的表现。陶母这门火炮果然威力无比,斩钉截铁道:“没你个头!要是你妈的儿子,就别碰那没用的东西——那东西看多了不好,会影响你学习的!”陶父一旁赞同道:“我看也是。”现在已经很少有像陶父这样尽职尽责的人了,只是有时人们这种积极的表现并非都能得到上司的青睐,有时兴许会适得其反被上司批评一顿。
陶母听见陶父这话,就送他一个白眼,还批评道:“我看你也是!昨晚和儿子谈心,就没谈到这问题?”陶父倒吸一口冷气,闭口保持缄默,他知道人陷入泥潭越挣扎陷得越深的道理,不像思哲头都陷进去了,还要用嘴吹一串泥泡,以示自己不想入土为安——“姜是老的辣”,或许讲的就是这道理。陶母见父子二人均以缴械投降,也不再发起**,换种语气说:“别傻站着,过来挑包,分工协作,合理搭配……”
陶母编排的包裹很有意思,两大一小共三个,虽然思哲数学学得不好,但还是能分清奇数与偶数的——要想把奇数个的东西合理地分配给偶数个的人,就算是华罗庚再世也难以做到,这道理估计吴晗都能知道,这也就意味着陶母刚才那话比威廉·魏特林的空想共产主义理想更难实现。父子二人望着地下的包裹,都沉思不语,想分工协作是可以的,合理搭配却是不可能的。思哲为了将功补过,发扬马尔克斯笔下格兰德大妈的精神,咬牙说:“我乘车去,一大一小不在话下。爸,您骑车去,就带一个吧!”
他本以为父亲会推辞一番,然后发扬墨子兼爱的精神,很大度地把两个大包揽于怀,不想陶父点头说:“也好,年轻人吃点儿苦总是好的。”显然他对刚才的事仍耿耿于怀。思哲叫苦不迭,抬头看母亲,寄希望于她,不想陶母说:“就这样吧!时间不早了,也该出发啦!你们走后,我还要去管地呢。”思哲此刻的心情,仿佛当年深陷越南战争的美国,自是有番欲拔不能的感觉。话既已出口,断无收回的道理,做做样子总是应该的,把大小两包往肩上一挎,一副很轻松的样子,说:“哈!就这——小菜一碟!”心中却自语道:“希望到学校时自己还在人世……”
(5)
旭日东升,光芒四射,耀人眼目;乡间小路,通体发亮,金光灿烂——这景象很容易让人坚信它预示着什么——“预示着什么?”思哲自问,“前程似锦?前途光明?还是……呵,狗屁!太阳就是太阳,小路就是小路,成败全在自己,预示纯属放屁!”想到此哑然失笑。又想,能把太阳跟人的前途联系在一起的,都是一些刘庸式的散文——一些很能扯淡的文章。不过当时自己的确有写散文的冲动,可见当时风景的确美丽非凡。
思哲从心里坚信,美丽的风景如同美丽的女人,当二者发挥到极至的时候,是根本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只能用一颗平常的心去感受——不,这话不对,能感受的只是风景而非美女,因为风景感受后得到的通常是美感,美女感受后得到往往是罪恶感——还没有哪个男人看见美女不会想到床!可见,把美女比作风景或把风景比作美女,都有失偏颇。思哲想到此,佩服自己见解独到,有思想家的风范,只可惜身旁没有倾诉对象,一条至理名言只好烂在独中。
这小路两旁长满庄稼,不是玉米就是棉花,放眼望去绿油油一片,和蓝天白云相映成趣。蟋蟀散落在草丛的一隅,彼此呼应相互斗唱,有几只不甘孤独与寂寞的,探出头俏皮地张望,头上的触须来回摆动,听见路上人的脚步声,倏地一下便埋没了身影,抖落了草叶上残露的痕迹。远方人们在辛勤劳作,自在而安详宁静而平和,全没有什么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微风吹过的地方,总带来一股田野所特有的花草泥土的气息。思哲用力一吸,那香气顿时沁入心脾,精神立马一振,心中舒爽万分,不禁感叹道:“好一派田园风光!”这景象触动思哲情怀,令他一时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想这才是真正的风光,没有受过些许污染纯净而天然的风光,简直就是人间天堂——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仙境也不过如此罢?只希望这桃源永葆青春不要失落。思哲心里不禁默默祈祷:“不要桃源落,不要桃源落……”同时心里坚信,只要信念尚存,方向还有,这桃源便永不会失落!
望着金色的太阳,走在希望的田野上,思哲突然感觉心情是这样的舒畅,方向是这样的明确,理想是这样的接近,前途是这样的光明,刘庸是这样的可爱——在这种意境中,眼是完全的清澈,心是完全的明净,思想是完全的纯粹,不存在什么爱恨情仇——虽然自己刚才还在骂他。这让人相信,人的心情是随时随地在变化的,你不会永远去痛恨一样东西,就好比你不会永远去钟爱一样东西,其实所谓的爱恨情仇,只是人某一瞬间的感受而已,这与人放屁拉屎一个道理,仅此而已!思哲想到此,再次被自己的人生哲理倾倒,想果真是美女激发人性欲美景激发人灵感,自己还未练就思想家的头脑,却已具备了思想家的思想,怪不得亨利·大卫·梭罗(HenryDavidThoreau)要去瓦尔登湖畔写作,想必也多半基于此。
思哲完全溶如到那意境中,感觉自己仿佛脱离了现实,思想已不复存在,只有一颗炽热的心在跳动。远方似乎传来一阵歌声,那歌声在晨风中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思哲聚敛精神细听,好像是许巍专辑《在路上》中的一首,歌名似乎是《纯粹》,和当时意境正符:
虔诚的目光只追逐太阳
跃动闪亮的光辉
用执拗的名字诉说坚持
一生只要这纯粹
火焰的花蕊无视隐晦
助长坚强的芬菲
你灿烂的笑着我的忧伤
瞬时湮灭灰飞
牢记梦想自然生长
绚丽绽放
有阳光到达的地方
就有生生不熄的向往
用清澈纯净的脸庞
汇成金色的海洋
你爱就无悔用生命去追随
你爱就无悔用生命去追
跃动闪亮的光辉
用执拗的名字诉说坚持
一生只要这纯粹
火焰纷飞无视隐晦
助长坚强的花蕊
你灿烂的笑着
我的忧伤瞬时湮灭灰飞
超越梦想茁壮成长
绚丽绽放
有阳光到达的地方
就有生生不熄的向往
用清澈纯净的脸庞
汇成金色的海洋
你爱就无悔用生命去追随
每缕阳光照耀的地方
那生生不熄的向往
象一片金色的海洋
你爱就无悔
用生命去追随
思哲听见歌声,倍感亲切,不觉间泪水已模糊了双眼……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9章:第七章”内容快照:
『第七章』
(1)虽说是季夏中的小暑,还未到一年中最~的时候,可分明还是能~到~,更像是大暑中的一个清晨。思哲~挎两包,走得很是辛苦,脸~的~~欺负他~无用武之地,纷纷探头涌出来。思哲~苦不堪,~一时又~不开,不得不以肩代~檫~,把头歪向一侧,肩膀~向~耸,靠二者的协作来消灭~~。思哲~~的小路其实是条公路,说它是小路,其实是冤枉它,比如你让姚明跟《巨人传》中的卡冈都亚比~高,当然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