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吧 > 社会·历史 > 乞丐求学路 [目录] > 第9章

《乞丐求学路》

第9章关帝庙

作者:邹老宽 阅读字体选择:小字

领头的郑明之 沉不住气了,再要这么拖下去,恐怕就要全军覆没了。何况隆冬季节,也该休息休息喘喘气了。于是他把这一群丢盔掉甲,狼狈不堪的难民大队带到了含山县的关帝庙。

这座庙坐落在山南坡上。六间宽的殿宇,分成前后两进院子。庙里主持慈悲把难民安置在前后大殿和通道里。对面穿过一条街,就是人烟稠蜜的居民区,方便难民讨饭。

华子把没有舍得扔的破鞋缝补起来,补好后,穿在脚上,把草鞋套在外面,走起路来更舒服了。大伯看到了只是合不拢嘴地夸,经过几天休息,大伯的精神好多了。

每天晚上,大殿里佛灯长明,一位穿着蓝袍,带着西瓜帽的小伙子,手里拿本书,口齿清楚地在说《杨家将》。看来也只有十四五岁,可连比划带说,还真能吸引人。华子本是爱热闹的,往常,不管是说大书的,还是唱小戏的,只要到了庄上,她是场场必到。庙里有这个热闹,自然少不了她。大伯也是个好听书的人,只是身子撑不住了,鼓励华子去听。听了几晚,还真入迷了。大伯听她断断续续学说杨家将打败敌人的事,也高兴起来了。

这天在庙门口,华子碰到了说书的那位后生,就问:“大哥哥说得好,家住哪?”“我叫郑贤之,就住在沙坝集南头。”“你识文断字的,怎么也来吃挨饭?”“别提了,大妹子。俺家本来开间杂货店,我也上了私塾。谁知,一天夜里竟被一夥强盗抢了。临走还放了一把火,爸也被打伤了,店全完了。”“不能告他们?”“有啥用?听说强盗就是二鬼子扮的。这不,穷得连饭也吃不上了,就出来了。”“还能上学吗,你?”“想上,能不能上,,我也说不准了。”他接着反问道:“你为啥问这个?你上过学吗?”“没有上过学。”“我羡慕你们识字的,更羡慕那些上学的。我是一家之主,靠吃百家饭活着的。上学,那只能在梦中了。”郑贤之听了心里苦味上翻,十分同情眼前这位小女孩。就问:“你想识字吗?”“你还真猜对了,我就想识字,就不知从哪下手?”“有志气,好!我还没有问你的名和姓呢?”“我叫朱清华小名叫华子,是大朱家的人,孤儿。”“别急,大妹子,只要有这个勇气,你总会识字的。我先送你一本书,我帮你,行吗?”华子可高兴了。不一会,贤之真拿着一本旧《三字经》来了。他把书递给华子说:“这是我刚上学时用的。根据自己学习的经验,现在就开始教你唱书歌子,再学认学写。你可别嫌书旧。这一开头六个字是‘人之初,性本善’,你念念看。”华子鹦鹉学舌,也念了一遍。郑贤之很满意。说:“书送给你了,‘钢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只要有恒心,保险行。”华子接过书,沉甸甸的,忙向贤之道谢,他说:“不用谢,只要好好学,就比谢好。对了,我每天教你一段,行吗?”华子笑了,又捧着书念了一遍。见贤之点头了,二人也就分手了。大伯听到这事很高兴,说:“我老了,力不从心了,过去也识几个字,多少年来都忘得差不多了,认几个字是好事,好好学吧。”

每天晚上,听完了《杨家将》,郑贤之不光教她认写,还新教三句。以后天天加快,不到二十天,眼看这本书就教完了。华子是走坐都离不开学了。走路时心中默念,有时忘了看路,很绊倒过几回。大伯是一面高兴,一面担心。:“书要学,命也得要。命没了,书也就完了。”“完不了,大伯,我会爱惜自己的,只是不好好学,对不起郑哥哥,也对不起妈妈。”大伯拍拍华子,还能说啥呢?

第二天,领队的郑明之对大家说:“寒冬腊月,天寒地冻,在山区吃挨饭,每天要走好多路,再加上恶劣的气候,前些日子好多人病了,特别是老人孩子没有熬过来,离开了我们。我很难过,对不起大家。不过,我也无能为力。我们已经出来不短时间了,尤其是住在庙里,天天分散外出讨饭,已经有了单独生存的能力。我提议:老的,小的,体弱多病的,自寻地方住下来要好得多。”

大伯对华子说:“有人要回家,你可以跟他一起走,在外饥饿,生灾害病,经常死人,一个小孩子家在外,我不放心!”“大伯,你呢?”华子急了。“老了,又病歪歪的,哪里黄土不埋人。一个人,无牵无挂,何必给乡亲送腻歪呢。”“这可不行!丢下你一个,俺妈也饶不了我!我决不一个走。”他又说了几遍,华子一声不吭,眼泪流下来了。大伯知道华子的脾气,只有让步。爷俩商量着就这么定了。

华子赶紧去找郑哥哥。还没等她说完,郑妈妈先掉泪了:“可怜的孩子,俺眼下没有力量了,要不——”“别说了,妈!”贤之接过话茬:“华子是个有志气的孩子,没有别的,请记住俺家地址。迟早会见面的。那书还差几句,俺现在就教完。我相信,今后,你一定能学好。”

第二天,华子送别了乡亲和郑家母子。也就分头去讨饭了,临分手时大伯交代,可能走得远点,不要急。晚上,大伯真的没有回来,华子急了,不会出啥事吧?等了两天,华子刚从外边进来,就见大伯好端端地正等着她呢。:“快坐下,俺爷俩商量个事。”大伯深深的大眼睛里显得高兴又深沉。俺们也该挪挪窝了:“早听主持说,和州有个水姑庙,我就去看了看。还不错,主持同意,你说行吗?”“我听大伯的。”

爷俩清扫了住处,谢了主持,上路了。平时,大伯对华子来说是个迷,现在是打听的时候了:“大伯,你上过学吗?”“也算上过吧。我的父亲没有土地,没有屋。就靠帮工过日子。经人介绍和一位父母双亡的闺女结了婚。就住在财主牛旁边的庵子里,白天干活,晚上喂牛看牛,我就是在庵子里出生的。我长到八岁的时候,和我同龄的少爷要上学了,就请来一位私塾先生教小少爷,先生要求找一个书童由先生和学生使唤。但不准干扰学生的学习。结果我被选中了。我的任务就是为先生、少爷端水倒茶打扫卫生等。先生教少爷读书写字,我也在一旁听看,开始教〈三字经〉的时候,我在旁边看少爷读‘人之初,性本善……’我就默念默写,就这样,我跟少爷偷学了〈三字经〉、〈百家姓〉。后来先生察觉我在偷学,就对我说:‘如果你真想学,首先把事做好。’并且送给我一本〈三字经〉,我真高兴,向先生深深鞠了三个躬。

好景不长,外国的白毛子、黄毛子一起打进中国,瓜分地盘。军阀混战。强盗横行。一天夜里,一伙强盗闯进财主家里,粮食、骡马等财产,一扫而光,他们把财主吊起来,逼着他把金银财宝交出来,否则要他的命……。一夜之间,财主就剩下个空架子了。伙计用人,树倒狐狲散。不用细说,我的陪学就此结束了。”“多好的学习机会啊!太可惜了。”“好端端的国家给搅得民不聊生,谁的过!?”

从含山县到和州的路上,天气晴朗,冬天,金黄色的草、树挤满了群山。在那崎岖的羊肠小道上,翻了一山又一山,走了一凹又一凹。几个时辰下来,华子有些累了:“前边那个大山看上去不远,可是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到?”“望山跑死马,指亲饿死人。”大叔随口说“人和大山比起来很渺小,但是,一个人只要有信心有勇气坚持走上去,一定能把高山踩在脚下。”“大伯,你说得太好了,我不嫌累,我会一口气爬上去的。”“你还不完全领会大伯的话,由于缺乏恒心和勇气,好多机会我都失去了。人老了,只能做苦色的回味。你可不能走大伯的路,落个老来苦。”

不知不觉已经翻过了大山,抬眼望去,大伯指向前面的大山说:“到金龙山了,孩子。”

这山可太特殊了,就是山里人,第一次看到,也会惊得张口结舌,它是蘑菇状,上粗下细,象一座巨大的石柱直插云端。人要上去,必须爬相当高的铁梯。人称‘天梯’是护拦状,比较安全。顶上有座金龙寺,寺后有个金龙泉,泉水一直流淌不止。用竹竿一接,就流进厨房。传说,泉眼往下通到东海龙宫,逢年过节或逢庙会,有时能看见东海龙女显圣跳舞。华子说:“俺真想上去看看!”大伯说:“走累了,下次有的是机会。”

“顺着这条小路走,翻过那个山岗就是和州地界了。进了西铺,经过十里铺,到水姑庙就不远了。”大伯说。华子又问:“大伯,你家俺大娘呢?”这一问不偏不倚,一锤击中心口窝。

“你问我,大娘呢,有,在我心里,实际上却没有,庄上的大人都知道,一提起这事我的心就隐隐作痛。财主遭劫后,我们到了小李庄在李财主家帮工。我也成为财主家的伙计,我的任务是割草喂牲口、做家庭杂务。在劳动中认识一位女孩,她叫李小英,比我小一岁,是财主远房弟弟李长云的女儿,他只有几亩薄地,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生活。我们在劳动中,相互关心,相互照顾,不知不觉之中产生了爱慕之情。我们逐渐长大了。交往也多了,双方父母也有所察觉,有一天晚上,小英约我出去,到庄外,问我喜欢不喜欢她?我说喜欢,我问她可喜欢我?她说,那还用问吗。她说,你要没有意见,就托人提亲,我说,我家很穷,你父母那一关不一定能过?她说,不要怕嘛。

父亲托人上门提亲,果然不出所料。遭到她父母的拒绝。并且说了些难听的话,主要是嫌俺穷,而且不准小英与我们来往。当天晚上,她偷跑出来找到我,叫我带她逃跑,我认为,我们这么穷,到外边又没有立锥之地,如果讨饭为生,那更对不起她。所以我没有同意。她哭着回家,遭到父母一顿毒打,规定不准离家半步,否则,打断她的腿。                                                                                                                

后来,被逼嫁给周庄老财主三公子。三公子患肺痨多年,而且越来越重,已经卧床,多方求医,不见回头。请来算命先生一算说,不好,凶象就要降临。问他怎么办?三天内娶个新媳妇到家一冲就好了。当场就有人提到西庄李小英,十七了,被关在家里急着待嫁。算命先生说,神仙早安排好了,快去吧。周家派人带三十块大洋去提亲,李家听说周财主为三公子说媒,真是瞎子丢了鞋——哪摸去。也不问头青脚肿,两家一拍即合,当天晚上,组织几个壮妇把哭闹不止的小英绑嫁到周家。不到半年,公子一命归天,小英成了寡妇,不久,托口信给我,说有事商量。我到了她家,打了招乎,因为公婆在场,坐了一会就出来了,小英紧跟在后面,小声说,赶快带我走……,我说,你等着,我准备好了来找你。我正在积极筹备的时候,传来了使我心碎的消息。

原来,三公子死后,公婆认为,儿子死了,媳妇留在家里不是长法,要想办法弄走,大媳妇知道了,找到公婆说,我娘家哥哥嫂嫂五十多岁了,还没有得子,可以卖过去。大嫂回娘家这么一说,大哥大嫂欣然同意了。我到了她家,虽然他们没有听到什么,却引起他们的疑心。

一天晚上,大媳妇到公婆屋里说,今天夜里,娘家来几个人,把小英嘴封上运到我娘家与大哥成亲做小。这话被小英听到了,看来,等我也没有希望了,她在绝望中寻了短见。我,是我害了她……”大伯这时已经泣不成声了。我也为他们不幸的婚姻,同情、落泪。大伯心情平静下来以后接着说:“第一次,因为顾虑太多,犹豫不决,没有勇气把她带走,而把她逼到了人间地狱;第二次,为了多带点钱,借呀变卖呀的耽误了时间,错过了机会,因此,我把她逼上了绝路。我为什么不亲手把她带走呢!我们都有一双手,还能饿着吗?华子,要记住大伯的教训,看准目标,抓住机会,勇敢地走下去。古人说得好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的教训是以我的心上人的生命为代价的。我的生命如果能从头再来一次,家庭还是那么穷,我会首先向有文化的人学识字,没有文化也是穷的根。我如果再碰上小英,哪怕没有一分钱,我会毫不犹豫地把她带到很远的地方,要饭给她吃也心干情愿。小英带着恨,首先是带着对我的恨走了,但她永远活在我的心里。”华子听了大伯的话,心想,人不能被‘穷’逼死了,富人能做到的事,穷人也能做到,在同一条路上走,不同的是富人走十步,穷人走一步也好。

爷俩说说讲讲,终于来到水姑庙。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10章:水姑庙”内容快照:

『水姑庙』

~姑庙在和州城西郊,和州——含~马路《公路》南,小尹家北,西靠张家~。这是一~坐北面向南的小庙。正殿四间,西偏房两间,独门独院,正殿当中两间,供着~姑神,东边一间住着主持师徒二人;西边一间,住华子爷俩。主持法名静空,六十多岁了,大大的眼,长方脸,文文静静,说话慢~细雨。徒弟~许青,十五六岁,还没有~戒,没有法名。爷俩就地铺~

~~

>> 阅读第10章 水姑庙 返回小说目录

版权声明:本小说数据来源自互联网,本站只对小说基本信息(目录信息、最新章节列表信息、第三方阅读地址等)进行整理收集,我们不以任何形式提供小说正文内容的在线阅读及全本小说下载服务。 如果收集的小说公众信息侵犯了你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跟据情节严重性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删除屏蔽。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