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吧 > 社会·历史 > 永不消失的彩虹----孔繁森 [目录] > 第2章

《永不消失的彩虹----孔繁森》

第2章上篇家园一、五里墩

作者:凤山 阅读字体选择:小字

上篇

家园

一、五里墩

五里墩村距聊城市大约20公里。

这个位于鲁西北平原上的小村庄,外貌朴实而宁静。据孔繁零的大哥讲,五里墩定名于明代,现有152户人家,近600人。悠久的齐鲁文化千百年来默默地滋润着这一片热土。

到聊城后,我们执意要到五里墩去看看。它是孔繁森闪光生命的源头。

出聊城约半小时,我们的汽车拐入一条土路。土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两条辙迹深深地凹下去。聊城地委宣传部部长赵立银说:再过几分钟,就到五里墩了。繁森去世后,这个村哭声一片,村民们自愿集资,为繁森立了一个塑像。

车,如蜗牛般爬行。

我们无语地注视着这条土路。几十年来,风风雨雨,孔繁森从这里走过千百次。从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西藏岗巴县委副书记,到莘县县委副书记、聊城地区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地区林业局局长、行署副专员,再到拉萨市副市长、阿里地委书记,哪怕走到海角天涯,故乡都系着游子的心。

49岁的孔祥华,是五里墩村的党支部书记。他穿一件暗绿色夹克,戴一顶蓝帽子。说到孔繁森时泪光闪烁,眼角马上红了。从这个村支书的描述里,我们感觉到孔繁森的真诚

与丰满。

1980年春节刚过,五里墩村西的小屋里,有两个人在热烈地对话。

“祥华,现在全国都在改革开放,五里墩该怎么致富?你是大队长,专抓副业,想过这些事吗?”

“三叔。我咋能不想!咱村穷啊,光荒地就有500多亩,寸草不生。还有,娶不上媳妇的光棍就有56个……”

说这话时,孔祥华注视着孔繁森。那时候,孔繁森是西藏岗巴县委副书记。春节回家休假,就拉着孔祥华谈起致富大计。孔繁森长孔祥华一岁,二人自小在一块上学。孔繁森

乐观开朗,上学的路上总要唱歌,春节,村里搞了一台晚会,孔繁森像模像样地唱了一段《学毛选》。孔祥华记得:1961年,孔繁森当兵去了济南,每次回来休假10天,他都要到生产队干七八天活,连工分也不要。一次生产队里收小麦,孔繁森**军装,穿上父亲的衣服,戴上草帽,一千就是5天。后来,孔繁森当上了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可还是一副平头百姓模样。孔祥华觉得孔繁森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

小屋的门关上了,孔繁森对别人说:我和祥华谈点重要的事,你们别来打扰!

月亮出来了。月光下,麦田泛着白光。这白光刺得孔繁森心疼,村里怎么会有这么多盐碱地?

“咱们荒地多,是劣势,能不能把劣势变成优势,向荒地要财富。嗯,比如,可以造个窑场烧砖,一来可以赚钱,二来嘛,有了砖,就可以盖新房。每家盖新房的,可以无偿提

供2.5万块砖……”

“挖出土来烧砖,那些大土坑怎么办?”

“这个嘛,应该搞水产养殖,建成鱼池。还有,咱们村以前连棵树都不长,应该栽上树大招风。”

这次谈话持续了几个晚上。

每个晚上过了凌晨3点,孔繁森和孔祥华才回家。谈话的结果是:村里建了一个窑场,年收入在30—40万元之间;那些土坑被改造成70亩鱼池,水美鱼肥;村庄周围,一排排

新房拔地而起。更可喜的是,到1984年,全村56个光棍全娶上了媳妇。

孔繁森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总在琢磨着能使村里的人尽早过上更幸福的日子,他要让这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村庄,更富有现代意蕴和内涵。

五里墩人自古以来喝盐碱水。

村正南,只有一口井,要供全村五六百人吃水。等水的人排成一长溜儿。四五口人的人家,早晨要专门派出一个人去挑水,一个棒小伙,一上午只能挑回两三担水。

孔繁森又找到孔祥华:

“村里富了,能不能上自来水,把甜水送进每个人家?”

“咱是农村,能行?”

“这个事不难,关键要打一眼好井,选在马颊河边上吧。

我替你算了,最多花两万多块。”

“行,咱干!”

孔祥华的话落地有声。他带领村民完成了自来水工程,又投资4.6万元,使家家用上了照明电。

孔繁森对村民的感情,像那自来水一样,潺潺流动,永不止息。村里人回忆:即使当了副专员、地委书记,孔繁森也从不坐车回村,他会一路走进村里,给老人敬上一支烟,给小孩一把糖,和大家啦几句家常。过年过节,他会提上点心、烟酒,去五保户家里看一看。村里有四五个老人行走不便,孔繁森专门为他们买来了拐杖。这样的故事,村里随便什么人都能讲出几个。孔繁森殉难前,连在济南的我们,也无数次地听着这些传说,并怦然心动。

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传统的古国,现在太需要真正意义的文明,太需要使人温暖的真情了。

“俺村当干部的不多,有时候找三叔的人特别多。村东头有一个社员,叫孔繁生;病了。他有几个孩子,都没出过门。

我带他去聊城看病,没看出是什么病来。三叔说本来他想带孔繁生去济南,但工作太忙,就让我带孔繁生去。临走前,他提来一篮子鸡蛋,有二三十斤,还有十斤香油,又拿出一张名片,让我拿着他的名片去找人……”

“1994年8月,三叔最后一次回来。他曾让我们搞苹果园。我们搞了6年多,现在已经大量结果了。当年我们拿出300亩地搞果园,想,万一销路不好怎么办?三叔帮我们引进

优良品种,拿着一个苹早让大家尝,_又从地区请来林业专家,讲了好几次课。他还设想建一个恒温库,储存苹果。”

“村里有一片茅草地,齐腰深,不长庄稼。三叔提议发展畜牧业。大家心很齐,养了牛马驴三百头、羊五六百只,效益很可观。去年,村里人均收入达到了1000元。这最后一次回来,三叔说.畜牧业要再发展,必须搞饲养、宰杀、贮存一条龙……”

孔繁森永远惦念着五里墩。这是他的故土,这里有抚育他长大的父老乡亲,更有一位让他魂牵梦绕的慈母。

沿着僻静的小巷,我们走进孔繁森的家里,三间陈旧的小土平房边,又盖起了三间新房。说新房也很简陋,外边两间是接待客人的地方,两把老式太师椅中间,有一张旧桌子。

太师椅坐上去已吱呀作响,椅子的扶手被磨得漆黑锃亮。就是在这把椅子上,孔繁森曾无数次地为老母亲洗脚、搓背、梳头、剪指甲。从1986年开始,每到冬季,孔繁森都要把母亲接到聊城过冬,只要他在家,都要亲手把饭喂到老人嘴里。每年元宵节灯会,他都要用地排车或手推车推着母亲沿聊城主要街道看花灯。而今,物在人非了。走进里间,只见一位老太太正坐在沙发上发愣,这是孔繁森的母亲。她头戴一顶布帽,穿着一条黑色的旧式棉裤,神情恍惚。

她知道挚爱她的三儿永远地走了吗?三儿永远不能为她洗脚梳头了。那是天底下最优秀最孝顺的好儿子啊!

我们轻声说道;“大娘,我们是从您儿子那里来的。”

“告诉俺儿子,俺想俺儿子,你们让俺儿子回来吧。”

我们热泪涟涟。

一滴滴眼泪如惊雷般落在地上。

孔繁森的大哥把我们让到太师椅上,又倒上几杯茶水。谈到繁森,他又哭了。拿出一块陈旧的手绢擦着泪水,他低下了头。

孔繁森的父亲孔庆会,去世已经12年了。小时候,家里穷,父亲患有严重的气管炎,靠种地为生。孔繁森的两个哥哥、两个姐姐都没上过学。后来父亲咬咬牙,把孔繁森送进

了路庄小学。17岁,孔繁森就去了济南当兵。

一个人,只能走一条人生路。

短短几十年,如白驹过隙。

为什么有的人如轻烟飘过,而有的人却留下了堪称为人类共同财产的一行行脚印?

当我们要离开五里墩的时候,孔祥华说:我还想起了一件事,1991年,村里挖排水沟,已是拉萨市副市长的孔繁森正在家休假。他来到工地,衣服一脱,就开始挥锹,就这样干了两三天。开始,我没干,我是大队支书。有点架子,一看市长都这样,我也跳下去干。他的手都磨烂了,我给他一副手套。

在走出五里墩以后的几天,我们的脑子里总晃动着孔繁森的影子。他的背景是那个小村,土房、炊烟。尤其是那三间小土屋,屋檐很低.墙皮已经发酥了,小小的两个窗户,像两只眼睛张望着这个世界。

我们看到一种永恒的东西,像太阳光,透过村舍,透过草影,透过时间和空间,在熠熠闪光……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3章:上篇家园二、沉默是一支动人的歌”内容快照:

『上篇家园二、沉默是一支动人的歌』

二、沉默是一支动人的歌~聊城地区行署的大门,向右拐,有一排排平房。在一条幽静小巷的尽头,两扇铁门~贴着~大大的“哀”字。这就是孔繁森的家。~开门,孔繁森的妻子王庆芝正坐在~沿~整理照片。屋里的空气好像凝固了似的。~~,三本漂亮的像册边,有一堆孔繁森的遗照。王庆芝轻轻地拿起一张,痴~地端详许久,又轻轻放~。举止中,仿佛怕碰坏了什么……这就是一个地委

~~

>> 阅读第3章 上篇家园二、沉默是一支动人的歌 返回小说目录

版权声明:本小说数据来源自互联网,本站只对小说基本信息(目录信息、最新章节列表信息、第三方阅读地址等)进行整理收集,我们不以任何形式提供小说正文内容的在线阅读及全本小说下载服务。 如果收集的小说公众信息侵犯了你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跟据情节严重性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删除屏蔽。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