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黄钺回到家里,马上问妻子:“出版社的信呢?”
妻子说:“放你写字台上了。”
黄钺立刻进了书房,从写字台上拿起那封信,拆开一看,原来是他在出版社当编辑的一个同学来的。这个同学和他是一个系同一届但不是同一个专业,因为上大学时经常在一起上大课,又住在一层学生宿舍楼里,所以很熟。信的内容是告诉黄钺,他的第三本学术著作《〈山海经〉探秘》已列入出版计划,要他速去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而且告诉他,这本书的责任编辑就是这个同学。
看了信,黄钺的心情变得愉悦起来,他立即对妻子说:“我去出版社一趟,中午不回来吃饭了。”
妻子马上从钱包里拿出200元钱交给黄钺,说:“你带上点钱,中午请你同学吃个饭,感谢一下,他可帮了你不少忙啊!”
黄钺说:“我们俩是什么关系?还用我请他吃饭?我去了,肯定是他请我,他是地主啊!”
妻子责怪地瞪了他一眼,说:“你呀,什么时候能懂点人情世故啊?”
黄钺说:“我就是我,我行我素。”
妻子摇摇头,不再说什么,只是嘱咐他:“骑车慢点,少喝点酒。”
黄钺答应一声,出门骑上自行车,去了出版社。
这家出版社是一家有着悠久历史的知名出版社,以出版高水平的文史类书籍而享誉学林。能在这家出版社出书,是每一个学者的心愿。黄钺的书也是第一次被这家出版社接受,他感到十分荣幸。
原来这家出版社位于闹市区,后来在郊区买了一块地,盖起了一座大楼。办公面积是扩大了不少,但交通却不是很方便,黄钺从学校骑了一个多小时车,才来到这家出版社。好在他的同学早已在办公室等候,很快带着他签完合同,时间已是中午,同学硬把他拉到出版社附近的一家小饭馆,执意要请他吃饭。黄钺客气了一下,也就接受了。因为他觉得两个大男人,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拉拉扯扯,实在有碍观瞻。
吃着饭,自然就谈到了黄钺负责审稿的这次研讨会,那个同学告诉他,出版社准备将这次研讨会的论文择优汇集成书,责任编辑仍是这个同学。黄钺感到很高兴。
临分手的时候,那个同学从皮包里拿出厚厚一迭文稿,说那是他最近写好的一篇有关《山海经》研究的论文,并谦虚地请求黄钺斧正。黄钺答应看完后给他答复。
黄钺满心欢喜地回到家,刚要坐下来看那个同学写的论文,妻子走进他的书房,又递给他厚厚的一摞文稿,说是父亲上午亲自送来的一篇论文,作者是父亲的一个好朋友,本来是教高能物理的,退休后突然对《山海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钻就是几年,现在居然有了重大的发现。听说华夏大学要开《山海经》国际学术研讨会,审读论文的又是老友的女婿,特地撰写了一篇论文,请老友代为转交。
黄钺接过论文,看了看标题,原来是《〈山海经〉是一部世界地理古籍》,粗粗翻看了一下,发现论据十分薄弱,论证过程又很不专业,就随手扔到了一边,转而翻开那个同学的论文,细细阅读起来。
读完论文,黄钺不禁伸了个懒腰,靠在椅背上,陷入了沉思。
这个同学的论文比那位老者的论文虽然写得专业得多,但也只是各方资料的萃集,本身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观点,学术价值不高,黄钺琢磨着是不是应该给那个同学打个电话,让他好好修改一下,但又怕伤了同学的面子,所以犹豫着,不知该怎样措词。
想了半天,还是没有合适的说法,索性心一横,打算实话实说。
黄钺播通了那个同学的电话,对着话筒径自说起来:“老同学,咱俩不是外人,我就实话实说了。你这篇论文资料收集得挺全,可就是没有自己的观点,显不出你的水平啊,我看不如另写一篇,单就一个问题深入探讨一下,总比面面俱到好。”
老同学对黄钺也是实话实说:“我最近要评副高,可是缺点‘硬件’,要是在你们学校主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一篇论文,分量就重得多了,老兄一定要帮帮兄弟这个忙。”
黄钺说:“其实就是入选研讨会,高评委的专家们也不那么好糊弄,如果论文质量不行,未必能对评副高起什么作用。”
老同学说:“高评委的专家我大部分都打过交道,我想这点薄面他们还是肯给我的。”
黄钺面有难色,说:“论文虽然是我审读,但最后还要经过方先生斟酌,我说话也不一定管用,万一方先生怪罪下来。。。。。。”
老同学听黄钺这么一说,有点不高兴了,冷冷地回了句:“那你就看着办吧。”说完就撂了电话。
黄钺听着电话里传出的盲音,不知所措,话筒抓在手里,半天忘了放下。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4章:四”内容快照:
『四』
四妻子~了书房,见黄钺眼神发直,不知在想什么,就“嗨”了一~,才把黄钺唤醒,但黄钺的表情仍是闷闷的。妻子叮嘱说:“爸爸特别嘱咐我,~~~~理,千万~给老爸一个面子,~把那篇论文刷~去。”黄钺很不高兴地说:“老爷子真能管闲事。俗话说‘隔行如隔~’,他教高能物理称得~是专家,可研究《~海经》就不一定是专家,况且他连最基本的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常识都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