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吧 > 社会·历史 > 永不消失的彩虹----孔繁森 [目录] > 第5章

《永不消失的彩虹----孔繁森》

第5章中篇从岗巴到拉萨四、抉择

作者:凤山 阅读字体选择:小字

中篇

从岗巴到拉萨

四、抉择

孔繁森走了.。他身后的大高原仍闪着熠熠光彩。

我们因孔繁森而更加瞩目西藏。

大自然曾在这里创造了惊心动魄的奇迹。

两亿多年前,西藏还是一片汪洋大海。

后来,印度板块在半流动的地幔之上.像一只巨船,向北漂来,随之而来的小板块,俯冲到欧亚大陆下面。古海越来越小。到了距今4000万年前.海水西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推挤,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迅速隆起,和南北极一道,成为我们这个星球海拔最高的一极。

因为历史条件、社会经济、自然地理等多种因素.到目前为止,西藏的经济和内地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中国共产党下决心要改变西藏的落后面貌,把西藏建成一个团结、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西藏。

从十八军进藏到现在,无数汉族干部为建设新西藏奉献出了青春和生命。拉萨西郊的烈士陵园里,一座座坟茔,一块块石碑,记录着奋斗的火热与悲壮。

孔繁森,成为其中的又一块丰碑。

他生命的轨迹,划过高原。

是偶然,还是必然?

我们还是从他的足迹里去寻找答案吧。

1979年4月,孔繁森35岁。在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位子上干得红红火火。每天早晨,他都早早地上班,打水,扫地,擦桌子。这天早上,他正在擦桌子,宣传部长进来了:

“繁森,组织部有事找你,去一趟吧。”

组织部和宣传部相距不远。组织部的同志告诉孔繁森:省里要选拔一批干部支援西藏,你年轻又有工作能力,是很合适的人选,组织决定让你担任西藏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

考虑了一会儿,孔繁森说:行!

一个字,简洁明了。其中的份量非外人能掂量出来。

于是孔繁森和15名援藏干部一起上路了。

断断续续,路上有些情景很感人:睡卧铺下铺的孔繁森主动爬上了上铺;望着大家茫然的表情,他唱起了歌,大家也唱起来,笑声洒了一路;从甘肃柳园到拉萨,汽车得跑7天

7夜,青藏公路颠簸不平,坐在汽车前面的孔繁森,移到了剧烈震颤的最后一个座位上。

车过青海格尔木市,景色越来越美:天,蓝得像刚被洗过的宝石,几朵纯白的云纹丝不动地停泊着,影子在山上变为各种形状。草还没绿,荒原无垠,似乎让你的心胸一下子开阔辽远起来。

但气候也越来越恶劣了。大家都有了程度不同的高原反应。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特别记下这样一件事:沱沱河兵站,海拔4700多米,当时气温在零下20多度。关于这里的艰苦,有许多记载,比如“过了五道梁,不见爹和娘”等等,虽通俗,却逼真。客车开到沱沱河,孔繁森出现了严重的高山反应,缺氧,脑袋像一只过度充气的气球,随时都要爆炸,四肢发麻,胸口像**一块巨石。他吐了。

随队的大夫李玉中把仅剩的半袋氧气推给孔繁森。

孔繁森摆摆手:“我用不着,把它留给最需要的同志吧!”

说着,他吃下几片“心得安”。氧气袋传到了徐德福同志的手中。此刻,忽然有人喊:“不好,有人昏倒了!”

孔繁森循声望去,只见一位同伴倒在地上,生命垂危。死神,一步步逼近着。谁都知道,在这里发生这种状况的后果。

进藏前,医生讲了,高原病时刻窥视着人的生命。

头重脚轻,孔繁森背起这位干部就向1公里外的兵站走去。

此刻,孔繁森的脉搏每分钟跳130多次。

他自己的生命也处在危险的边缘。

此时,他背起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最珍贵的生命;而承负着这一生命的,不是他的脊背,而是他自己的生命。

在他走向兵站的空隙,我们来分析一下他选择西藏的原因,首先,大凡认真的人生必有信仰。信仰,是人类渴望精神家园的一种心绪。有了信仰人才能保持内心永久的深沉与

睿智,并激发具有新鲜活力的热情和冲动。共产主义信仰,决定了孔繁森一生的命运。在30多年的时间里,他曾10余次变动工作,再苦再累,他也从无怨言,而是默默奉献,兢兢

业业。其次,一定是神秘的西藏触动了他那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孔繁森爱唱歌,他肯定唱过“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也肯定唱过“毛**的光辉”,那些带有民歌风味的抒情歌曲具有那么催人泪下的力量,一定曾久久地飘荡在孔繁森的生命深处,诱发了他的无限向往。据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部长王克玉介绍,孔繁森早就向往边疆。1975年秋天的

一个晚上,孔繁森和王克玉在村边散步。明月当空,凉风习习。两人漫步在原野中,走着走着,孔繁森开口了:“咱们国家的边疆这么广阔美好,应该保卫好,建设好。我有时非常想到边疆去,为了保卫建设边疆,牺牲了也在所不惜。”

走向兵站的孔繁森,像在沙地里跋涉,每前进一步,似乎都要耗费巨大精力。汗水,一滴滴落在地上,溅起一朵朵无名小花。眼前,雪山草地在旋转,那些凌乱的往事便往心

上涌。

“孔繁森要去西藏工作了!”这消息像风一样刮遍聊城的大街小巷。

有人赞慕。有人担忧。也有人说起了风凉话。

“西藏,太艰苦了。听说拉萨也只有一条大街。三步两步就逛到头了。”

“老孔一去就是好几年,职务也没往上提,值得吗?”

有位朋友劝他:“你30多岁,已经当了地委宣传部副部长,事业上正春风得意;几个孩子还小,妻子也需要你照顾;

再说你母亲那么大年岁了,她该多想你。”

所有进藏的汉族干部,是否都曾无数次地听过这些话?

孔繁森面对家中众多的朋友,敞开了自已的心扉:“我们国家正处于拨乱反正、百废待兴时。党既然组织援藏,西藏一定缺乏干部,急需支援。我这样年轻的县级干部不报名,难道让党点名?还要组织上费口舌做思想工作?至于说西藏自然环境差,生活条件不好,用不着考虑。你不去,别人也得去,人家能吃的苦,我孔繁森就能吃。说起家里的事,我想平常日子还过得去,有个**坎坎,你们这些朋友帮一把就行了。再说,谁没有家?要以此为理由不去援藏,山东还能集合起人来么?”

:平凡孕育着伟大。现在我们来听孔繁森十几年前说的话,仍有珠落玉盘之感。

话说出来了,但走出家门的脚步太沉重。似乎有一只无

形的巨手在揪着孔繁森的心。母亲老得有些糊涂,而孩子呢,

孔静9岁,孔杰7岁,孔玲只有4岁。他们不知道西藏在哪里,有多远,再加上平日他们觉得父亲很严厉,所以望着收拾行装的父亲,他们都不说话。在他们幼小的心里,西藏要把父亲从身边拉走了。

儿女们静静地听着父母的谈话。

“庆芝,咱娘就靠你照顾了,孩子也靠你管了。等我回来.一定加倍偿还。”孔繁森幽幽地说。

王庆芝说:“不管今后你到什么地方,我决不拖你的后腿。

老人和孩子你不要多管了,出门在外,自己多照顾自己。听说西藏很艰苦,要什么,来个信儿。”

孔繁森转身走了。孔玲猛然大哭起来,扑上去,抱住了爸爸的腿。孔静、孔杰也跑了过去。送行的人们把他们兄妹三人抱开了。

地直机关的人,排着长长的队伍为他送行。地委书记并肩和他走在一起,并把他扶上车:

离开家有多少天了?

背着同伴,孔繁森边走边想。

但记忆很模糊,很遥远。

他真想和同伴一块儿倒在地上,痛痛快快地大口吸气,再美美地睡一觉。可背后同伴的呼吸越来越急促。孔繁森咬着牙,牙齿吱吱作响。现在,不是体力的问题,而是毅力在和

死神较量。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

终于到了兵站。这1公里路怎么那么漫长?

疲惫的孔繁森,又四处去找氧气,看着医生为同伴输液。

同伴转危为安。

到日喀则地委报到后,负责接待的领导问孔繁森:你到岗巴县当县委副书记怎么样?该领导提出此问题,理由不少。

他听说了孔繁森救人的故事。岗巴艰苦,孔繁森会很快适应,并打开局面。再说,那天孔繁森刚理过发,换了一身干净衣服,显得容光焕发。身体强壮的人才能战胜岗巴恶劣的气候。还有呢,也许是孔繁森身上那特殊的气质,让那位领导感到了放心和信任。

第一次抉择,孔繁森去了岗巴。

从此,他的命运便**和这高原联系在一起。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6章:中篇从岗巴到拉萨五、难忘岗巴”内容快照:

『中篇从岗巴到拉萨五、难忘岗巴』

五、难忘岗巴出岗巴县城西行40公里,就到了苍龙乡泰贡村。~过措加河向南拐去,蓦然间,一群雪~~~眼帘。这些~~形状各异,有的如彪形大汉,巍然屹立,有的似~凡仙~,~~彩带,翩翩起舞;有的像雄狮,正昂首怒吼。湛蓝的天空,银白的雪~,金黄的草地,像一个个美妙的音符,谱写着大自然庄重华美的乐章。这些~~~坚宋阿~。每当走到这些雪~~,孔繁森都~站一会儿,凝

~~

>> 阅读第6章 中篇从岗巴到拉萨五、难忘岗巴 返回小说目录

版权声明:本小说数据来源自互联网,本站只对小说基本信息(目录信息、最新章节列表信息、第三方阅读地址等)进行整理收集,我们不以任何形式提供小说正文内容的在线阅读及全本小说下载服务。 如果收集的小说公众信息侵犯了你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跟据情节严重性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删除屏蔽。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