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被“唯物主义者”称作P哥的人究竟是什么人?是阿Q的哥哥,和阿Q是同父同母同一根娘肠子出来的兄弟,所不同的是只是与阿Q非同胎孪生罢了。那么为什么在未庄这许多年来人们只知道有个阿Q而并未提及过阿Q有个哥哥叫阿P的呢?这事说来话长。
早在许多年前,阿Q一家也是未庄土生土长的土著居民,似乎也确实是姓赵的。但在这未庄的大户人家赵太爷那可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了,于是阿Q一家便在赵太爷那不屑的“你配姓赵吗”犹如皇命般责难声中,也就不敢再姓赵了,这样时间一长全未庄的人也自然而然的就将他们不以赵姓来看待,阿Q一家也就懵懵懂懂的搞不清自己姓什么了。人无姓未可,总的有个名吧?更何况未庄还有许多短工需要“阿Q”来做的,所以也不知道是谁顺口给阿Q冠上了“阿Q”这个名?!不过,有人推测这名字是假洋鬼子给取的。因为在整个未庄只有假鬼子才能说出“NO”这样的让整个未庄人都听不懂的洋话,况且这“Q”念起来舌头还要打弯,很显得那比舌头不打弯的“NO”要高深多了,整个未庄除了假洋鬼子外其他人有日天的本事也做不出这活儿来的。看来这推测不无道理。
既然阿Q有了名,那阿Q的爹娘那也自然成了Q爹、Q娘了。那么阿Q的哥哥该叫什么名呢?其实这也并不是一件什么大事情,不可以随便冠个名字得了吗?但这也并非人们所想象,因为阿Q的名字都那么讲究那么高深莫测,那么阿Q的哥哥这名字自然要更讲究更高深些才对,不然的话会让整个未庄的人认为那是没水平没见识,甚至很可能会被别人耻笑的。
未庄自有聪明人存在,一说到阿Q哥哥的名字问题,便有人提到了假洋鬼子。于是假洋鬼子也并没有推辞,这也是他显露才华的最好时机了。可是真接了这活儿,假洋鬼子有点犯难了,犯难的原因主要是在那一大堆的英文字母里该用哪一个呢?显然用汉字那是不行,那是绝不能说明自己有水平的,所以也只能在英文字母里选择了。但究竟选哪一个一时半会儿的他自己也没了主意,抓耳挠腮地在屋子里转来转去……。但是转悠了半天也没个什么结果,最后不得已又拿出一本洋文书来,将那些洋文字母摊在桌子上一个一个的看,一个一个的研究着……。
当他研究到“Q”这个字母时,眼睛直楞楞地看着发呆……。突然他眼前一亮,险些叫出声来:对,就叫阿R吧。假洋鬼子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伸了一下僵硬的腰肢,感觉舒坦和释然多了。旋即他又觉得不妥,这“阿R”叫起来怎么那么咬口,听起来又那么耳熟……。忽然他想起来了,自己的爹——钱太爷因为口吃说话时总带着“阿阿”的伴奏音,而这“阿R”的读音也正好有两个“阿阿”(AAer)音的,倘若在黑灯瞎火中有人见了阿Q的哥哥“阿R阿R”的叫着,还错以为是自己的爹呢,那不整个未庄的人都“阿R阿R”的叫着,那不都成了自己的爹了?那简直是岂有此理了!同时,这未庄自己的爹——钱太爷和赵太爷一样是数一数二的人物,岂能让其他这些乌鱼王八糕子成天“阿阿”的。这“阿阿”的也只能是自己的爹——钱太爷所能“阿阿”的,其他人根本就不能也不配“阿阿”的。——这就犹如阿Q头上的瘌疮疤似的,只能是阿Q有且其他人是不配有的。
很快,假洋鬼子便否决了为阿Q的哥哥取“阿R”这个名字。那么究竟取什么名字呢?假洋鬼子依然望着洋文书本上的“Q”发呆,不过这次他没有呆多久,似乎脑子也特别灵光了,不禁哑然失笑:自己怎么这么笨呢,简直是徙有浪得虚名啊。这要是让未庄那些鸟男女们知道了还不成了笑柄?!
明明R紧贴着Q随其后,而Q的前面又正好是P。既然紧密毗邻那就犹如兄弟,而P排位在Q的前面,那就应该是Q的哥哥,这样不但长幼有顺而且兄弟情份跃然可见。这时他得意的笑了,觉得自己刚才对那个“R”的否决是那样的英明伟大,不仅避了忌而且也有违伦理纲常的嫌疑。而这P用在阿Q的哥哥身上是那样的贴切那样的妥当那样的……。
假洋鬼子不觉也得意起来。——他终究为未庄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未庄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
假洋鬼子不禁飘飘然了,竟然手舞足蹈起来……,但他依然按捺不住心里的那份激动,便随口唱起了小曲儿:
“得得,锵锵!
锵锵锵,得得锵锵得得锵,
锵锵锵,得得得,
得得,锵锵,得,锵令锵!
锵得锵得得得锵……
锵令锵,锵锵,得得,锵!”
这小曲是假洋鬼子一次在土谷祠附近听Q爹唱的,由于当时和Q爹有一段距离,所以也并没有听清那小曲儿的词来,而隐约记得“得得锵锵”什么的,况且Q爹当时在唱这小曲儿时“得得锵锵”也唱得分外响亮,所以这“得得锵锵”给假洋鬼子留下的印象也最为深刻。然而给假洋鬼子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这小曲儿的节奏感比较强,更重要的是那错落有致的旋律犹如雁过留音般给他留下了一二分的痕迹……。于是,一激动便不自觉地随口哼了出来。
不过,这不知道唱词也无妨大碍,不是记住了“得得锵锵”吗?于是,假洋鬼子便把那不知唱词处的字句都依据旋律的顿错而都用“得锵”替换,这样唱起来不但更为爽口而且节奏感也攸然增强了几份……。这使得假洋鬼子非但激动而且真有些热血沸腾了。于是是越唱越兴奋了,便情不自禁地从桌子上拿起了让整个未庄人都叹为观止的自来水笔,那只自来水笔随着他手臂的挥动,在空工要么一撇要么一捺要么一竖要么一点要么一圈地划起了拍子……。
当然,至于这假洋鬼子不知道唱词是无伤大雅的,因为关了房门一个人自己自慰自乐着,也不怕了别人会见笑的!
可见,这假洋鬼子为了阿Q哥哥的名字也是煞费苦心了,当然这也何尝不是他假洋鬼子施展才华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呢?施展才华仅为次要,更重要的是他为未庄人做出了一个偌大的贡献,这贡献的重要意义在于使整个未庄人在见了阿Q的哥哥后而不知如何称呼时而再闹心了。当然这贡献的最大的得益者未过于阿Q的哥哥了。
从此,这没姓没名的阿Q的哥哥也便有了属于他自己的名字——阿P。同时这阿P也亲耳听过了假洋鬼子亲口给他说过这“P”字是一个洋文,有洋文名字的那一般都是些响当当的人物。于是这阿P也似乎觉得自己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了。但他回过头来一想,这“阿”字可是个“土”字,自己的名字不成了土洋结合了?本来他和阿Q一样瞧不起假洋鬼子,但冲着那“响当当”的三个字他也觉得底气足了不少,腰板直了不少。况且这整个未庄有洋名的只有他兄弟俩,这也是独一无二的,更何况那城里的举人老爷也只配用土里土气的土名字,真是个“土包子”。于是,阿P欣然接受这半土半洋的名字也就不在话下了。
至于这阿Q的名字是不是假洋鬼子取的,便没人再去考究它了。
既然阿P与阿Q为兄弟,而阿Q有了“正传”,那这阿P理所当然地也应该有“正传”才对,也且只能有“正传”,因为他和阿Q是平级的兄弟。但这阿P似乎比阿Q更有能耐更风光些,阿P又是阿Q的长兄,皆用“正传”便有了平起平坐有违伦常的嫌疑?没关系,那P不正好在Q的前面排着吗?前者为君,前者为尊,前者为大,所以这一字之差便搞掂了这所有的疑问——即,《阿P正传》。同时,这也是我为阿P作“传”的一个主要原因。
上面已经说过,这阿P似乎比阿Q更有能耐更风光些,这是不容怀疑的。否则怎么能叫未庄这些“唯物主义者”之流的“P哥……P哥”叫个不停呢?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3章:陪上老命也要成为“城里人””内容快照:
『陪上老命也要成为“城里人”』
这被“唯物主义者”们称作“~哥”的不但是阿q的哥哥——阿~,而且是个“城里人”。那城里人自然是自然不自然地~比乡~人~高出半个头来,城里人见识不但多而且广,城里人吃饭不但讲究四菜而且还~加一个汤,城里人虽然在没有太阳的~天也~戴着一副乌黢~黑的眼镜,尤其是城里的~——喜欢~~后跟儿有半揸长木橛子的鞋,猫似地“嘀嘀咔咔”在青砖铺成的街道~走着,那浑圆的~~忽悠悠地扭着——直扭的让~双贼溜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