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转为公办教师后,先是把春生定为区小学业务辅导员的人选上报县教育局,后来为了照顾M初中的副校长能够调回家在集镇的区所在地,小学业务辅导员的人选又改为该副校长。区校的王校长找春生谈话,要春生去M初中当副校长,春生背着行李高高兴兴来到M初中报到。第二天,县教育局的领导来到区校,不同意该副校长去当小学辅导员,理由是学校的行政干部不是多了而是还很少。结果,该副校长没有调成,春生的校长也没有当成,虽然王校长没有第二次找春生谈过话,但春生心里却没有一点怨言,高高兴兴去当一名普通教师,教初一两个班的语文。期中之后的一次周前会上校长宣布区小学业务辅导员的人选,春生心中再也不想当什么‘小学辅导员’,只想一心搞好教学,干点成绩出来调到离家近一点就心满意足了。
任为辅导员
一个学期的时间是很短的,很快就期末考试了。这天,春生正监考完毕,祝老师拿着文件兴冲冲跑过来对春生说:“县里叫你当辅导员了。”春生一听,心里感到莫名其妙:‘区辅导员人选早已敲定,当个少先队辅导员我又不太合适。’所以喃喃道:“我年纪这么大了,还当什么辅导员。”“真的,不信你看看。”说着他递过红头文件。春生接过文件一看,只见县教育局的文件,文中写道:“经研究,各区小学业务辅导员任命如下:……”这时,春生才相信。春生办好了移交手续告别了同事,离开了M初中,拿着教育局的红头文件去区校报到。
从此,春生就走上了新的岗位,开始了新的工作。这天,天下着鹅毛大雪,春生第一次以区小学业务辅导员的身份去县教育局开会,管人事的刘同志见到春生劈头就问:“骂了没有?”春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呆呆地望着他。他见春生不知底细,就直接了当地告诉春生说:“这次对你的委任,区校领导是不知道的,吴局长和徐局长为了你的事还专门跑到你们区里征求意见,最后是局里和你们区委定的。”春生听了他一番解释才恍然大悟,春生从心底里感谢局领导对春生的信任。
春节一过,正月初六春生就冒着大雪带领全区骨干教师去参加全县的小学备课会议。会议一结束,春生就背着课本深入到学校,深入到班级听课,查看学生作业。春生是每星期一早上出去,星期六下午才回家。以当时的公社中心学校(即后来的乡镇初中)为大本营,吃饭、睡觉都在中心校,每天早上从这里出发,徒步前往各小学。两三年来春生都坚持这样做,全区一百十七所小学春生都走到了,当时全区小学所有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的课春生都听过了。通过听课、座谈、交流,把外地的先进教学经验加以推广,把本地的教学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并在本区加以推广。这样经过几年努力,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本地的教学骨干。这当中有当时在金华市都有点名气的复式教学骨干;有金华市和省教坛新秀、还有全国优秀班主任等等。
由于在当时从县到区直到乡中心小学有一条强有力的而且直通的教育教学和教研网络,新的教育教学信息传递比较及时,且分管业务的副局长对小学教学工作又比较重视,各级领导对小学教学工作抓得比较紧,同时当时公办教师的工资晋升、民办教师整顿都跟教学业务、教学实绩挂钩,所以春生所在区的小学教学质量一直处在全县的前茅。因此,教研室的教研员张老师对春生比较信任,让春生和他一起参加大市、省的各种会议和教研活动,有时代他去参加大市或省里的会议或教研活动。他还帮助春生修改论文,才使得春生有幸能在《小学教学研究》、《教学月刊》和《浙江教育》等杂志上发表了几篇愚作。
一九八四年七月八日,这是春生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春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了却了春生多年的夙愿。
一九八五年暑期,区校分管小学的副校长调入高中担任总务主任,春生被提拔为区校副校长。在区教办未成立前的一年中,区小学业务辅导员没有配,春生一个人既要做副校长的工作,又要做小学辅导员的工作,显得十分繁忙。
当任副主任
一九八六年六月,市教体委根据市人民政府的指示,撤销了各区中心学校,改为××乡(镇)初中,下文成立了各区教育办公室,春生被任命为区教育办公室副主任,并另外配备了小学业务辅导员。
新学期一开始,春生就领着新到任的区小学业务辅导员一个一个乡镇跑。春生他们深入到学校,了解课程开设和开学情况;深入到班级,了解教师教学情况;同时也让各学校的领导、教师和小学辅导员之间相互熟悉熟悉。当时,适逢教办主任有事请假,春生又要照顾面上的工作,处理区教办的一些日常事务,加上春生从未主持过全面工作,心里不太踏实,因此,一时间真忙得不可开交。好在主任一有空就来教办看看,春生能及时向他讨教,得到了他多方的指点。另外,当时区委的书记和副书记,对教育工作相当重视,只要向他们汇报或请示教育方面的工作,他们均有求必应,工作即使再忙,也会挤出时间予以关照。有一次,为了帮助解决一教师的家庭纠纷,他们把这位教师请到了区委书记办公室,正、副书记一起和他谈心,耐心地做他的思想工作,使春生深受感动。区委的支持,主任的具体指点,锻炼了春生的胆识,增加了春生的才干。
八六年十月中旬,教办主任调任某高中党支部书记,下属的一位初中校长升任区教办主任,使春生如释重负。但是,教师们对春生比较熟悉,来找春生办事的人仍然比较多。同时,教办的一些日常事务还是春生处理的比较多。
到了第二学期,春生想,我是个副主任,只是主任的助手,理应以他为核心。因此,下面有人来请示工作,尽量让主任作主,许多重大事情让他拍板。同时,新主任比较随和,又善于做思想工作,因此,区教办一班人团结一致,工作上既有明确分工,又做到分工不分家。所以那几年教办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比较出色,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表扬和肯定。
后来,市教体委要春生兼管全区学校的基建工作。全区除了新的基建项目外,中小学的危房改造任务相当重,当时全区在册危房有11297m2。为了适应这一工作,市教体委把春生抽到市里进行集中培训,请基建方面的专家给春生他们上课,带春生他们到基建工地实地参观。通过这次培训,使春生学到了不少基建方面的专业知识,对基建工作初步入了门,使春生到下面去检查基建时不致于尽说些外行话。这对于保证学校的基建工程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全区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春生一个一个乡镇去落实,有时候一个行政村一个行政村去落实。对于一些比较大的基建项目,从立项、图纸设计、项目报批、项目招标、质量监督、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都要参与。
在镇初中的原教学楼的东侧有两个平房教室,经鉴定属于危房。如何改造这些危房,众说纷云。春生经过多次测量和计算,并请有关行家实地勘察,提出了春生的改造方案:拆除这危房后,在原址建一座三层综合楼,一层为三间办公室,一个教室;二层为两个实验室;三层为两个教室。层高和每个教室面积同于相邻的教学楼,楼梯安排在最东头的南边,远看和原教学楼的小办公室相似,从外形结构上看,也很匹配,综合楼竣工后再打通两楼通道,两座楼成了一幢楼,并有了两个楼梯,有利于学生安全疏散。
春生的改造方案首先得到了镇初中校长的支持,于是春生将方案形成报告上送市教体委,得到了教体委有关领导的肯定,立即派员到现场实地丈量和勘察,不久,让春生去搞工程报批、图纸设计等准备工作。最后,市教体委和镇政府签订了协议:综合楼建筑面积为458平方米,一层属教体委所有,归区教办使用;二至三层分别为实验室和教室,归镇初中使用,总造价为九万元,原危房每平米补助30元除外,由教委再补助四万元,其余由镇政府和学校负担。当工程进度进展到二楼时,由于资金没有到位,工程有停工的可能。春生和校长一起去请示市教体委和镇政府,他们都说造至二楼算了,以后有钱再接。春生和校长寝食不安,他们认为,半拉子工程不仅难看,而且以后续建也十分困难。怎么办呢?“干,你有没有决心?”校长望着春生问。“好!”春生他们俩一拍即合,立刻前往建筑队商量。建筑队长十分支持春生他们的想法,他表示,即使你们不付一分钱我也要把工程先做完成。九O年上半年,综合楼竣工,春生和校长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这年的九月,教办搬进了新的办公室,全区小学教师中师函授有了面授的教室,同时平时又可作为开会的会议室。就在这时,教办配了分管初中的副主任和分管基建的专职干部,人员增加到七人。春生主要是分管小学,兼管教育报刊发行、毕业生分配接待、掌管上文下达等,工作比以前轻松多了。
一九九○年下半年,市教体委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在全市进行小学布局调整。春生认真地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然后根据本区的实际,大胆地提出了本区小学布局调整的方案上报市教体委。市教体委主任对这一方案非常重视,对这一方案进行了再论证,认为这一方案是切实可行的,于是在该区召开了全县的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现场会,地区教委及各兄弟县教委(局)的主要负责人都参加了会议。
九O年十月中旬,市教体委组织区教办和完中主要负责人分两批去南通、杨州、南京、上海等地考察。这次考察市教体委派出了两部面包车前往,给大家生活上带来不少方便。这次考察,使春生拓宽了眼界,增加了不少见识,学到了不少好的经验。
改任镇教干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市教体委根据行政上撤扩并的要求,撤销了各区教育办公室,对原教办人员进行了调配。除了会计和春生外,其他人员全被调走了。春生被任命为镇教育干部,另一位分管初中的副主任调到高中去了;小学辅导员被调到镇中心小学任副校长,后来提升为校长,九六年下半年又提升为镇教育干部。
各区教办撤销后,在各乡镇只设‘教育干部’,在实际操作中相当别扭。“教育干部”究竟属于什么等级的干部?他(她)是多大的官?再说全镇的统计报表、工资报批、有关全镇人和事的请示汇报以什么名义上报市教体委?有人说以‘镇初中’的名义上报,但是,镇初中和原区校不一样,它和镇小及其他学校只是兄弟学校,不存在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春生请示镇党委后刻了‘XX市XX镇教育管理委员会’的公章。以‘镇教管会’来牵头、管理全镇初中、小学。
撤扩并后,镇里第一位分管教育的干部姓范,他有涵养,有胆识,懂教育;他待人宽厚、热情。他把春生第一次叫去就是商量如何制订镇的教育激励机制。这个机制虽经多次修改,但仍沿用好多年。
其他几位分管教育领导,都给春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他们的风格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对教育的执着和重视。叶书记对教育工作敢抓敢管敢负责任;徐书记始终把狠抓学校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作为己任;吴同志的真抓实干、一抓到底的精神鼓舞着春生,使春生忘记了自己是个五十多岁的人,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为了筹措教育经费,九二年镇政府出台了关于农村教育费附加征收办法的文件,规定学生家庭这一块由学校负责代收。这是一件新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为了收好教育费附加,春生动脑筋,想办法,制定了一系列操作方法,并自行设计了许多表册,通过全镇校长会议贯彻下去,由班主任去具体实施。但是,这一年社会上的教育费附加没有收好,大大影响了学校的代收工作。春生认真地总结了经验教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建议将代收的时间由下半年改为上半年。这时,镇里刚好调来了一位姓范的新书记,春生将自己的意见简单地向书记作了汇报,书记很高兴,拍着春生的肩膀说:“行。具体办法你自己想,脑子自己动,只要达到目的就行。”于是,春生依靠各管理处和村会计,核实了各学生家庭的人口,有兄弟姐妹多个在学校就读的,采取收高不收低的原则,整理好代收名册,在放寒假前发给班主任,并让班主任在学生的成绩单上注上应收教育费附加的数额,这样有利于开学时和其他费用一起收取。
新学期一开学,春生就深入到各学校,在了解开学情况的同时了解教育费附加代收情况,帮助学校及时解决代收中碰到的问题。这一年,全镇就学校这一块共收了教育费附加30多万元。
与此同时,这一年镇政府也加大了教育费附加征收的力度,落实了征收责任制,并和镇干部的政绩、奖金具体挂钩。这大大推动了这一工作的进行,在九月底前就完成了全镇教育费附加的征收任务。
随着小学布局调整的实施与深化,初中布局调整排上了镇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镇政府决定分两步走,第一步先撤掉两所规模较小的初中,并入镇初中。为了走好这步棋,镇里和教体委让春生先好好论证一下。春生和校长商量,觉得镇初中必须扩建,要扩建就得有地皮,要地皮就得征地。如何征,征多少呢?经过反复酝酿,拟将原教学大楼南边及操场西面约十亩地征进来,作为建造教学大楼和拓宽操场用地,需资金十五万元左右。春生和校长分别向市教体委和镇分管教育的叶副书记作了汇报,镇党委原则上同意征地,但一时拿不出这笔钱。怎么办?春生和校长经过商议,决定向教师集资以解燃眉之急。开头,校长怕集不起来,春生和他分别深入到教师中摸底,结果不是集不起来,而是怕太多。于是决定每位教师限集2000元,并规定了最迟交款时间。
钱有了,土地也征进来了,春生和校长都透了口气。春生对校长说:“为了以防万一,避免产生一些麻烦,我们应尽早围上围墙。”“对!咱们想到一块去了。今天趁镇里和村里的主要干部都在场,叫建筑队划好石灰线,下午就动手筑围墙。”他比春生还急,考虑得更具体。结果,不到十天,高二米多,长近千米的围墙竣工了。
九四年九月,镇初中校长借用到县里工作。三年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镇初中校长三易其人。
九五年上半年,镇政府决定在新征的土地上建造一幢教学实验楼,建筑面积为1024平方米。教学大楼放样那天,座落的具体位置是春生定的。春生想,新楼应与原教学楼间隔一定的距离,且又要与原教学楼平行,这样才美观、实用。春生又想,还应当考虑下幢楼能与其衔接,虽然下幢楼不一定在春生手上造,但做事应当留有余地,因此在定位时,该楼东头的南边不得不留出了空地。
这幢楼的施工单位是用招标的方式定的,镇里决定由春生和镇初中的一位老师具体负责质量监督。为了把好质量关,春生没有少得罪施工单位。第二年,紧挨着这幢教学实验楼的西侧又造了九个教室的教学楼。本来以为要在别人手里完成的事却在自己手里实现了。
一九九六年,该镇顺利地通过了浙江省“两基”验收,获得了奖金十万元。
同学喜聚会
春生的家从集镇搬到县城之后,发现在县城工作或居住在县城的初中同学还真不少,许多女同学都已退休,在家中搞家务,十分清静,星期假日她们常打来电话叫春生前去叨叨家常,讲讲同学们的近况。尤其是在外地工作的同学回到兰溪或者途经兰溪,大家都要在一起聚一聚,在一起诓诓同学,谈谈‘山海经’,人仿佛年轻了许多。在与同学交谈中,许多同学多次提出了要开同学会。为此,专门开了几次会。会上,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着,有的说:“分别已四十年了,大家在一起聚聚,该有多好!”有的说:“有的同学从初中毕业分开,从未见过面,也许都不认识了。”“这些快别说了,言归正传,现在咱们商量一下如何着手准备吧。”有个同学提议道。于是大家围绕如何着手准备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首先大家就会议地点、内容安排、通讯联络等事项达成了共识。最后推举春生和另外六个同学作为同学会的筹备组人员,同时,七个人进行了具体分工。大家根据分工,分头着手各项准备工作。其他同学则分别负责平时跟自己有联系的同学进行再联系,传递信息。春生根据同学们提供的信息,一个个电话,一封封书信发往四面八方,传递要开同学会的消息。紧接着,同学会筹备组又草拟了要开同学会的函告,征求大家的意见。得到大家的同意后,春生和另一位同学将一封封函告发往全国各地。
春生就如何开好同学会的有关事项,一项一项加以落实。开会的前一天,几位女同学分别从四面八方赶到母校,帮助进行会场清扫和会场布置工作。
一九九八年五月一日,这是一个确实令人难忘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在母校召开了五九届初中同学会。来自五湖四海的四十多位同学和老师相聚在一起,回顾当年的师生情和同学之间的友谊,相互交谈分别近四十年的情况。有谈艰苦创业的,有谈自己坎坷经历的。是啊,当年一张张幼稚淘气的脸,如今却已成‘黄土高坡’;许多同学已满头银发,大部分的人都当上了爷爷奶奶。大家一见了面,你看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四十年了,人有几个四十啊!有的分别后从未见过面,见了面后直楞楞地看着对方,真的互不认识了。有的同学在校时相互比较要好,毕业后由于多种原因,失去了联系,一见面竟拥抱在一起,泪痕满面,却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下午,大家一起去参观在原教室旧址香港同胞包玉书先生援助新建的玉书大楼,看看他们曾经学习、生活过的地方。一位同学的儿子还专门赶来母校,为同学们拍了许多纪念照。值得一提的是原是母校的总务主任陈老师,早上一早就从县城赶到母校参加春生他们的聚会,下午又匆匆赶回县城参加另一届同学的聚会。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7章:老树~新芽”内容快照:
『老树~新芽』
时间真是不饶人~!虽然~生没有到达退休年龄,但是他所在的镇是个大镇,相当于原区的一半多,教师和学生数均超过其他~乡的总和,工作量相当大,同时,节、假日又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因此~非常疲惫。一九九八年暑期,~生携夫人随市教育工会旅游团去北京旅游,重游阔别三十多年的首都,首都真是千变万化,可以说已经找不出原来的模样。七天的旅游观光,使~生~十分欣慰。但使~生最高兴的是终于见到了~生当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