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迹
1
Spring此时看到的是一首诗,其实已经杀倒一大片了。她想做编辑的能像武侠小说中的侠士杀留自如,心中不胜快乐,并美其名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有时精华的东西如同古文在今天变了味般的糟糕,所以精华与糟粕有时似乎可以等价,于是她心中有一种“我为刀俎,人为鱼肉”的快感。
别童年
如果离别是一把快刀
青锋一闪而过
就将我剖了吧,剖
剖成两段呼痛的断藕
一段,叫从此
一段,叫从前
断不了的一条线在中间
就牵成渺渺的水平线
一头牵着你的山
一头牵着我的眼
一头牵着你的楼
一头牵着我的愁
觉得这牵来牵去的倒有点牵红线似的韵味,又似曾在哪儿见过。看一下作者尊姓大名,一个名字跳入瞳仁,大一惊呼:“余光中!”哦,这才醒悟出这个名字与这首诗的关系:“曾经读过余光中先生的诗,对了,记起来了,这首诗是余光中先生在1974年写下的《别香港》一诗。”但她还是不能做到佛教提出的“顿悟”,心中的疑团还是重重:“为什么这首诗在这里出现,而且还换了一个题目?!”
但疑惑归疑惑,还是大义凛然地让它上了诗歌栏。
再往下看,还是首诗:
寥
老和尚
穿花衣
天天都到教室里
我问和尚何来兮
和尚说
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Spring看了有些丈二摸不着头脑的快感,虽晓得它是一儿歌的另版版本。但却不知它的蕴意何在,更不知作者的用意何在,是光想借此发迹为校园新秀吗,带着问题用疑惑的眼光看作者的名字:“凌智”。她有一个不好的习惯,便是在看完文章后才能下意识的看一下作者何许人也,不过“不好的习惯”也可以延展成“毛病”,因为“毛病”与“习惯”似乎是等价的。于是,她就在以后的日子里下硬功夫改了这一成了毛病的习惯。
有了这些诗或者歌做铺垫,后面的文章的取舍就开朗多了。
做完了“雏鹰”文学报的工作,便去打听“余光中”这人。四下打听终有结果,听文友钱中原说出了此中的玄机:“那个余光中,是个冒牌的。”这她早已参破,所以第一句玄机她就有些风吹云动天不动了。
中原兄当然不会忘记水推船移:“这个余光中,是我以前的一个同学,和台湾的那个余光中同名同姓!”看来此余光中非彼余光中也,她顿开了茅塞,中原亦喜不胜喜。
她想了想,终于有了会一会那个余光中的打算,便问他现在何处。中原说在三(1)班,于是她就和Shaly英勇奔赴三(1)班。
三(1)班的班主任就是胡老师,那个文学社社长。俩丫头大踏步去的时候,正好看见胡老师在教师里训话训得不亦乐乎,见她们大驾光临,立马停止“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训喻,赶紧来个釜底抽薪,敷衍了几句就出来跟她们搭讪:“有事吗?”
那个“吗”字像空气中结的冰,凝固着不肯开化。那人的皮笑也如冻僵了似的舍不得蜕掉。沉默了好一阵子,Spring说想找一下贵班的余光中同学,胡老师时刻不忘党的教训:要时刻保持警惕。复问:“有事吗?”
Spring“哼”了一声。胡老师就转身朝向万分热闹的教室,学生们大概看到这刚刚余影尤存的班主任此时又以身相许,自是畏惧几分,忙闭上了嘴。胡老师一转身就不忘要发挥训话时的余热,大扯嗓子:“刚才我说的话你们都忘了?还这么大声吵。”顿了顿,又说:“余光中,出来。”说完打个“请”的手势,那手势又气势恢弘了些,悬在半空像是要举杯邀明月。见久久没有回应,就又大喊:“余光中呢,出来。”
前面一个学生站起来胆怯的回答:“他¨¨¨生病了¨¨¨还¨¨¨还没来。”胡老师的声音降低了六十分贝换了种口吻告诉了她们。Shaly反应敏捷:“那他什么时候回来?”
胡老师脸上的潮退二度,说这个余光中可是我们学校的文学精英云云,并说明天星期五的文学课上介绍给大家认识认识。
星期五的下午,文学课上。
胡老师引着一男生来到教室,先立足讲台,向下面的约五十文学少年发表重要讲话:“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位同学,我们三(1)班的余光中同学。大家鼓掌欢迎。”说完自己倒先鼓了起来。
胡老师把他安排在最前线坐下,然后在黑板上写下“现代诗的创作”,再转身面向余光中,面向Spring,面向全社社员,“三个面向”实践完毕,就开始大言不惭地牺牲时间。
胡老师是个惜才的人,但不懂爱才,只爱财。所以,最近出了本短篇小说集,里面的素材大多是从社员身上搜刮过去的,再加上修饰加工,委托出版社出版,不幸的是读者大多没眼光,竟卖出了十五万册。将“才”转化为“财”后,大喜,硬塞给全校师生们人手一本,从此名声大作,有如日中天之势。尤其是县里的电台电视台报刊一没了新闻就请他来个“创作谈”或“谈文录”,夸他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作家”。学校领导见他给学校挣足了面子,也不抬举他,也不冷落他,给了他许多诸如“优秀教师”的头衔和一个语文教研组组长,还有一个文学社社长。他四十有余,按照孔子的观点和黄金分割比例来进行分析,可见他真是事业随年事渐高。他对以后的路似乎还满怀信心。可是每惮心竭虑地思想一次,头发便稀落一回。
第二节课继续为实现牺牲学生的时间作重大贡献。一上台后,便讲;“中国的现代诗的兴起,是从‘五四’运动后开始的,其代表人物有;闻一多、徐志摩、郭沫若、冰心¨¨¨”
夸夸其辞地讲了大半节课,发觉还有些许时间不易打发,于是乎请余光中上台来讲,又带头鼓了半天的掌。
那余光中同学,颇有大诗人余光中的风度,见盛情难却,就款款起立,上到讲台,与大作家平起平坐,假作恭谦了一番后,就道:“我认识余光中先生,是从他的《乡愁》一诗开始的¨¨¨”这倒有点令完全不知情的人有些肃然起敬,因为两个余光中“认识”。“其实余光中的散文也很有名气,比如他的散文集《左手的缪斯》、《掌上雨》、《逍遥游》、《青青边愁》等等都对文坛起到了一定的影响¨¨¨”最后不觉地扯到了外国文学上,说什么日本的《源氏物语》其实不值得被文坛这么吹捧,充其量就是一部措辞比较高明点儿的描写日本中世纪宫廷动荡甚至是一个嫖客如何一步步登上皇位的小说;说《包法利夫人》其实也不过是写法国当时社会的淫荡等等,更不该冠以名著。
他这么借机绕到外国文学上本意是想让这些社员开开眼界,或者在发表宏论后看看他们称羡的表情以满足内心的虚荣,未料大多数男生摇头的摇头,窃笑的窃笑,做鬼脸的做鬼脸,女生倒很规矩,个个涨红了脸,幸好没瞥见胡老师的表情或神态,否则定要羞死。
下课后,同学们只顾离校,竟没人与余大诗人搭腔。那余大诗人一时被人冷落,竟忘了回家要紧,悠哉悠哉地走在操场上。
Spring和shaly向余大诗人迎面走来。
诗人见有佳人来访,脸上的枯容便欣欣绽开,换上一副得意的笑容。二位佳人也还以蒙娜丽莎般的微笑,Spring欲开口同他搭话,但又不知如何开口,几次欲开金口最终失败,因此罢了。就一行三人并排悠闲地散着步。其时正值十月,万物开始冬眠,地上的枯草恹恹睡去。三人的步子极其和谐,慢满地走了十分钟左右,还是缄默。
最后是Shaly打破了这僵硬的沉默:“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今天有兴领略了着一真理。”
才子毕竟是才子,没有附庸的习惯。就极其深沉地叹了口气:“嗳——”那叹声俨然没有台湾余光中先生的伟大气魄,却有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的千古神韵.随之后抛出一句深远的古词:“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又是沉默。
最后还是由Spring打开了话匣子:“其实我最喜欢余光中先生的诗了¨¨¨”话只说了半句他就用双眼脉脉含情地看着她,只望得他心里发毛脸上发烧,如梗在喉的下文早已吓丢了魂不知去了哪里。他在慌乱的心里估摸着他是个全才,逻辑思维特发达,将这“最喜欢他的诗”快速逻辑推理成“最喜欢他”。越想越烦,就说:“你这么看着我干什么?”未料大诗人一下子还是变成了大俗人,但为了顾及点点颜面没做到原相毕露:“你¨¨¨你好看呗。”更未料这话激怒了Shaly,Shaly两眼不知是在暗送秋波还是怒目圆睁地盯着他,甩了句:“少臭美吧你!”就拉着Spring远走高飞了,把他一个人晾在那儿与空气寻欢作乐。
走出学校的大铁门,Spring想回首瞟一眼那个“情流感患者”,可惜的是相距太远只能看到竖立在铁门两边的伟大标语:“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和“全面贯彻‘三个面向’”。又一想到胡老师的“三个面向”与邓爷爷的“三个面向”相悖甚远,不觉好笑。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2章:第二章”内容快照:
『第二章』
轨迹2这~,钱中原彻夜难眠。失眠确实不是什么好~的滋味,翻来覆去辗转反侧的,可是无论什么举动都不能驱走烦躁引来宁静。又想起打坐似乎可以摒弃一切杂念,于是学电视里寺庙里的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