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的“赖”,我长大后我的堂姐多次给我提过。她对我小时候的很多优点记的甚少而对缺点却仍然记忆犹新,对这种情况的唯一解释就是我原本就没多少优点。所谓“赖”,并不是说我很赖皮,恰恰说明我很不赖皮,是指我处处依赖大人很不自立的意思。中国语言的丰富加上地方方言的繁杂多义,往往同一个字却有完全相反的解释。堂姐说,小二,你小时谁也不敢碰你,稍不对劲就哭,胆儿还小。据说坝南小哑巴抓住了我的这一弱点,总以吓唬我取乐,真是可恶极了。关于这些不光彩的经历,我真的记不清了,这些事情即使真的发生过,那也一定是我很小的时候。
实事求是地讲,我真正记事的时候应该还是我上学后。那时我虽然还有些“赖”,但父母已经对我寄予很大希望了。可能受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当时在农村,孩子八周岁才上学,而我七周岁那年非得要上学。学校已开课,由于我去的晚而没有课本,不得不跟长友(我的一个童年伙伴,据说前几年在金矿打工被炸伤眼睛)看一本教材。虽然没有自己的教材,我却有“很好的记性”,对学习很有兴趣,功课极佳。由于学习好,不惹事,也处处受到老师的照顾。比如到生产队摘棉桃时,体质不是很好的我所领的任务往往是半天摘五筐棉桃,而别人是八到十筐,包括有残疾的小哑巴。
说到劳动,我似乎有很多记忆。如你所知,我上小学的时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文革还没有结束。那是一个鼓吹读书无用论的年代,举国上下不停地搞各种各样的运动。在学校,敢于向旧的教育体制决裂的革命小将黄帅已成为学习的榜样。与此同时,全国学生正遵照伟大领袖的教导,“既不但学工,学农,也要批判资产阶级”。我生在农村,只有学农,才是毛**的好学生。那个时候,我们基本是半工半读。几乎每个下午都到田里劳动,摘棉桃、拔谷草、摘松塔。即便如此,我还是对看书很敢兴趣。母亲说,小二天生就是读书的“料”。
那个年代,可读的书真是太少了,特别在农村。除了课本,就是少的可怜的而且被翻的稀烂的小人书,印象最深的就是《鸡毛信》了。除了喜欢看书,就是喜欢看电影。如你所知,农村放电影的次数和频率是相当低,往往一个村子一个月才能看上一场电影。放电影的那天就是节日,男女老少齐出动。没有荧幕,只好把影象投在生产队的白墙上。我和伙伴们为了获得最佳观看效果,往往骑在墙头上或者爬上屋顶。对电影的热爱也增大了我的胆量,比如邻村放电影时,我和伙伴们夜间翻山跃岭去看,那时候连狼也不怕了,所幸的是那时候狼在我们老家已经绝迹了。
我爱看电影,往往被电影的情节和人物所打动,有时看完电影几天后还想着里面的人物,好象那都是真的。从这一点看,我从小就有些痴,也算情痴吧。由于片子总断,电影放映员经常就用一种胶水粘上,在粘之前难免剪掉几段胶片。我们拣到扔在地上的零碎的胶片,如获珍宝,白天放在阳光下一照,真能看出影象来。(未完待续)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4章:性格内向的我从小喜欢文学”内容快照:
『性格内向的我从小喜欢文学』
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童年永远是无忧无虑的。我的~格是应该属于内向的,但童年是~顽皮和无知的年龄段,所以也和村里的伙伴一样淘气。唯一区别的是,我外表具有伪装~,给大人的~不是那种今天拿~弓打别人家的窗~明天去把邻居家的没成~的~果摘~来扔~的坏孩子,所以最初总给人很老实的印象。但孩子的天~是顽皮的,自从我在伙伴们的教唆~接连参加几次针对农~的捣~行动后,我在大人的印象中开始有了很大的改变,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