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我们学习的主要任务是两门课程——语文与数学,我们习惯称之主课。而其它的诸如体育、音乐、思品等课程,那自然就是副课了。看来应试教育思想要追溯起来的话,时间已是久远了。
“汉字总共有五个基本笔划,即横、撇、竖、捺、折。中国的‘中’字是一竖,横弯勾,再一横,一竖。记住了吗?……”老师总是这样不厌其烦地教着那个时代“流行”字,学生也就是这样认真地学着,挺着小腰,后背着双手,娇嫩可爱的憨样。从预备班一直延续到四年级左右,大概在四下的时候,我们会学些复杂点的词语与简单的造句。
放学回家我们扒在小破桌前,点着煤油等,借着昏暗的光,一遍又一遍地抄写。母亲冬天时,会披着衣,纳着鞋底,陪伴着我们做完。一般的抄写每个字至少重复写10遍,遇到老师认为抄写的不合格时,起码要罚站并罚抄几十遍,让你不抄完不改正好,放学时就不准回家吃饭,或者叫家长来领着回家。我们最怕这一招了,所以总是自觉地完成,有时想玩的时候,可能就马虎潦草了一些,因此基本上那个时代的小学生多数会因抄写不合格而罚站过。
到高年级的时候,我们主要任务是造句与背诵课文。“造句”多数是这样的连接词,“因为…所以…;不但…而且…;或者…或者…;既然…但是…”之类的,那时我们孤陋寡闻,造起句子来往往笑掉老师的大牙,什么“因为他打我,所以我骂了他”等等,哈哈,老师读时,我们总是捧腹大笑,泪湿眼眶,但倒也幸福。还有形容词的造句,一个学生这样给“暗暗地”造句,“爸爸平常受妈妈欺负,今天他打了她,我暗暗地高兴”,这样笑话句子很是经常,现在想来自然与纯真能出幽默啊,但也反映我们那个时代的落后。
背诵课文那纯粹靠记忆力了,记得小时候背诵过的一篇课文,其中有什么“周瓜皮好吃积,半夜三更……”,这显然带有那时代的思想印记,但也从另个侧面给了我们极大的对地主与资本家们的憎恨与仇视。多少年才稍微有些改变与进步,不然这些地主们一生被我们那个时代的人唾骂与鄙视。
那时我最怕这些重复简单而枯燥的“体力劳动”了,本子与铅笔每年是我们最大的经济负担,能有一本象样的32开的纸与一支新农村牌钢笔,那是最豪华的享受了。一支笔总是用了又用,坏了会保存好,等到人来修理再用。
最近读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沈晓明的文章,他认为电脑的普及,让写字这件事变得离人们生活越来越远了。可作为一种开发智力的方式,家长早早教孩子拿起笔的现象还是极为普遍,不过,他对此明确表示,过早特别是6岁前教孩子学写字,并不利于他们将来的成长。他解释说,孩子的手通常要到七八岁时才能基本发育成熟,而在6岁以前,都是“肉肉的”,抓笔时只能握成拳头状,指尖朝内握着笔尖部分,这样一来,握笔的手就会遮挡住自己的视线,势必造成侧头来看纸写字的姿势,长期如此,将给孩子在无形中埋下近视隐患。
从事相关教育工作已近15年的上海市的殷勤老师也认为,孩子过早地学写字,不仅姿势难以保持正确,而且握力有限也不足以写出刚劲有力的漂亮字,加之家长本身对于一些汉字的笔画笔顺并不了解,容易造成孩子笔画与笔顺的错误,这三个不利影响对孩子来说犹如“拔苗助长”,因此并不可取。
他认为6岁以前,可以以教孩子识字为主,马路上的商店名称、指路牌等都可以成为生活的天然教材,这些比死板的识字卡片更能提起孩子的兴趣;而6岁以后可以适当地教孩子学写字,但务必遵循“求质量不求数量”的原则,写得不过关一定要严格要求重写,但在孩子手腕与手臂力量尚未完全发育好的情况下,写字时间应该有所控制,刚开始的1个月,以每次一刻钟为宜,以后逐渐增加。最重要的,无论教识字还是学写字,家长都要给孩子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这样才不至于使孩子丧失对汉字的兴趣,以免给课堂学习及将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看来我是幸运的,7岁开始学写字,而且这么多年来既没有失去对汉字的兴趣,也没有造成“四只眼”的生理缺憾,并还一直与汉字打着交道,直到终生。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8章:作文”内容快照:
『作文』
小学语文必修内容的重头戏就是写作文了。我们~把课堂~所学范文的写作构思与技巧,经过老师讲~,然后模仿、消化~收为我所用。可那时,我真不知道语文课在~些什么?一节课~来,课~是听得~的,课~回忆却是脑中一片空白,不知其所以然。语文教师讲~课文,一直顺序是这样的,以至我至今还是难忘。首先介绍一~作者的生平与著作,接着就课文来识难字,~释某些词义,然后~求大家划分出课文的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