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小学位于两村交界处,似乎这样的安排就是为了方便各村孩子的上学。
它离我家距离不远,在村西头,半里路一会就到,上学很是轻松。
一排青砖黑瓦的平房,共五间教室,除了一间教师办公用外,有一间教室是两间房的,属于五年级毕业班,因为那时人们都很贫穷,虽然学费几毛钱,但仍然感到负担沉重,越上到最高程度,学生数目就越来越少,所以特意安排了个小教室;其余的都是三间房构成一个相对大的教室,一与二年级、三与四年级各合一个教室上课,那时叫复式班,教学被称为复式教学法;只有这个预备班学生数多,因此单独享受着拥有一个大教室的待遇。
这个小学现在已经衰败,被并入到镇中心学校去了。原址上早已盖起楼房,看不到它的踪影。那时一共有四、五教师,多数是代课的,没什么学历,除老校长是正式的教师编制外,他们都是初中或高中的毕业生。农忙时放假,闲时上课,他们教起书来还是挺认真负责的。
七十年代末,我们整个国家还处于改革开放的前夜,除了粉碎“四人帮”外,其它并无什么大的变化。“两个最高指示”贯彻在一切领域中,国家继续着那带有一点“左”的痕迹的政策艰难地行进着。
人们是贫穷点,但与“四人帮”当道的时代相比,思想与精神上却轻松了许多。种一凼南瓜或者养两只鹅等,就成了资本家命运的遭遇已经没有了。我亲眼目睹过这一悲壮又有些凄凉的画面,依稀记得我们村的那老头胸口挂着一个纸牌,上面写着“资本家的走狗”,游走在机耕路上,许多人指指点点的情景,后来听大人说,他们家的鹅吃了生产队的稻子了。
76年9月9日是我国建国后历史上最伤心的日子,这一年毛泽东他那老人家逝世了,举国哀悼,我们这些学生也有幸参加了这一伟大而庄重的时刻。
记得那天,老师严肃地告诉我们,默哀时要哭,最好要痛哭,表情要严肃庄严。老师特别强调地交代一遍又一遍。
其实,那时就是老师不叮嘱我们,我们也会那样做。在我们心里,毛泽东**是我们小时候最崇拜的英雄了,他老人家的逝世,我们哪敢怠慢不为所动啊。
下午3点,哀乐声中,广播里不断地播着国家草拟的悼词,“我们伟大的领袖、伟大的舵手……”等等经典语句。我们大家站成了几个纵排,带着袖章,一动也不敢动的,低头哭泣着,一时哭不出来的,也要强装流泪样。稍大点孩子懂点事,而我们却幼稚许多,尿急了也不敢言语一声的。
象这样的仪式,我记得在我们镇上还集中搞了一次,那规模比我们村小学大多了,全镇的学校都来了,齐聚一堂举行盛大的集会,隆重地悼念毛泽东**的逝世。其声势之浩大,情景之壮观,万人之悲痛,这场面就是在今天我已经成为人师的时候,还清楚地印刻在脑子里,一生难忘啊。
我很庆幸我遇到了那样的时刻,也对那个时代的悲剧,感到一丝的悲哀,一切原来是那么的原始与混沌,大家好象在听着一个声音做事干活,大家行动总是整齐划一的,没任何个性的主张与表现。
那时心中的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你看不到五彩斑斓的世界,也看不到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4章:难忘”内容快照:
『难忘』
小学时,我有个至今难忘的~教师。三年级时候,我们换了一名~班~,年纪三十多点,教我们大家的语文。那时我营养不良人很瘦小,躲在人堆里很是不起眼,但学习的认真劲头十~与老实的~格内敛让她对我厚爱有加,看见我,她总是笑容~面,和蔼可亲,象夏天池塘的荷,清新而~朗;说起话来,语重心长,又如冬季的阳光,暖和照人,她平常说话与~~课是一个样,很有耐心而又顿挫,我很爱她那份亲切与慈祥。其实,后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