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孔市长
1990年9月,山东省教委职教处副处长赵维东,第一次走进孔繁森在拉萨的家。从1988年初第二次进藏任拉萨市副市长,孔繁森一直就住在这里。这30多平方米的狭小空间,给赵维东以巨大震动。他刚从内地来,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出西藏首府的副市长竞如此清贫,甚至说得上是寒酸。之后数年,赵维东匆匆穿越过数不清大大小小的高楼大厦,然而,孔繁森的那间小屋却一直矗立在他心头,那破旧的沙发,总在他脑海中嘎嘎鸣响。
西藏高原,山峰像巨浪一样起伏着。而拉萨则像汪洋大海中一个小小的漩涡。作为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迷人的风情享誉世界。八瑞相山绵延不绝,把拉萨揽在它的胸怀里。山之上是湛蓝的天,一轮金灿灿的太阳仿佛就悬挂在我们头顶。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铺天盖地而来,拼命地往身体里渗透,让人觉得身后的影子都透亮儿。
刚到拉萨,孔繁森就被这阳光迷住了。
他坐在沙发上,会看到铁青的荒山。
他的宿舍在拉萨市人民政府大院的后边。一进门,是简单的厨房,右边是客厅,客厅边上套着一间卧室。客厅里,有一溜小低柜,一个书架。木头扶手的简易沙发已经坏了。墙上,最醒目的地方,挂着一幅迟浩田将军的题词:“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卧室里,一张木板床,一个简易写字台,占去绝大部分空间。**是鲁西北的那种土布棉被,干净整洁。一台电视,这是孔繁森最贵重的东西。
这些,都是孔繁森精神世界的物化形式。他的宿舍虽小,但他的心却很宽阔。此次进藏,孔繁森在政治上更加成熟,工作上更加富有经验。山东,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热点地区,在山东的工作实践中,孔繁森的思想更加开阔,更具胆识和魄力。
作为分管文化教育的副市长,孔繁森在拉萨有很高的知名度。他把时间分为两半,一半用于处理市政府的日常工作,另一半则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冬天,拉萨的夜晚寒冷干燥,孔繁森独自一人,骑着自行车跑西郊、走北郊,到每所学校和教职工座谈。了解教学情况,解决各学校存在的问题。为掌握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夜晚,他独自站在教室外,观察学生学习,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一度,拉萨师校学生思想波动较大,孔繁森数次骑自行车跑到学校,找同学面对面地谈心,常常到深夜12点才回家。
从学校的教学,到教职工的工作、生活,他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师校到市府,骑自行车最少要用50分钟,走一趟,连年轻人也要汗流浃背,孔繁森,一个年近半百的人,能不
累吗?
尼木县是拉萨市最远的一个县。去尼木,要走很颠簸的土路。1990年夏天,孔繁森到尼木县卡若乡调查研究,听说了这样一件事:卡若乡指南村有一所村办小学,只有1名教
师和6名学生。这位教师自己有4个孩子需照料,但她顾不上,每天都要步行数里路,去给孩子们上课。听说此事,孔繁森感动异常,他坚持要去学校看一看。
从卡若乡到指南村学校,要翻过一座海拔4000多米的大山,远远望去,这山又陡又险,当地人爬起山来都相当吃力。
太家都劝孔繁森不要去了,他说:“我去看看,能不能帮点忙。”
没爬过西藏的山的人,很难体会到在这儿爬山的艰难。沿着山脊,爬了5分钟,孔繁森就感到体力不支,他的**已经发青,这是缺氧的信号,同时,似乎所有的力量都从骨头
里溜走了。孔繁森的全身软绵轻飘。同行的同志喘着粗气问他:“行吗?市长。”他甚至没有气力回答了,但仍坚持着向山顶上爬去。
女教师见到孔繁森很激动。这是她第一次见到的“大官”。这位“大官”还亲切地称她为“阿佳啦”(大姐):孔繁森感到很内疚,面前这位可敬的女教师,甚至没有一件像样
的衣服。但她的笑多么朴实无华。她向孔繁森反映了办学的困难,希望领导解决,还告诉孔繁森:晚上,她还在村里办起了夜校,大家太需要知识。
孔繁森离开县里的时候,专门叮嘱:一定要想办法改善指南村小学的办学条件,争取把这所小学越办越好。
孔繁森到拉萨上任4个月,就跑遍了拉萨所属8县区的每一所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民办小学,走访教职工600人,从而掌握了全市教育的基本情况。
—个设想,在孔繁森脑子里不断翻涌着,并渐渐成形。他反复与市委、市政府的其他领导和市教委多次研究、商讨,发展拉萨教育事业的新蓝图勾勒出来:
调整教育布局,扩大乡村教育覆盖面,采取多方集资,大力兴办民办教育;
合理调整师资,充实基层师资力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现有师资进行全面考核评定,不适合任教的解除教师资格;
建立以拉萨为中心的各县相配套的师资培训基地,对全体教师进行再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教育发展后劲;
集中教育资金,搞好教育建设,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开展广泛的宣传,提高全民的教育意识,确保儿童入学率和入学巩固率逐年上升。
戴一顶浅咖啡色的礼帽,穿一身浅灰西服,孔繁森奔跑在这个设想中。他上任3年,拉萨教育事业有了明显起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布局趋于合理。全市达到乡乡有学校,大多数村有了民办学校,基础教育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儿童入学率和入学巩固率分别达到80%和60%。均比3年前提高一倍以上。师资队伍得到充实和加强,建立起了一支以藏族为主体的师资队伍。以拉萨为中心、县县配套的师资培训基地相继踺全,在职教师均经过了系统再培训。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仅以考入内地西藏班的学生为例,全市当时达到2000多名.居西藏之冠。拉萨试验小学还开展了“双语”(藏语、汉语)教学制,倍受藏族群众欢迎。
“这是不是说,功劳全部是孔繁森一个人的?不能这么说。这里头,有市委、市政府的不懈努力,有市教委和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但大家都一致认为:孔市长耗费的心血最多,他的努力最重要。”
《西藏日报》拉萨记者站站长赵恩学很熟悉孔繁森。谈到孔繁森的事迹,他显得很客观中肯。话语之间,赵恩学仍流**敬佩之情。
孔繁森多像西藏的一座山,坚定、稳重,巍然屹立!所有的痛苦和艰辛都深藏腹中。只有在极度劳累之后的闲暇,才会有些思念远方的家。
1988年的一个秋夜,孔繁森在第二次进藏前,回五里墩去向母亲告别。
细雨绵绵.气氛便有些凄凉。
老母亲已经80多岁了,老态龙钟。她正躺在**,一道道深深的皱纹,刻划出一生劳作的艰辛;一根根银发,诉说着一个母亲的慈爱。
母亲用一双青筋暴露的老手,拉住了孔繁森,好像一松手,儿子就会飞得无影无踪。
此刻,即使最慈爱的老母亲,能拉住即将再上高原的孔繁森吗?
孔繁森和高原有缘。
1981年,孔繁森援藏期满,从西藏岗巴回到聊城。儿子孔杰见到又黑又瘦的孔繁森,竟叫不出爸来。孔繁森抱起儿子亲了又亲,满脸没刮的胡子,扎得儿子难受。打开行李,全家人都呆住了:里面只装着一个木头菜墩。王庆芝说:“你出那么远的门,怎么也不给老人、孩子带点东西?”孔繁森说:
“回来以前,我把所有东西和钱都给了藏族老人和孩子。比起他们,咱们的老人和孩子太幸福了。”
孔繁森不仅仅带回一个菜墩。
也带回一片西藏高原。
在莘县,在聊城,孔繁森都那么深情地讲着西藏:西藏号称是“西天最后一片净土”,天是世界上最蓝的一片,水是最清澈的雪水泉水;那里的藏族同胞勤劳勇敢,热情善良,即使剩下一口水也要先给别人喝;西藏地大物博,资源丰富,那广袤的原始森林,储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储藏着能量惊人的水资源,要是用它发电,可以使东南亚一片光明……
在一般人心目中荒凉的西藏,被孔繁森的感情过滤得只剩下美丽。
肯定有一条路把孔繁森和西藏连在一起。在物质之外。在世俗之外。想起西藏,他就觉得火烧火燎,难以自持。有一次做梦,他看见高原幻景般地在心中慢慢隆起,银色的月光,把高原镀成一种仙境。于是,再回西藏看似偶然,其实已经成为必然。
1988年,正在北京的聊城地区林业局局长孔繁森接到山东省委组织部的电话,让他马上返回省城,再次支援西藏。母亲、妻子多病,孔静还没参加工作,孔杰和孔玲马上要升学。但孔繁森只有牺牲自己和家庭的利益了。
“娘,儿要出一趟远门。”
他这样告诉母亲。
“到哪里去,几天才能回来?”
“时间不长,就是路不好走。路上要经过好几条大河,因为没有桥,所以得绕过去。”
“不去不行吗?”
“不行,咱穿着公家的衣裳,吃着公家的粮食,咱得对得起公家。”
“那,你多带些干粮和衣裳。”
在慈母的眼中,“大河”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坎坎了。
该说的都说了,孔繁森的**像灌满了铅。就像有根须
的植物,孔繁森的根就在这小土屋里啊!要斩断多少柔情,才能离开这里?
当时的聊城行署副专员阎廷琛把看望的人推出门外。门,刚刚关上,孔繁森就猛然跪倒在母亲膝前,把头埋在母亲怀中,嚎淘大哭起来。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男儿的哭声,最能撕裂人的心。
许久,阎廷琛把孔繁森从地上拉起来。挂着满脸泪水,孔繁森再次踏上高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边的萧萧烈风,从古刮到今,刮得人热血沸腾。热血沸腾的孔繁森,在西藏高原上,在藏族同胞心中,塑造着共产党人的形象。
现在进行冷静地分析,我们会发现孔繁森内涵的丰厚与博大。他的勤政、廉洁,他高度的党性,良好的政治素质都足以令我们回味几个世纪。
一把土,你可以踩在脚下。
一座山,你就必须仰望。
孔繁森的故事能堆成一座高山。
1992年7月,拉萨市尼木县和当雄县南部发生强烈地震。孔繁森接到灾情报告:震区为平均海拔4600米的高原牧业区;震级6.5;已有3人受了轻伤;碉房不规则砌墙、土坯墙出现倒塌和严重裂缝;公路石拱桥拱顶产生横向裂缝手捧电报,孔繁森坐不住了。他简单收拾了一下,命令马上出发。这时已是晚上7点,灾情报告中又提到山体崩塌,泥石流倾泻而下,穷毋岗峰雪崩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司机有些犹豫地说:“市长,你还没吃饭呢?”
“还吃什么饭!人命关天,赶快走!”
一条山路,像一张巨大的虎口,阴森可怖,随时都要吞噬生命。
孔繁森焦急地望着车窗外的暴雨,思谋着对策。不时,有一两块石头从公路边的悬崖上飞落而下,砸得路面坑坑洼洼。
望着擦着汽车落地的巨石,同行人员劝他:“孔市长,太危险了,等余震过去,天亮再走吧!”
“不行,灾情重更说明藏胞需要我们。别耽误,快开!”
第二天晚上,汽车第二次陷入泥石流中。汽车过不去,人一定要走过去。孔繁森**外衣,只穿着背心裤头,踩着淤泥,吃力地向前走去。他们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淤泥最深能陷到腰部,锋利的山石,不经意地在腿上划出一道道血印。多少优秀的人倒在泥石流中啊,孔繁森也曾听说过原《西藏文学》编辑田文,这个可爱的北京女大学生:就
是这样跋涉在泥石流中,被一块山石击中脑部,慨然倒下。
孔繁森知道会发生什么。
但他仍执着地走着。
这情景令我们想起另一个人——焦裕禄。
1991年4月,电影《焦裕禄》在拉萨公演。一时间好评如潮。李雪健依靠对焦裕禄的深刻理解和质朴自然的表演,让焦裕禄活生生地回到人民中间。
黑漆漆的电影院里,鸦雀无声,只有焦裕禄的声音在回荡。孔繁森坐在影院的一角,静静地看着。
兰考的36万人民被“风沙、水涝、盐碱”困扰着。穿着旧棉袄、补丁**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几乎跑遍了全县的每个角落。焦裕禄3年前患上慢性肝炎,肝部经常胀疼,但他
总是走在抗灾第一线。焦裕禄的忘我精神,感染了兰考的干部,自称为焦书记手下“过河卒”的县园艺场场长操劳过度,竟被活活累死。有人小题大作,告焦裕禄的黑状,赵专员带
调查组来到兰考。风闻地委要处分焦裕禄的上百个群众,立于雨中,堵住会议室大门,齐声喊冤。
泪水,一次次撞过孔繁森感情的大堤。堂堂的山东大汉,竟那么爱流泪。
暴雨如注,袭击兰考,无数房屋倒塌,农田淹毁。焦裕禄带病察看水势,设计排洪渠示意图,抢救庄稼……肝病发作,夺去一条伟大的生命。弥留之际,处于半昏迷状态的焦裕禄说了最后一句话:
“……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哭声像暴雨淹没了拉萨电影院。焦裕禄的故事,孔繁森不止一遍地读过。他常常想:焦裕禄为什么打动人心?因为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自己”。
焦裕禄的故事,也无数次地发生在孔繁森身上,只是时代赋予孔繁森以更新的蕴含。他把对人民的深情,把一个共产党员的理想和情操,化作勤奋务实的工作,化作清正廉洁
的作风,化作改革开放的意识。光廉政不行,光对人民好不行,要真正让西藏,让中国富裕起来,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才对得起人民。
这是孔繁森的人生信条。
这信条使他如机器般旋转不停。
他奔走在泥石流中。
赶到尼木县,已是深夜2点。从拉萨到尼木只有几小时的路程,他们却走了—天一夜还多。孔繁森又饿又冷,精疲力竭,但他顾不上**,立即召开会议,紧急布署抗震措施
及时解决了部分帐篷、药品、粮食、汽油等问题。天一亮,他又挨家挨户走访群众,察看灾情,并手拄拐杖,登上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慰问灾民。
第二天,安排好工作,孔繁森又匆匆奔向当雄和墨竹工卡,连续工作50多小时。
对工作,竭尽全力,呕心沥血。
对同志,满腔热情,全心全意。
而对在西藏制造不安定因素的骚乱分子,孔繁森却嫉恶如仇。.
我们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情景:1989年2月8日,是藏历大年初一。恐怖的气息,笼罩着拉萨的大街小巷。拉萨大召寺和八廓街里,分裂主义分子举起了反动的“雪山狮子旗”,
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上街游行。一小撮坏人开始打砸抢。
仅仅3天之中,骚乱分子砸烧了99家个体店铺、8家国营集体商店,冲击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学校22个,烧毁自行车、摩托车50余辆,烧砸汽车20多辆。
一时间,拉萨街头烽烟四起。分裂主义分子们洋洋得意。
正直的藏族百姓手捻佛珠,满腔怒火:作孽啊,佛祖会惩罚你们的。
那时,汉族人不敢上街。孔繁森冒着生命危险,走进八廓街,耐心说服不明真相的群众。石块、酒瓶不时飞来,孔繁森照样揭露分裂主义分子的阴谋。
面对拉萨的骚乱,国务院果断地决定,在拉萨地区实施戒严。孔繁森数次亲临现场,参与平息骚乱的斗争。3月8日他带领部分同志去大召寺察看情况。汽车烧焦的残骸,发出焦糊的味道;许多窗户的玻璃碎了;八廓街头,只剩下光秃秃的铁架子,再也不见往日的繁荣欢乐。孔繁森面带怒容,连叹“可恨”。他来到马路旁临时搭起的一个绿色帐篷里,看望戒严部队的战士,他拉着一个四川小战士的手,问寒问暖,还亲切地说:“解放军同志,辛苦了!”
平息骚乱后不久,自治区接待了一个英国议员团。孔繁森负责这个议员团在拉萨市活动的接待安排。当某些议员故意把骚乱说成是人民意愿的表达时,孔繁森就用参乱人员的
人数、年龄、职业等状况的精确数据和细致分析,来说明参乱人员只是少数无知之徒。
英议员富有挑衅意味地说,既然他们只是一小撮,那你们为什么动用那么大的军力,以大锤子砸小坚果呢?对此,孔繁森回答得机智巧妙。他说,第一,我们只是动用了正常的
治安力量,否则我们不会有这么大的伤亡;第二,总不能用苍蝇大的东西去打苍蝇吧,苍蝇拍子总要比苍蝇大才是。英国议员听了这番话觉得言之有理。当孔繁森陪同议员团参观堆龙德庆县农村时,征求议员们意见,是看富裕户呢还是看整贫困户?议员们说,不用指定,我们自己去看。但不管随意停步在哪家门口。孔市长立即就报出这家主人叫什么名字,家庭状况,是穷是富,以及穷富的原因,了如指掌。议员们听了很佩服。离藏时,议员们握着这位副市长的手说,谢谢你让我们了解了西藏,我们一定把看到的一切都带回去,让更多的人了解真相。在是与非面前,孔繁森表现出一个共产党人的胆略和觉悟。1990年山东省组织部到西藏考察援藏干部情况,拉萨市委书记曲加特意介绍:孔繁森同志有觉悟,有知识,有能力,有过硬的思想,是我们藏族同胞的好兄弟。
认识孔繁森的人,都说他是一个“铁人”。在西藏,走路快了都让人觉得心跳加速,孔繁森却天天从早忙到晚,谈笑风生。他真是一个百病不生的“铁人”吗?
当然不是。
与常人不同的是,孔繁森的精神力量特别强大。在西藏工作过的人都知道,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精神状态是人能否生存的关键。有的人身体很好,却天天吸氧,而孔繁森
却被精神铸成一个铁塔。
1989年10月的一天,一辆救护车从贡嘎县人民医院急速驶出,直奔拉萨。
车上拉着受了重伤的孔繁森。
拉萨市医院门口排着一长溜儿人。他们都在焦急等待着。
因去贡嘎机场送人,车翻在一个山沟里,孔繁森颅骨骨折,大量出血,不到一小时吐血达7次之多。他昏迷着,一直到第七天。医生决定,让他速回内地治疗。第十天,他出
院了,当天他就走进了办公室。下午,发着39℃的高烧,眼睛青肿着,孔繁森又骑上自行车,去学校处理问题。眼睛重影,眼前的道路、树木十分模糊。
几天后,市里的领导见孔繁森还在忙碌,就下令让他回内地治疗。他说:“我还有几件事,忙完就走。”他要去接待德国记者团,还要回答记者的提问。他戴上一副墨镜,谈笑自若,可谁知道他是刚出院的病号呢!
从拉萨赶到上海,一家医院的医生为他拍了脑片,发现孔繁森大脑萎缩。“你才47岁,大脑已经相当于60多岁的老人了,保重啊!,”医生这样劝告他。然而,治疗刚刚开始,孔繁森就带着几包中药,带着工作组到北京、重庆、杭州考察内地西藏中学的教育情况去了。白天,他和师生们座谈,晚上则在住地熬中药。两个月之后,他出现在妻子王庆芝面前。
妻子心疼地抚mo着他脸上的青肿处,坚定地把他送到济南省立医院住院。医生把孔繁森安排在三楼,妻子想把他送上去,在楼梯下才发现自己身体发软,抬不动腿了。孔繁森又把妻子送进传染病医院治疗,还天天为妻子送饭、洗脚和洗脸。
“繁森,只要咱俩在一起,我天天生病都行。”
王庆芝的话,烫得孔繁森的心窝子疼。但是,当他接到西藏发来“有工作速归”的电报,还是决定马上返藏。朋友和他翻了脸,说他太无情,但他能说什么?
“你们作家真该到西藏看看,除了氧气少点。那真是个一尘不染的好地方。”临行前,他对前来送行的作家们说。
只有这么一尘不染的地方才会有这么一尘不染的市长啊!
多少人目睹过孔繁森的翩翩风度。1991年,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纪念日,西藏各界群众隆重集会,庆祝活动热烈隆重。拉萨市文化宫广场的中心会场上,坐着前来参加活动的
中央、自治区和兄弟省市领导。五颜六色的焰花,开放在拉萨的夜空,一片,又一片,绚丽迷人。
孔繁森却无意欣赏这美丽的焰花,他是此次活动的总指挥。为确保万无一失,必须进行精心策划和周密安排。工作量之大可以想象。他通宵达旦地工作着,精神不减。一身普通的西装被他穿出风采无限。
活动圆满结束了。摘下红绶带,孔繁森说:分裂主义分子想趁机搞骚乱,但他们失败了。这次庆祝活动成功了,我有点累。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8章:中篇从岗巴到拉萨七、~孤儿和他们的汉族爷爷”内容快照:
『中篇从岗巴到拉萨七、~孤儿和他们的汉族爷爷』
七、~孤儿和他们的汉族爷爷孔繁森的小~儿孔玲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嫉妒》。她太嫉妒贡桑和曲印了。贡桑和曲印是孔繁森收养的~藏族孤儿。还是在1992年7月那次~震斗争中,~为拉萨市副~的孔繁森,来到墨竹工卡县羊日岗乡14村。大震刚过,房倒屋塌,拄着拐杖的孔繁森脸色凝重。他正和同行商量着救灾办法,~凄厉的哭~传来,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