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吧 > 都市小说 > 我在温州八年 [目录] > 第3章

《我在温州八年》

第3章三、柳市!柳市!

作者:子瑾 阅读字体选择:小字

  塘下到柳市有多远?要多少时间才能到达?我不知道。塘下的亲戚告诉了我这样一条路线:从凤土桥坐19路公交车到温州火车站,转坐51路到望江路安澜亭码头,过渡船到永嘉县瓯北,再从瓯北坐客车就到柳市了。我感谢他们的照顾,与他们挥手告别。我记下了路线,生怕搭错了车。我是一个很谨慎的人,据说过于谨慎的人成就不了大事,这一观点我是相信的。公交车走走停停,形形色色的乘客上上下下,打扮入时的小姐们总是嗲声嗲气地埋怨,几位白衬衣扎领带皮鞋澄亮的小伙子,神情慌张,不停地看时间。我身边早早谢顶的肥胖男人却不顾一切地吸烟,车盖上醒目地张贴着“禁止吸烟”图标,空气变得很难闻,可是没有人去制止他,只是在心中微怒,我也无动于衷,任他在众目之下吞云吐雾。中国是个很奇怪的国度,当某件事侵犯公众利益时,可以忍则忍下去,任其放纵到忍无可忍的地步才会愤怒暴起。我咳了一声,不再理会这个男人,将目光投向窗外。温州叫鹿城,先前有人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说这里刚建城的时候,有一只神鹿,口衔花朵,越街而过,顿时花香满城。人们为了纪念这一美好兆运,便叫鹿城。在街上,我没有看见什么鹿。但美好兆运却让温州人看到了希望,改革开放使温州人腰包鼓起来。市区的楼房一座比一座高,几乎顶住蓝天,宽阔的街道上塞满宝马、奔驰、奥迪等名车,我才意识到温州是名副其实的富。

  到了瓯北,坐上了开往柳市的车,感觉路很长。我不由想起广东打工的经历。那是去年3月1日,下岗没多久。和两个伙伴南下广州,在广州四处奔波,没有找到什么工作。山穷水尽之时,联系上一个在东莞厚街鞋厂打工,儿时曾经在一起掏蛋过的伙伴。他知道我的难处,二话没说,让我到厚街去,会尽力帮助我。我便从广州车站坐高速火车往东莞常平,下车时,已是晚上8点。口袋里仅剩10元钱了,我还得在常平住上一晚,晚餐、早餐、打电话不说,仅是到厚街的车费就要8元钱,心里非常焦虑,幻想在地上捡到巨款,巨款没有捡几张大团结也好,这也不可能。几枚硬币呢,还是不可能。这样的想法随即被打消,如果钱这么容易让人捡到,那么天底下就没乞丐了。我觉得人走到绝境时会产生许许多多美好的幻想,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我也想到那只香喷喷的烧鹅……当晚,我遇上了好心人,走在街巷里看见一个小饭馆,听那老板的口音是赣州的,我走进去用江西话问老板:能不能让我喝碗水,那位大哥说可以,喝吧。很爽快。他知道我一定有困难,叫我坐下,问了我一些情况。我如实告诉他。于是,他免费让我吃了一顿晚餐,还掏了5元钱让我住进了一个小旅店,感动得让我以为他就是普渡众生的神。第二天顺利到达厚街,见到儿时的伙伴,心里才宽松下来,我觉得我是幸运的,是神的宠儿。那一次奔波了48天,才有一个小厂让我留下来打杂,我在那呆了72天,7月1日回到老家,第一次打工以失败告终了。这次选择了温州,在出门之前我给自己做好了思想工作。想到第一次吃尽了苦头。我记起孟子说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上天要考核成就大业的条件我都达标了,但我没有奢求干大事,认为我该像别的男人一样,娶妻生子,照顾好家庭,能给一家人穿暖吃饱,空闲的时候一家人围着茶几喝茶,看电视,和妻子讨论儿子未来,和朋友嘲笑古时候那个被蛇咬而怕井绳的人……

  客车过了乌牛镇,进入了乐清市北白象,柳市镇应该不远了。广告牌多了起来,大型的、小型的、街道上的、店面上的、房顶上的、山腰上的,只要能做广告的地方都做了。这年头,什么都要广告来虚张声势,恨不得长出来的每片树叶都绘上自己的广告。从广告上得知这里有很多生产电器厂家,什么继电器、断路器、电缆等等。我是外行,自然不懂,不知道这些究竟与我的生活有多少关系。只是一些问题一直留在我脑海里,比如:为什么要做这么多广告?为什么街道这么多?哪么来这么多人?哪儿来这么多车辆?很想找几个人问问,后来,打消了这个念头,我喜欢自个儿消化问题,有些问题问出答案反而不妥当,留在心里慢慢地想。

  后来柳市亲戚告诉我,其实塘下有直达柳市的客车,你这样走,虽然少花了2.5元的车费,但在路上多花了3小时。现在回想起来,虽然可笑,但心里还是很感激塘下的亲戚.没钱的时候,一分钱也很宝贵,能省则省。并且这样走让我近距离地观察了温州市区。我发现了温州与别的城市的不同,温州人走路比其他城市的人匆忙。

  柳市的几位亲戚,出来打工几年了,平时很少联系,情况也不甚了解。后来才知道他们混得不错,有个做了成套公司的经理,有一个是正泰集团的板金工程师,还有一个是品质科长。他们都像在老家那样招待我,热情大方,生活不需要我操心,他们吃香,我吃香;他们喝辣,我喝辣。

  我住的地方叫三里,与外甥女婿住在一起,是一幢七层楼,我们住在最高层,虽然暑夏,但住得高,风大,并不觉得炎热,真正体会到越往高处就越严寒的道理。倚窗而望,柳市像一盘正在对势激烈的棋。三里村,距离闹区并不远,柳翁路、安居小区、柳青路、柳黄路都没有建成。还好,这里还算整洁,没有塘下那样**和脏乱。

  身份证寄到了。晚上,一个人荡在街头,来到电话亭给妻子打个电话。时间是九点钟,这个时间话费优惠。我说:身份证收到了,我已经到了柳市。她说收到就好,问那儿好不好。我说还好,和外甥女婿住在三里。妻子顿时在那头失声哭了起来。我慌了,问怎么回事。她呜咽着说:你在家都没住过山里,到温州怎么跑到山里去住呢?我笑了起来说:是三里,三里是在市区,不是大山里呢。妻子才破涕为笑。我们家乡方言“三”和“山”是同音。所以妻子误解了。女人是比较脆弱,一遇上事情就慌张。我怕听到哭声,一听到哭声我也慌起来。

  我是闲不住的,刚过了一天,便急于要找工作。怎么找呢?我的打工经验是十分有限的,除了教书和堆砌些文字以外,我不知道我究竟还能做些什么。可能只有继续去做挑砖之类的活儿了。挑砖要力气,我的力气是不够格的。那么教书如何?而我没有任何资料能证明我的学历、执教水平及教学经验方面的情况。至于写作,捧为“珍宝”的诗词学会会员证、作家协会会员证和诗集《小荷集》我都没有带来。仅是一张身份证,证明我是本国公民。对于我的能耐,有几斤几两我是清楚的,当前的希望是能有个地方收留我,获取相应酬劳,呆下去才是唯一的真理。实在不行,就去干挑砖之类的活儿。

  柳市在我眼里是很陌生的,像深宫闺女,很难猜测和了解。

  把想法告诉亲戚们,他们强烈反对,认为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应该找个相应而体面一点的工作。也许亲戚们来的时间长,对柳市了解,懂得生存之道,当然有信心,我到底还是有点像那位古代被蛇咬的仁兄。还记得去广东时带上那些捧为“珍宝”的会员证件、作品集子。同伴说这些东西能证明你是个文人,到大城市做个小报编辑记者之类不成问题,那时我真的信心百倍,自己也标榜为文人,眼光也上升了一个台阶。后来我才明白,在大城市,像我这样的文人,随便往大街上扔个臭鸡蛋,砸中十个会有九个是文人,而另一个也可能就是文人的父亲或者是文人的儿子。亲戚们忙着为我打探用工信息,不想我去找那种吃苦的力气活,我也只好恭敬不如从命。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4章:四、门卫生涯”内容快照:

『四、门卫生涯』

8、守夜人有了改作文这份事,我告诉自己,白天种菜,晚~改作,收~一定不错。骑着自行车在街~转悠,我想尽快找到另一份工作。对柳市,对这个繁忙的~州第一大镇,我有了新的认识。它是著名的“电~制造基地”,数千家电~工厂,~规模企业也有一百多家,产品达几千个品种,远销全国各地,出~几十个国家。走在街~,随时会碰~~吐洋文的外国人,头发像被太阳晒卷了似的,有的带有翻译,前来恰谈生

~~

>> 阅读第4章 四、门卫生涯 返回小说目录

版权声明:本小说数据来源自互联网,本站只对小说基本信息(目录信息、最新章节列表信息、第三方阅读地址等)进行整理收集,我们不以任何形式提供小说正文内容的在线阅读及全本小说下载服务。 如果收集的小说公众信息侵犯了你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跟据情节严重性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删除屏蔽。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