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初中三年寒窗苦读使我们都远离了朦胧的情感交流。“工夫不付有心人”,我于1982年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县重点高中。
我在邻居的赞扬、同学的羡慕、老师的鼓励声中开始了高中学习生活。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我的母校。建平县高级中学当时是我县乃至辽西地区一所著名的学府。自我们国家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该学校的升学率一直居高不下,其原因就是拥有一批曾被打成右派并刚刚平反的优秀教师。他们的执教经验和经过长期压抑后突然迸发的工作热情,成为学校教学质量超群的关键。但进入高中不久,我考入重点中学后的喜悦心情就维持不下去了。事实是,虽然这里被称为大学的摇篮,但你若不努力也很难跨越大学的门槛。我在公社初中的成绩是“老大”,但到了高中才发现山外有山,甚至是更高的山。但尽管我的成绩不在“尖子”行列,但在高一下学期全年组的一次考试中却“不幸”地进入了前100名。我在这里用“不幸”二字,实在是因为我没有想到,这次考试成为影响我一生的考试。
先不说考试的事,因为关于我入学的相关情况还没介绍完。我们高中位于我们公社寡妇营子附近,这个地名听起来很不雅,但你的确可以在中国较低比例的行政地图上用较高倍数的放大镜查到它。我的入学时间应该是1980年9月。该学校建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无论教室还是教师办公室都是红砖灰瓦的平房。如果在雨后晴朗的清晨站在学校后面的**上向南看,整个校园在淡绿色的垂柳掩映下非常美。我还记得,想到后面**上去晨读或者散步,必须经过学校东北角的一个小门,而那个小门也是教师每天的必经之路,因为老师的宿舍就错落有致地建在**南坡上。
再回过头来接着说考试的事。准确地讲,那是一次分班考试。为了应付高考,学校从高一下学期就开始分文科和理科班。众所周知,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社会上流行着一句影响几代人的择业名言,这句话就是“学会数理化,走遍全天下”。这句在今天听起来连狗屁都不如的所谓名言同样影响了我们和我们的家长,以至于当时形成了人人都想学理科的严峻局面。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校方决定通过考试形式进行分班。如前所述,我不但考进了100名,而且考进前50名。由于当时的游戏规则是前100名为理科班学生,前50名为快班学生。所以这次考试导致的后果应该是这样的:一个不喜欢学习理化、有着作家梦想的瘦弱男生,不但被分到理科班,而且被分到理科快班。这里值得补充的是,那个讨厌牛顿定律和化学分子式的瘦弱男生就是我。
如前所述,我由于在分班考试中成绩优异而被分到理科快班.在大家都庆幸的同时我却无法兴奋起来,而且随着学习的深入越来越感到苦恼.哲人曾说过,兴趣是成功的动力.由于我学理化是零兴趣,所以成绩每况愈下.但高中极富敬业精神而且淡泊名利的老师们却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我当时记得毕业于朝阳师范学院的英文老师很瘦很高,在一次班级统计上高中前学习英语情况时我举了手,而实际上我在初中只学习了26个英文字母,而且经常把"我是男孩"翻译成"iisboy".后来英文老师(好象叫李纯星)发现我糟糕的英文基础,很耐心很热情地对我进行重点辅导,我的成绩因此提高的很快.我的班主任叫王富,不幸的是他还教我们化学.由于我经常把惰性气体拿出来跟不活泼金属进行氧化反应,同时永远配不平化学方程式,结果经常招致王老师严厉的训斥.比化学老师更令人恐惧的是物理老师李勇,他个子不高,脸上有个黑痣而且上面明显可见一个很黑很粗的汗毛.有一次他这样问我:
"章隽星,你想考大学吗?"
我回答:"想".
他又问:"就凭你现在的物理成绩能考上吗?"
我回答:"努力学习,争取下次物理考试及格".
其实我在理化方面早已不可救药了.每次物理和化学考试成绩公布后,我基本上都稳居全班第5名左右.这里顺便补充一句:我在看理化成绩排榜名次时喜欢把最后一名当作第一名.这是我的天才所在.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7章:枯燥的学习生活和可敬的老师们”内容快照:
『枯燥的学习生活和可敬的老师们』
当然,仅凭阿q~神去指导考大学的过程是不够的、可笑的而且也是危险的。好在我的文科成绩还能在总分排榜中起主导和带动作用,特别是语文成绩。这一点又印证了~所提到的那句“兴趣是成功的动~”的名言,只不过理化成绩差是从反面证明的,而我语文成绩的确是从正面论证了那句名言的真理~是不容置疑的。一段时间里我总是拿着语文成绩沾沾自喜,全然忘了自己~于由于理化成绩勇往直前地~坡所带来的巨大危险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