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游击队遭遇的并不是送粮食给养的几个敌人,而是到另一个据点换防的人员。一个游击队员匆忙慌乱之间手中独眼铳的意外走火,造就了这场战斗。
陈云生召集老队员开会,在会上向大家作了检讨。由于盲目托大,对自己队员的战斗力和组织纪律性估计不足,致使游击队大量减员,而且在群众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自己会向上级首长请求处分。之后,大家坐在一起开始探讨本次伏击的经验。
说到底,和敌人的初次较量还是沾了伏击点离公路近的光,敌人有效开枪的距离太短,再者鬼子一旦和对手拼起了刺刀,就会按照他们所谓的《步兵操典》退出枪里的子弹,不然游击队吃的亏还要大。这种做法其实并非日本人讲规矩懂原则,想在战场上也充分展示其大日本帝国的武士道精神,而是由于他们武器的特点所致。日本军队普通步兵所使用的武器一般是M38有扳步枪,中国俗称“三八大盖”或“三八大杆”,此种枪械射程远、射击精度高,具备很好的狙击能力,在当时是在中国战场上非常理想的步兵首选武器,比起中国军队还在大量使用的“汉阳造”不知要好多少倍。“汉阳造”步枪为十九世纪末清朝洋务派大臣张之洞所创汉阳兵工厂所制造而得名,从生产年代上已落后了将近半个世纪,射击精度、射程都无法和M38步枪相比,而且卡壳的事情时有发生。M38还有一个优势就是穿透力极强,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士兵们所使用的常规步兵用枪,也难以在这个方面超越。日军曾用M38在中国老百姓身上做过人体穿透试验,他们让并排挨个站立的七八个人蒙上面罩,头部稍稍靠拢,一声枪响,子弹从第一个脑袋打进去,接连穿透四个坚硬的头颅,最后深深钻进了第五个人的脑壳里,有时还可能继续穿出击毙第六人,充分证明了M38的可怕穿透能力,但其试枪的一系列方法实在令人发指,是中国人永世难忘的国耻。所以说日本人并非讲什么作战规矩、武林侠义,而是怕在贴身缠斗中,激发的子弹会穿透对手身体误伤了他们自己人罢了。
大家经过讨论后总结出了几条经验,一是新队员们要经过基本训练之后才可以参加小范围内的战斗,不然容易造成因为经验不足的重大伤亡;二是大规模正规训练可以说在敌战区是不可能的,所以今后尽量不再搞大的行动,从小处入手,消耗敌人;三是依托青纱帐这个便于藏身、撤退的有利因素,出其不意,有效的进行“麻雀战”。现在首要的任务除了尽快妥善安葬烈士之外还是对老百姓的宣传,虽然伏击战缴获了一部分枪支,但由于伤亡过大,造成了老百姓对自己孩子参加游击队后安危的担心,所以刘庆春肩上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并且在近期内还要搞一些小范围的偷袭、骚扰,用胜利来稳定老乡们的思想和信心。
其实刘庆春在史各庄村里刚刚听到远远传来第一声枪响的时候,心就提到了嗓子眼,虽然没亲自参加战斗,但腿还是感到发软,头一直晕晕的,在屋里来回走步,不知是坐下好还是站着好。
丈人老胡边咂摸着烟袋边用眼角观察女婿,他知道自己胆小的姑爷此时心里正敲着乱鼓。看了局促不安的女婿好一会儿,老胡终于开口说道,庆春,你是胆小呀,还是担心你的同志们呢?
刘庆春脸上顿时红了一片,我,我当然是担心他们呗。
老胡坐在炕沿上,低头摆弄了一下烟杆,又说,说句实话,我一直琢磨你还是甭跟他们游击队了,你跟人家不一样,一来你是个文人,不适合动刀动枪的,二来我闺女你媳妇又有了身孕,一旦你有个三长两短的,她们娘俩可怎么办呢?我可只有她一个闺女,不想让她受委屈。老胡以农民固有的思想打着自己的小九九,他也是刚刚知道女儿怀了孩子,不能不让他有了更深的打算。对于一个普通老百姓来说,兵荒马乱的日子首先想到自己家的具体情况并无可厚非,他说的话的确也在情在理。
刘庆春听着丈人的话,不知该怎么回答,一直没应声。一旁坐着的刘胡氏看着情绪有点低沉的丈夫,多了几分担心。
老胡见没动静,声音高了起来,连话都不会说还当什么文化教员,我看干脆现在趁乱你就跟我闺女回城里,省得你爹、你娘连同我们两大家子人都为你担心。
这句话刺激了刘庆春,他猛地抬起头来,大跨步走出屋子。他比别人更懂得这场战争最终的胜利者就是自己的国家,但总是抑制不住内心时不时便冒出来的一丝怯懦。他甚至有时还很恨自己,在和四宝一起的这些日子里,他常常拿自己和人家比较,感到自身胆小的弱点是那么突出,让他羞愧不已。
枪声渐渐停了,刘庆春的神经又紧绷起来,眼睛望向天空。旁边的刘胡氏用手抓住了丈夫的手腕,这恐怕是她第一次主动对丈夫有了较为亲近的行为,她觉得此时自己应该给丈夫一点鼓励。想起夜里丈夫给大家讲解时兴奋的神情,还是那样清晰,就是在那个瞬间,她坚定了一个念头,不管以后会怎么样也要让丈夫去干他的光荣的事情,自己绝不拉他的后腿。
刘胡氏抓住丈夫的手感到了脉搏的跳动,仿佛手里正握着的是一颗心。她微微倚靠着刘庆春说道,我支持你去参加游击队,你放心吧,我会保护好你的孩子,也盼着你也保护好你自己,我们等着你们胜利的那一天。
刘庆春的手颤抖起来,他把妻子的手攥在自己手里,牢牢握住,心里涌起了一股热流,迅速温暖了全身。
很快,四宝的声音从门外传来,庆春,快跟我走,队长他们已经朝潴泷河那边去了,咱俩得赶紧去和他们汇合。
听到声音的老胡也从屋里跑出来,口里说道,四宝嘛,庆春还有点别的事,你先走吧,他随后去找你们。然后,眉头用劲直冲刘庆春使眼色,示意他和自己统一口径。
院门外还没回答,刘胡氏就开了口,四宝,你哥没事,马上跟你走。
老胡一听女儿给自己唱反调,几步走过来,想抓住女婿的手,另一只手扬起来作势要打女儿的意思。却不料,刘胡氏已挡在他和女婿中间,把脊背冲着自己,推着丈夫赶快出门。在老胡说出一声“唉,你真是个不懂事的丫头”的时候,刘庆春已经和四宝走出了很远。
知道了队伍的伤亡情况之后,刘庆春的心里又很是一阵翻腾。他没有参加战斗,但能够想象到战斗的激烈程度,部队还没有形成足够的战斗力时就遭受了比较严重的打击,这是他始料不及的。现在面临的情况反而让他心里好像有了点启发,特别是开过会后,刘庆春的计划更加清楚明白,主动找陈云生谈了几点自己的想法。
根据陈队长的自述和会议记录,刘庆春给上级首长写了第一份报告,认真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澶州的具体形势,也代表县大队方面提出了一部分意见。这个报告一到上级首长手中就引起了注意,八路军部队干部战士基本上都是最底层的老百姓出身,识字的都不多,更别说正式进过学堂的了,这篇有理有据的文章便足以让大家翘首称赞。
不提首长对刘庆春有了初步的关注,县大队这边已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工作。首先是陈云生队长代表县大队逐一对牺牲的烈士家属进行了家访和慰问。都是本乡本土的子弟后生,在大难降临的时候,他们的亲人显示出了非凡的克制力和理解。大家都让鬼子欺负急了,对自己的孩子能去打鬼子感到面子上有光,所以反过来还劝陈云生他们千万别泄气,这场战斗还不算是太失败,不是还打死了二十多个鬼子汉奸嘛,而且手里多了不少干大事的家伙,再说既然是在打仗,死人总是难免的,相信以后游击队会越来越本事大,到那时鬼子越死越多了,游击队连一个人都不会受伤呢。
每每听到老乡们这些贴心的话语,刘庆春他们就感到眼泪总在眼眶里打转,这就是老百姓的真情。有一个老人握住陈队长的手,把旁边一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拉到跟前说,他哥没了,老二还在,交给你。要是还不行,咱还有老三,他今年也十七了。咱只有一条,等打跑了日本鬼子,别忘了也有我儿的一份功就行了。
陈云生激动地只是点头,预料中的最坏打算一个也没看到,他心里明白,老百姓的自知自觉可是不能小看啊。
陈云生在吸收队员时,注意到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只选择男孩子比较多的家庭招收一至两名,如果家里只有兄弟一个的,就是再积极热情也不同意,并且刚娶妻或娶妻后还没孩子的同样不通融。这种做法是基于中国的传统和风俗考虑的,在当时是个惯例,也是在风云多变的战争中最具有中国味道和特色的一份关爱。刘庆春是一个例外,他新婚,而且妻子有身子,所以他非常注意他的安全,一般情况下不计划让他去亲自参战。不过,这只是他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
在陈云生等人的部署下,真正敌战区的对敌斗争在大平原的一隅展开了。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9章:第一个故事(8)”内容快照:
『第一个故事(8)』
小日本打冀中,~来发了蒙。~眼青纱帐,藏着百万兵。~村去扫~,背后响~~。撂倒七八个,八路已没影。扭头想回城,草人站道中。举~用刀~,地雷把你轰。害怕绕着走,假人变真兵。铁桶放炮仗(鞭炮),亚赛机~~。鬼子没了辄,天黑把门封。炮楼成孤岛,夏天似寒冬。每天竖狗~,怕那地道通。早知~洋罪,何必到冀中?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