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发生在桑达乡
敬老院的故事
堆龙德庆县桑达乡敬老院距拉萨45公里。
两边是大山深谷,一条细细的简易公路,把这里和外边的世界连在一起。
l988年底的一天,寒风凛冽,气温到了零下几十度。纷纷扬扬的雪花,鹅毛般飘飞,使山路上那辆丰田车如蝼蚁般爬行。
天气太冷了,桑达乡敬老院的老人们过冬的衣服被褥准备得怎么样了?他们吃的怎么样?坐在车上,数次到过这里的孔繁森,眼前飘过一个个熟悉的面孔。
丰田车在桑达乡敬老院的门口停住了。踩着厚厚的积雪,孔繁森走进每个老人的房间问寒问暖。在老家,孔繁森对母亲的孝顺不用再说了,在拉萨,他对藏族老人的爱甚至超过母爱。拉萨有55个敬老院,孔繁森去过48个,有的去过数次。他背着药箱,里面装上自己掏钱买的药,去为老人们检查身体,诊治疾病。
老人们的健康状况,像一本本病历记在他心中。桑达乡敬老院的老人们对孔繁森也很熟悉。
来到琼宗老人的房间,孔繁森见一位苍老的老人坐在**,脚上裹着一床被子。
“冷吗,阿妈啦?”孔繁森问。
一旁的乡领导说:“她是个哑巴。”他还打手势给琼宗,示意孔繁森是市里的“大本布啦”(大官),专门到敬老院来看大家。
琼宗吐吐舌头,翻身就要下床。孔繁森示意老人不要下床,但老人还是下来了。见此情景,孔繁森弯腰去为老人拿鞋。
这是一双怎样的鞋呀?
孔繁森望着那双鞋,一股酸楚滋味漫溢心头:一双单胶鞋,后跟已经没了,破烂的样子难以描述。怪不得老人裹着被子坐在**。这怎么能过冬?他连忙去扶琼宗,不让她下
床。当目光闪过琼宗那双脚后,孔繁森心如火烧:一双脚又红又肿,冻得像发面馒头。
泪水无所顾忌地从孔繁森眼中流了下来,一滴滴,一串串。他曾在笔记中写到过下乡的感受;“近几年群众生活虽有所改变,但破房烂衣、缺粮少油、无被少褥者仍有所见,且言语之间仍感满足,对党和政府有说不尽的感激之情。”
“看看拉萨,小楼林立,小车如梭,饮酒论道满腹牢骚者大有人在。两相比较,真乃简奢分明。感慨之下,我自辗转反侧,虽是深夜也难以入睡.心情沉重。中央三令五申,天天讲廉政为。到底有多少党员听了进去?又有多少干部照此办理?古人从政尚能做到‘虽万里之外,朝令而夕奉行’,为何现在近在咫尺却久难见效?自我反思,关键在于其身不
正、纪不严而已。”
“古来‘为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我等既为‘父母官’,不为民解忧.何以言公仆!”
“不正其身,何以服众人!”
是敬老院的情景激发出孔繁森的滔滔情思吗?他的感叹,他的激奋,仅仅是一个人的心声吗?
在桑达乡敬老院。孔繁森心疼地抱起琼宗老人的双脚,放在自己的怀里暖着。暖了好一会儿,孔繁森才擦着眼泪走了。雪地上,留下一行深深的脚印。.
回到拉萨的第二天。孔繁森就把爱人从数千里之外寄来的一双新棉鞋带给琼宗。这是他唯一一双过冬穿的棉鞋。身边的通讯员说什么也不让带,说:“带走了,你冬天穿一双单皮鞋行吗?让敬老院给老人发鞋就行了。”
孔繁森火了:“我是人民的市长。能看着他们受苦不管吗?你别说了,敬老院如果没有困难,不早解决了!”
敬老院的工作人员把这双鞋交给琼宗,打着手势说:这是那天来看她的“大本布啦”特意从拉萨带来的。琼宗老人热泪止不住地溢出来,竖起大拇指一个劲地点头。
春天到了,琼宗老人将棉鞋换下。洗得千干净净,放在床头,整日看着,看出一片深情。她不会说话,但她的目光会说话。“真是一个活菩萨呀!”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地藏菩萨曾发誓要让芸芸众生全部进入天堂,哪怕世界上只剩下他一人。
孔繁森是一个凡人,但他作的事却超凡脱俗,胜过菩萨。他的身上,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儒家风范影响着。的确,他是一个大孝子,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他可以遵循自己的天性和传统美德,作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但是共产党员的天职,又使他的亲情之爱升华为超越民族的人类之爱,使他的道义感上升为责任感和使命感。
西藏有许多自然地理意义上的极端。比如世界第一高原,世界第一高峰等等,都在西藏。
那么,孔繁森则创造了人类感情史上的新高度。
1989年拉萨骚乱的消息传到山东聊城,王庆芝昼夜不安。“西藏很乱,作为一市之长。万一…•”这个突如其来的
怪念头如毒蛇般缠住了王庆芝,她决定去西藏看看。到拉萨贡嘎机场,没人来接。王庆芝只好和女儿孔玲搭车到了拉萨。一到家,王庆芝就昏倒在**。
几天后,孔繁森说带着妻子和女儿出去散散心。临走前,
让妻子蒸了两锅包子、馒头,又带上两个大西瓜放在车上。后来,他像想起什么,又提来一大兜营养品,那是老乡送给王庆芝补养身体的。
山路弯弯,左边的深渊冒着森森寒气,右边的高山直入云端。看得王庆芝眼晕,双手**地抓着前面的椅背。她看着一辆车从对面开来,勉强错车而过。“万一翻了车,可是一点点存活的希望也没有了。”从此,王庆芝又多了一种担心,丈夫天天就在这些大山沟里穿行,太危险了。
孔繁森还在说说笑笑。
王庆芝在拉萨听山东老乡讲过不少孔繁森的故事。在拉萨市福利院,几位年逾古稀的藏族老人,至今都不会忘记孔市长,孔市长在中秋节给他们送过月饼,在休息日给他们洗
过衣服。孔繁森本来衣服不少,妻子每年都要给他寄十几双袜子,织几件毛衣、几条毛裤,他却留不下一两件。一次去墨竹工卡灾区,他身上的衣服几乎送完了,返回途中,司机,把暖气开到最大档,他还是觉冷。这几年,孔繁森下乡究竟送给藏族同胞多少钱,没人能完全统计出来。有一次,孔繁森到墨竹工卡县敬老院走访,恰遇一位老人病重,而汽车又出了故障,孔繁森背上老人,直奔医院。诊断、化验、打针、买药,孔繁森背着老人转了整整一个上午,医生都认为孔繁森是老人的儿子,而老人在孔繁森背上眼泪汪汪地念叨;“活菩萨,活菩萨。”1990年6月,}L繁森下乡到墨竹工卡县。
临行前,在拉萨为县敬老院的老人买好了营养品,冒着雨前去看望,将罐头和蜂蜜送给每个老人,之后,又到乃村看望困难户。在多吉家,听说主人家只剩下半袋青稞,孔繁森当即责成乡里尽快安排好所有困难户的生活,临出门前,又悄悄把自己包中所有现金塞给了女主人。
天上的星星啊,你们比得过孔繁森留在大地上的故事吗?
孔繁森不仅仅拼命工作,也不仅仅关心着藏族老人、孤儿,他把整个藏民族都放在心中。墨竹工卡县柳伍乡有一个村庄,吃水困难。多年来,无论酷暑严寒,群众吃水都要爬
到1300米以上的半山腰去背。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老百姓为此伤透了脑筋。孔繁森知道了这件事,他亲目跑到西藏水利局,同哈旺罗布局长商量解决办法。一次,两次,三次……一连跑了五趟,哈旺罗布被感动得拍着胸脯说:“孔市长,你真是为我们西藏人民操碎了心!钱我出,井我打,保证尽快解决这个村的群众吃水问题。”
这次,王庆芝估摸着孔繁森要带他们去敬老院。果然,车又开进了桑达乡敬老院。孔繁森把所有东西都送了,又切开两个大西瓜。他告诉王庆芝:“这里不少老人从没见过西瓜,更不用说吃了。”几个老人狼吞虎咽,几乎把西瓜皮都吃下去了,看得王庆芝眼泪汪汪。她隐隐作疼的心深切地理解着孔
繁森:这些老人太需要照顾了,我再苦也苦不过他们啊!
中午,孔繁森带着王庆芝和孔玲去一所学校吃午饭。桌子上,摆着一盆糌粑,一壶酥油茶,第一次喝酥油茶的王庆芝几乎被那奶腥味熏晕了,可孔繁森却吃得津津有昧,十分
香甜。本来,王庆芝想告诉他:“繁森,你娘天天在喊,繁森繁森你糊涂啊糊涂,怎么连老娘也扔了,不管了?”还该告诉他,自己多么想他,在病了累了受人欺负的时候。可是,繁森承受的太多了,他那宽阔的肩似乎瘦削了许多,白发也悄悄爬上了他的鬓角。
孔繁森有自己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一切,却改变不了孔繁森的高尚情操。
1990年8月30日。孔繁森在公务之余又一次来到堆龙德庆县桑达乡。一下车,他就直奔敬老院,还没进门,66岁的德庆旺姆老人就快步迎出来。老人高兴得有些语无伦次。他
指指柜子上放的一张彩色照片,双手竖起了大拇指。这是孔繁森给她拍的照片。听说市长来了,琼宗、措姆也纷纷赶来,孔繁森一一给她们把脉看病.分发药物。
午饭时间到了.孔繁森提议在旺姆屋里和老人们吃一顿团圆饭。大家高兴得像过藏历年似的。旺姆拿出糌粑,琼宗、措姆打了酥油茶,扎桑拿出了多年舍不得吃的白糖。孔繁森熟悉地盘坐在卡垫之上,用手捏起糌粑。“旺姆啦,你腰有毛病。要注意休息,别干重活。…琼宗啦,你心脏不行,睡觉前不要喝酥油荼.免得增加心畦负担。”
像对父母,孔繁森叮嘱得那么仔细.那么认真。
午饭后,孔繁森从车上抱下一堆新鲜蔬菜和西瓜,分给4位老人。另外。他还分别给4个人送了一部小收音机。接到市长送的收音机,旺姆声音颤抖热泪不止:“还是新社会好,孔市长好。要在旧西藏,像你这样的大本布啦,我们连见都见不。”老人得出如此结论。
孔繁森说.“我是党派来的,收音机是我代表市委、市政阿和全市人民送给你们的。”
走出房门,4位老人列队与他握别,个个眼里汪着泪水。
孔市长,你什么时候再来呀?!
山谷里,这声音回荡着。一只雄鹰,正在蓝空里翱翔。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10章:下篇阿里魂九、去阿里”内容快照:
『下篇阿里魂九、去阿里』
~篇阿里~混浊的运河~,缓缓地~向远方。河边,结着薄薄的冰碴。呼啸的北风.~搡着立于河边的王庆芝。这是1979年11月的一天。王庆芝~到运河东边的地里去拔棉花秸。那是一家6~人过冬烧的柴禾。河边,停泊着一只小渡船。~们说笑着,蜂涌而~,把王庆芝~~船来。繁森在~,帮不了王庆芝的忙,谁又能来帮她?一时间,王庆芝思绪万千。她问周围的人;“~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