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吧 > 社会·历史 > 人生路漫漫 [目录] > 第6章

《人生路漫漫》

第6章第六章 在省荣军学校学习

作者:田斌 阅读字体选择:小字



            算术考试得了零分

1950年的朝鲜战争是一场残酷的战争,美国的飞机大炮使我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伤亡很大。众多伤残军人是没有文化的大老粗,怎么安置。中央指示在各省设立荣军学校,除一部分自愿返乡外,其余返各省荣校学习文化知识。培养他们成为参加经济建设的有用人材。

我是1953年从黑龙江健康团返回浙江荣校参加学习的。在开课前,要进行一次测试,按原有的文化基础重新编班,以利教学。

算术试卷发下来了,共十道题,加减乘除六道题,四则混合题两道,应用题两道。我答出八道题,两道应用题我不会做。试卷上交后,迟迟没有批下来。我跟其他两个同学焦急地去问罗其晖老师,罗老师说:“批好了。”

“怎么还不发给我们啊?”

“校党委还要审查呢。”

“罗老师,我有几分?”我天真地问。

“你自己说说看。”罗老师反问我。

“总共十到题,我答出八道,我不想得八十分,六十分肯定有的。”我这样说。 罗老师

笑笑又问:“你书没有读过吧?”

“我读过的。”

“我看你是没有读过的。”罗老师还是这样说。

“读过的,真的,我没有骗你,我七岁上学,读到十岁时因为娘死了,就辍学了。”我说。

“你考了零分。”

“我不相信,你骗我。”我像孩子一样天真地说。

“真的,是零分。”罗老师十分认真地说。

“为什么,我不是答出八道题目了。”

“你连算式都不会立。”罗老师说。

“算式,什么算式啊?”我好象一点也不懂,好象吃了什么冤枉,差点要掉眼泪了,说:“我不是算准了。”

“你几岁了?”罗老师又反问。

“二十五岁。”

“是啊,你是成人了,成人就是一天书没有读也会算的啊。你算式都不懂,就说明你没有读过书。”罗老师说,“算式在运算中是十分重要的。”

试卷发下来了,别人在卷首都打了分,只有我没打分,老师说:“你要退到八班去。”

我不服气躺在**闹情绪。老师、班主任一次一次地来叫我到八班去,我不肯去。他们怎么说我都不吱声,只是流泪。班主任说:“你跟不上怎么办。”他们见我淌着泪,无法说服我时就说:“你一定不肯去,那你要加油,一定要跟上。”

我点点头,就这样我仍留在五班学习。

我们学的是速成教学。首先学拼音字母,领导用“胖大海”泡好两小缸茶水,喊得嗓子哑时就会用这种水。拼音字母学会后就学拼音。早先发给我们的三千字的单字本用两周时间学完后再正式上课。课程以语文,算术为主。当时着力培养工农兵人材,提倡向高玉宝精神学习。高玉宝在服役中他连蒋介石的蒋字也不会写,以画个圈圈来代替,想把自己的苦水倒出来。这种学习精神宣传后,激励大家学习。仅一个学期后就算高小毕业了,这种速成教学之速,令人惊奇啊。

读书是我从小就有的强烈愿望。我**到学习,除认真听课、做笔记,及时完成作业外,别人去打篮球、散步、逛街,我都钻进图书室看书。书中那些知识,是我不知道的“宝贝”。我觉得自己不懂的事太多,所以我要学习,在不到半年的时间,我赶上而且超过了他们,成了班里的尖子生了。我喜欢学习写作,成了校刊《荣军生活》的通讯员了。

在53年秋的一天,班里的文书(班是连队)吴柏荣同志看到我作文簿里的一篇文章时说:“田新荣,你这篇作文可以去投稿。”

“什么投稿?”我一点也不懂地问。

“把这篇作文抄下来寄到《浙江日报》去发表。”

“去发表,能行吗,要多少钱?”我问。

“不要钱的,如果报上发表了,他们就会寄钱给你的,你去试试吧。”吴柏荣告诉我说。

“他们会给我钱,有这样的事吗?”我奇怪地问。

“是的,他们会给你稿费的。”

我像初涉世的孩子什么都不懂,怀着一种好奇心把那篇作文抄下来先寄去了。果然《浙江日报》刊出来了。他们寄来十五元钱稿费和刊出日期的通知书。(通知书已遗失,日期也忘了)文章的标题仍是我自己的,叫《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着周围的人们》。我有一种无比的喜悦,感谢吴柏荣同志的指点。吴说稿费是我的额外收入,要交10%的团费。我交了二元团费,还买了点水果给大家吃。

校党委看到了这篇文章,王校长在全校师生(二千多人)大会上通报表扬,他说:“五班的某某在短短不到半年时间的学习中能写二千多字的文章,而且把我们整个学校的精神风貌也写出来在《浙江日报》上发表出来了。这是件不简单的事,说明咱们的教学是有成绩的,学员的进步是快的……”

更奇怪的是,在萧山接收大队工作的魏忠勇连长特地赶来看我,他说:“田斌,我看到你在《浙江日报》发表的文章了,很好,祝您进步!”

我还很幼稚无知,什么都不懂,是靠吴柏荣同志的提示才发表了文章。这是一种偶然,不是我的提高,我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呢!

一座刚建好的校舍叫浙江省革命残废军人速成中学。我们搬进了新校舍投入学习。一批新来的老师给我们上课,学习很紧张,上午四堂课,下午四堂课,晚上还有两堂课,每堂课是四十分钟,吃饭睡觉都有作息时间。除周日外不准外出上街,课程以语文、代数为主,其余是植物学、体育、音乐、珠算、历史等等。

语文是以单元学习,一个学期只有几个单元。教材是教务处自己选编的,每个单元的学习都有一定的目标。我班的语文老师叫陈欲亮,浦江县人,他身材魁梧,脸颊上长满胡子,不喜言笑。据说,他原先是大学讲师,相当有水平。上课前,老师要花很多时间备课,上课时,老师首先要介绍课文作者生平及作品和时代背景,课文的意义,生字难句及名词的典故。讲课后,请学生提问。单元有主课、辅课,还有课外课。课外课不讲解,以自学为主。记得主课“丹娘”这个单元,主要是提高学员的阅读能力。陈老师做示范阅读。十八岁的丹娘在法西斯的绞刑架上,脖子上套有绞索,毫无畏惧,仍慷慨激昂地演说。陈老师把“丹娘”的真实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朗诵出来。这种感情表达得惟妙惟肖,亲切动人,使全班学员都热泪盈眶。陈老师这种朗诵真不简单啊。

上完主课、辅课后布置作业,作文题至少有两个范围题,学员按照自己的感受去选择,并强调要写自己熟悉的、感受最深的内容,时间是两至三天。老师把同学交上来的作文适中的选一篇,隐去作者姓名后打印出来分发给学员。学员以组(四人一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文章写得好不好。然后老师又把这篇作文修改后打印出来作为范文,再分发给大家参阅,再在课堂上讨论为什么要这样改。然后再把你的作文发给你,让你自己去修改,修改后交给老师批阅。一篇作文上上下下的几次反复讨论、修改要延续两周才算一个单元结束。

在某个单元,老师选了一篇朝鲜的战斗故事。这篇文章的结尾处这样写着:“当战争结束时,我们在枪头挂着战利品下山时,听见鸡‘喔喔’地啼了。”

在课题讨论时,有人说这篇文章是假的,或许作者没有去过朝鲜,他说:“我们去过朝鲜的人都知道,在朝鲜的每块土地上都被美国佬的炸弹炸焦了,朝鲜老百姓都躲在地下的防空洞里,哪里还有鸡。”

有的学员提出说:“朝鲜战场上虽然没有鸡了,但这里用上一只鸡是好的,鸡啼象征胜利。”

有人反对说:“那么写文章就叫作假啊!”

有人说:“这不是作假是发挥想象力。”

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展开热烈的争论,陈老师当时没有吱声,听着大家的争论,后来说:“这只鸡可以用,而且用得好,更加鲜明地印证了我们的胜利。”

有人当即责问老师说:“老师,你叫我们写文章,是叫我们造作啊?”

“不,作文来自生活,你们必须写生活中最熟悉、最有感受的内容,一定要有真实性,即文艺真实性。”老师说,“大家知道梁山伯、祝英台是哪里人,浙江人说是浙江人,山东人说是山东人,而河南人说是河南人。梁山伯庙各地都有,究竟有无其人,谁也说不清。但类似梁山伯、祝英台的爱情悲剧各地都有。这是文艺的真实性,反映了社会的真实内涵。”他又说:“鲁迅是当代伟大的作家,他作品里以某个人做”模特“,描写出来的形象不全是某个人的。他的头在绍兴,脚却在北京,其身或许在上海。这是把社会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集中到某个人身上,使他成为典型来揭露社会,达到启示和教育大家的目的,这就是文艺的真实性……”

陈老师为文艺的真实性举了很多例子,费了不少口舌。许多学员理会了在写作上提高了一大步,但一些“死钻牛角尖”的学员仍是不理解,认为这是一种矛盾,所以让他们停止不前。

速成教育是跨大步走的,每个单元都有一定的教育目的——是个台阶,学好一个单元就是上了一个台阶。当时我正在看课外书《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卓娅和舒拉在卫国战争中作出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扣动我的心弦,我边看边流泪。看完书后我写了两篇读后感,老师批阅后,同红笔在文中划了多处,又在批语中说:“你的进步真快!“

在这期间有《太阳照在桑乾河上》作者、斯大林文学奖获得者丁玲代表中央人民政府率代表团来我校慰问。郑国祥校长叫我们三、四班学员到校门外列队迎接。郑校长远远地去接,与丁女士握手后向校门走来,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

丁玲着一件金黄色呢装十分显眼、一头烫发、圆胖的脸上堆满了笑容。她不断地向我,挥手,步入校门。分发给我们的纪念品有钢笔、日记本、茶杯和纪念章。这些都是特别的,刻着慰问的文字。这是党和政府对我们这些伤残军人的关爱和鼓励。我们要更加勤奋地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

我们速成教学很奏效,我在这样紧张的速成教学中还要担任语文课代表、《荣军生活》校刊通讯员及班里的黑板报、墙报编辑。还要看课外书和批判红学家俞伯平的文章。在任课代表一职中老师布置作业后总有一些人来问我文章要怎么写,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我说:“写文章就是写话,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就好了。”我这种解释怎能解决他们的疑团,使我无法招架。我用十个小标题,八千多字写了《怎样学习与写作》,同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叙述怎样学习和写作。老师在批语中写着:这篇文章写得很好。用作介绍、报告的口吻,用语都很恰当。归纳起来的内容真正是自己的体味,应该把这篇文章送到广播室去,向全校同学介绍……我没有送到广播室去,不愿意宣扬自己。我只是对同班的一些同学做了解答。

当党报通讯员要脚勤笔勤,我给《荣军生活》写稿是多的。这是尽我通讯员的职责,曾连续三次被评为“优秀党报通讯员”。在众多通讯中,值得回味的是:

  一、《挑应战书的谈话》学期伊始,班主任做了开展学习竞赛的讲话,承诺要按月进行检查总结……我组向全班同学发起挑战,把挑战书贴在专栏上。半个学期过去了,学习竞赛的专栏上积满了灰尘和蛛丝网,领导食言,把学习竞赛抛于脑后。我以此情况写了《挑应战书的谈话》。该文在校刊刊出后震动了班领导。李副主任主动找我谈话:“你写得好写得对,我们领导应该向你和同学做检讨……”领导向我做检讨,我还没有想到,当时很难受呢。

二、《黄少泉父子挑战》三组同学黄少泉的爹当上了劳动模范,来信勉励儿子要好好学习,争当学习模范。我获悉后,立即去三组采访。

黄少泉是义乌籍人,二十八岁,人瘦,专喜打篮球。因大龄男子在生理上有欲偶心理,不安心学习,成绩一直低下。当他受到家父的信在拆开时被同学得知此事。同学们说:“黄少泉,你爸向你提出挑战了,你应当积极应战啊!”黄少泉自觉羞愧,红着脸应和着。《父子挑战》在《荣军生活》醒目的位置上刊出后,引起校党委的重视,王校长在全校师生大会上通报表扬,震动了全校师生。黄少泉也因此而埋头学习,成绩有了好转。然而,一段时间过去后,黄少泉又泄气了,成绩又下滑,组里的同学为他叹息。

在学期结束评选学习模范时,黄少泉未能提名,不能当选。校党委说一定要把他评选上去。

同学们说:“他学习并不好。”

领导说:“要看他起的作用,他对整个学校的学习起了推动作用。”

由于领导的意图,黄少泉终于戴上了大红花,当了学习模范。

一年时间两个学期,我们算初中毕业了。同样拿到毕业证书,但程度高低不一。因为经济建设的需要,各专区向省报告要人,校长再三强调要服从组织分配。因为粮食、棉花已实行统购统销,一定要易地工作,我和胡茂源、叶永法等五人被分配到缙云县工作。我敬爱的陈欲亮老师不知去向,使我悬念日久。

我们在速成中学接受速成教育后就各奔东西了。在经济建设中各显身手,又在极左的思潮中接受各种考验和各种遭遇。党的政策多变,55年强调易地工作,56年又实行干部地方化,使我们遭受当地干部的排挤打击。这种政策的不稳定性,像开玩笑似地捉弄着人生,使我们在各个时期变换着各种不同的人生。



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7章:第七章 一封信翻沉了我生命的舟——回顾二十年坎坷历程”内容快照:

『第七章 一封信翻沉了我生命的舟——回顾二十年坎坷历程』

伟大祖国的长江黄河是我炎黄子孙的动脉,江~滚滚的~涛,汹涌澎湃,~~一个~接一个,像~泽东时代的政治运动,批《武训传》批俞伯平的~学观,批胡风,反右、大跃~,文化大~……多少人在这种政治~涛中蒙冤~屈,甚至冤~黄泉。这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和损失,我就是微不~道的一例。我是怎样被打成右派的,我的眷属几乎无人具~了~,沉重的~神~~,只有我默默沉~,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有必~叙述一~我的经历。

~~

>> 阅读第7章 第七章 一封信翻沉了我生命的舟——回顾二十年坎坷历程 返回小说目录

版权声明:本小说数据来源自互联网,本站只对小说基本信息(目录信息、最新章节列表信息、第三方阅读地址等)进行整理收集,我们不以任何形式提供小说正文内容的在线阅读及全本小说下载服务。 如果收集的小说公众信息侵犯了你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跟据情节严重性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删除屏蔽。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