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49-1978年,大约30年。其基本特点可概括为8个字,即加强基础,掌握“双基”。
第二个阶段从1979-1982年,大约是4年。其基本特点是12个字: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第三个阶段从1983-1989年,大约为7年。其基本特点是15个字:加强基础,发展智能,培养非智力因素。
第四个阶段为1990年至今。其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23个字:加强基础,发展智能,培养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这样看来,素质教育的提出不是凭空的,而是我国教育长期发展的结果;没有前三个阶段基础教育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今天所提倡与践行的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所谓素质,就是知识与技能、智力与能力、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所谓素质教育,则是加强基础、发展智能、培养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自此之后,我国的教育改革便有了自己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不必再照搬照抄别的国家特别是前苏联的教育理论而为国外泊来的教育思想所主宰的羁绊,并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即中国社会主义基础教育体系。
1996年国家又提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迄今已有十年,也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96—1999年,课程理想的萌芽及其酝酿;第二阶段:1999—2001年7月,课程文件的研制、出台与实施准备;第三阶段:2001年7月——2004年7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和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形成;第四阶段:2004年7月至今,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反思、全面推广与高中新课程实验。
高中课程改革于2004年秋季正式启动,目前已有10个省市区参与实验。2004年秋季,海南省、广东省、山东省、宁夏区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2005年秋季,江苏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2006年秋季,福建省、浙江省、安徽省、天津市、辽宁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2004年率先进入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四个省市区将在2007年实施的新高考方案,其方案由各省市区制定,并于2006年上半年报教育部审批通过;江苏省2008年新高考方案也于2006年10月上报教育部审批。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负责人指出,从2007年起,高中课程改革将由过去的省市区申报进入调整为国家规划进入,2010年全国各省市区高中起始年级将全部进入新课程。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酝酿开始以来的十年里,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思想上也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历程。首先是激动、兴奋,新课程给人以刺激;其次是困惑、苦恼,传统与现代理念的碰撞产生的矛盾,使他们焦躁不安;三是论争、反思,寻找理论和事实依据,理清思路;四是理性行动,主动地、创造性实施新课程。
几十年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有成功之处可取,许多学校获得了新生,迎来基础教育发展的春天,规模与质量有大踏步的提高与深化。可在现实中,我们又看到了城市与乡村基础教育的脚步似乎并不一致,乡村与某些城市的基础教育的发展表面上一套素质教育,背后却是新瓶装旧酒,课表上多了几个活动课,操场上添了几副设施,其实,应试教育我行我素。这好象与素质教育与中央三令五申的减负,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相悖,造成学生们负担重,题海战,压抑了创造性;教师压力大,思想异化,回归教书匠角色。
现在新课程改革又如火如荼的开始了,可教育的本质究竟实现了吗?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什么?是造“机器”?还是优化人?
那就跟着我们教育经历,察看整个教育走向,守望我们的灵魂家园,也许能从其中找到些许答案。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2章:上学”内容快照:
『上学』
那是1976年的初秋,花白头发又有些憨厚的村小学老校长找~门来,正和~亲说着话,我好奇地躲在后门边,偷望着,想看看他究竟来~什么?那是文化大~刚结束,一场民族的灾难与浩劫后,国家与社会极其虚弱,一切百废待兴,好象~从新开始似的。村小学踏着着这~~风,也正式重新开学了。老校长是早年的师范毕业,知识那时算是渊博的,人和蔼可亲,说起话来慢条斯理,是我最早见到的教师形象。他~起工作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