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吧 > 都市小说 > 伏虎台 [目录] > 第2章

《伏虎台》

第2章二胡沐仪嚎啕着,不情不愿地降生到了这动乱不堪、满伏杀机的人世间

作者:伏虎山人 阅读字体选择:小字

在江汉平原北部山丘,有一个名叫伏虎台的地方。这里四周环山。东山向西延伸,在南北两条山冲交汇处形成一个硕大的台地,状若一匹势欲跃出山涧的伏虎。胡沐仪的家乡伏虎台村,就坐落在这虎背上。

伏虎台全村姓胡。他们的祖先却不姓胡。据传,祖先是从北方逃过来的。

那是明朝天启年间,河北太行山麓有一古姓大户,祖父在京城做官。古京官为人耿直,为官清廉。一次,一位宦官的外甥欺男霸女打死了人,犯了人命大案。那宦官权大势大,满朝文武都不敢吭声。唯独古京官在皇帝面前直言死谏,非要将宦官的外甥捉拿归案不可。后来,杀人犯虽然伏了法,古京官却因此得罪了那位权宦。

时隔不久,那位权宦指使人将一件龙衣连同几件宫中古玩御器,偷偷藏入古京官府中,事后又在皇帝面前诬告古京官私制龙衣,有谋反之心。皇帝听信馋言,亲点锦衣卫去古府搜查,果然查得真凭实据。昏君顿时龙颜大怒,将古京官判了个满门抄斩,并当即派兵去他老家,要将古姓全族捉拿归案。

古京官被昏君定了灭门之罪的消息,很快传遍了京城。消息传到那位被权宦的外甥打死了儿子、强占了儿媳的胡秀才耳中,胡秀才大惊失色。为了回报恩公,他赶紧派二儿子骑匹快马昼夜兼程,火速赶往河北古家报信。谁知还是晚了一步。当胡老二赶到古家庄时,老远就看到庄上浓烟滚滚,大火冲天,古姓一族三百余口已被官兵捉拿,正解往回京路上。

胡老二焦急万分,准备策马回京告知父亲另图良策。当他调转马头往回赶时,发现不远的山林中,有三个半大孩童在那里探头探脑,躲躲闪闪。他赶上去一问,原来是古京官的三个侄孙。他们前天走亲戚未归。这天上午,他们回家走到离村子不远的山岗上,看到村中燃起大火,官兵正在抓人,吓得慌忙钻进了山林深处,才得以幸免。刚才,他们出来想打探村里动静,正好被胡老二撞见了。

胡老二义愤填膺地向他们讲了他们的伯祖父遭难的事,又给了些银两,催他们迅急逃走。兄弟仨听了一边号啕大哭,一边收起盘缠拜谢过恩人,就离别家乡仓惶向南逃去。

为了逃避官府追杀,三兄弟隐姓埋名,他们在“古”字旁另加了一个“月”字,改姓了救命恩人的姓。哪知在南逃的路上他们又被官兵冲散。过了好多年才打听到,大哥逃向了鄂西,二哥逃到了赣南,老三逃到了江汉平原梦阳河边再也走不动了,便藏身于河边不远的伏虎台山林中。当时,伏虎台一带还是一片荒山野岭,没有一户人家。风声过后,他就在这里搭了个窝棚安了身。

伏虎台向西有一豁口,是由南北两冲汇聚后冲击而成。出豁口一马平川。沿平川西行数里再拐向南行不远,即达梦阳河畔古城梦阳,行程不要一个时辰。胡老二白天到梦阳城郊给人家放牛、打工,晚上回窝棚安歇。这样过了几年,由于他心灵手巧,勤劳朴实,又长得魁梧雄健,一表人才,被一位姓田的村姑相中了。两人成了亲,就在伏虎台开荒种地安了家。经过三百余年繁衍生息,由独户人家,渐渐发展成如今这座拥有四、五十户烟火的胡姓村落。

这年冬天,一个朔风劲吹、大雪纷扬、天寒地冻的夜晚,伏虎台村的接生婆正搂着丈夫睡得香甜,突然被一阵“拍拍拍”的敲门声惊醒。

“么婆,么婆,您起来,快起来!玉珍怕要生了,您老快去看看吧……”

被喊声惊醒的接生婆一怔,连忙推开丈夫爬起身说:“德鹏媳妇要生了,我得去看看。”

她丈夫紧跟着起身:“天这么冷,还下着雪,要不我陪你做个伴?”“睡你的吧,”接生婆搡了丈夫一掌说,“人家生孩子,你个大男人跑去干嘛呀!”

待接生婆和来人赶到德鹏家里时,孩子已经露头了。接生婆赶紧忙乎起来。不一会儿,满屋就响起了婴儿“哇哇”的啼哭声。

“哟,还是个男孩!”接生婆托着刚出生的婴儿,对一旁帮忙的德鹏三婶说,“只是瘦骨嶙峋,像个剐了皮的猫娃太弱小,一巴掌都托了。”

“可怜这年把玉珍身子骨也弱,哪里养得出壮伢来?”德鹏三婶接口说道,“只是哭声倒蛮响亮,好像他妈把他生屈了。”

“德鹏呢?”接生婆一边给新生婴儿擦着身子一边问,“伢都下地了,怎么不见他人影?”

“他不在家,在学校还没回。”德鹏媳妇躺在**有气无力地答道。

“不是我说,”接生婆把包在襁褓中的婴儿递给德鹏媳妇,又叮嘱道,“这伢太弱,你得好生堪承。”

“唉,穷家兮兮的,拿么事堪承哪。”德鹏三婶叹道。

这个新生婴儿就是胡沐仪。

这是一九四二年的冬天。抗日战争正处于最艰难时期。日本军经常出城扫荡掠抢。抗日武装也时常在伏虎台一带出没,与日伪军展开拉锯似的斗争。社会动乱,乡民们终日惶恐不安。白天在田间干活,常常被鬼子兵追得丢犁弃耙,四处逃蹿;晚上也常被夜半枪声惊醒,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蹿着黑路向山中躲反。

在胡沐仪之前,他母亲金玉珍头胎生了个女儿,可怜未满月就夭折了。

那是先一年深秋的一个清晨,还在坐月子的金玉珍搂着婴儿正睡得香甜。突然,“砰砰砰”一阵砸门声把她惊醒。金玉珍慌忙抱起爱女,挣扎着就要往床后夹壁中躲,两个持枪的鬼子兵已经穿过堂屋,撞开房门,冲了进来。

“新四军,游击队的有?”

鬼子兵进门就朝金玉珍母女嚎叫,吓得她差点晕了过去,怀中的婴儿也“哇”地哭了。同屋的三婶急忙赶进来护住母女俩,连声答道:

“新,新四军的没,没有,就,就她母女俩。”

“八格!”一个鬼子狠狠瞪了三婶一眼骂道。

鬼子兵在房里乱翻一气。坛子,罐子被砸了,柜子被推倒了,柜顶出上一口箱子摔在地上也裂了,衣物等满地都是。

两鬼子一无所获,又用枪逼着金玉珍和三婶吼道:“走,村头集合的有!”

就这样,月子里的金玉珍抱着婴儿同三婶、还有同屋的哥嫂们,都被凶残的鬼子兵赶了出来。他们来到村头禾场上才听说,鬼子兵是为了追捕一位夜袭飞机场受了伤的新四军,才来伏虎台的。鬼子们来得突然,困倦已久的村民大多被堵在了村里。

金玉珍搂着新生婴儿,同乡亲们一道被围困在禾场上,在萧瑟的秋风中,在鬼子兵不断的恐吓、拷问下,从清晨一直蹲到傍晚。鬼子兵在村子里闹腾了一天,他们一天水米未沾。后来,还是住堂的神甫从中周施,鬼子兵才在天黑前撤走,人们也才回到了家中。

一天的惊吓,一天的风寒冷冻和饥渴,金玉珍娘俩双双病倒,整夜咳嗽不止,高烧不退。在村里教私塾的丈夫又一直不见人影。三婶同一屋人急得团团转,都为她母女俩悬着心。

原来先一天晚上,胡德鹏在村里天主堂同神甫聊天。两人聊到半夜,胡德鹏起身准备回家。突然从门外闯进一个人来,浑身是血,进门就倒在地上。胡德鹏一愣,连忙同神父一道,将那人扶起来搀到一张跪凳上。神父见那人臂上、腿上都受了伤,赶紧取出药械给他包扎,又打了一剂消炎针。待那人清醒后,才知道是个抗日游击队员。这位击队员当晚参加偷袭飞机场负了伤,掉了队。他拖着伤腿来到伏虎台,见天主堂还亮着灯就闯了进来。

那人说完后向神父道了声谢就挣扎着要走。正在这时,村头突然响起了枪声。眼见走不脱了,神父灵机一动,便将那伤员连同胡德鹏,一块藏在了祭台下的一个地窖里。

第二天,直到在村里折腾了一整天的鬼子兵撤走,天完全黑下来了,神父才把他俩从地窖中放了出来。胡德鹏把那位负了伤的游击队员护送出伏虎台,到了安全地带才转回家来。然而,待胡德鹏回到家时,可怜他那出生还未满月的爱女已命赴黄泉,夭折在襁褓中了。

第二年冬天,胡沐仪就嚎啕着,不情不愿地降生到了这动乱不堪、满伏杀机的人世间。

胡沐仪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祖辈弟兄三个,父辈四男一女。祖辈虽已分家,三家十数口人仍挤在一栋不过百十平米的四合头老屋里。胡沐仪的父亲胡德鹏排行老么,是四姊妹中唯一上过学、念过书的知识分子。提起胡德鹏上学念书,还有一段不平常的经历哩。

胡德鹏自幼父母双亡,是哥嫂们拉扯大的。他从小聪明伶俐很惹人疼爱。那时全村人信奉天主教。村里还建有教堂,常有神父来此传教布道。胡德鹏四、五岁就会念经唱赞美诗。他嗓音圆润,歌喉甜美,乐感很强,只要一唱,准能博得满堂彩。

胡德鹏十岁那年家乡大旱,收成甚微。第二年又闹春荒。一家上十口人顿顿靠掺和着大半野菜、罗卜缨的羹糊糊充饥。年幼的胡德鹏熬不住,常常缠着主厨的二嫂央求:“二嫂,你能不能在糊糊中多放点米,少掺点菜呀!”面对全家上十张嘴,可怜的二嫂只能为难地摇着头说:“我也没有法子呀,日子长着哩!”

一天,听说邻县王家墩天主堂举行圣日瞻礼,还施舍米饭。胡德鹏欣喜若狂。他对几个小伙伴儿说:“我们去王家墩赶瞻礼吧,听说有米饭吃。”于是,他们瞒着家人,连夜蹿三十多里的黑路去了。这一去胡德鹏就再也没回来。原来瞻礼过后他跟一位神甫去了省城,进了教会学校。直到十多年后抗战爆发,因参加抗日救亡被学校开除,他才辗转回到了家乡。

胡沐仪的母亲金玉珍是城里姑娘。娘家在梦阳城北门外,开一爿油条烧饼铺,俗称“勤行”,还兼营糕点、面条,家境微殷。金玉珍在四姊妹中排行老二,人称二姐。她身材颀长人很水灵又心地聪慧,念过几年私塾。金玉珍出嫁时城里都哄动了。整条街的人风传着:“二姐嫁到乡下去了,男的是个穷教书匠哩!”

一个城里姑娘,甘愿抛弃繁华的街市生活,下嫁到穷乡僻壤给一个穷教员当媳妇,这在当时那个年代不能不引起哄动。据传金玉珍过门那天,从城里赶到伏虎台贺彩的乞丐就有一大群,门前的地席都开了好几桌。

说起金玉珍同胡德鹏的结合,也有一段传奇故事。

那年,日本人轰炸梦阳城,金玉珍一家逃到邻县野猪湖畔一位亲戚家避难。这天上午,艳阳高照,天青气爽。玉珍同亲戚家十六岁的女儿相伴着,架起一叶扁舟下湖采菱。

两人来到湖中寻得一片野菱正采得上劲。突然,“砰砰砰”传来一阵枪声,就见三只小船,箭也似地朝她们划来。亲戚家的女儿见事不妙,急忙驾起扁舟,飞一般向就近一座柴山躲去。扁舟在柴山中接连拐了几个湖汊,隐藏到了芦苇深处。

不一会儿,就听到了不远处传来了几声吼叫:

“出来,快出来!我看到你们了。”

“再不出来就开枪了……”

紧接着又是一阵枪声,子弹擦着苇顶而过,惊起一群野鸭“嘎嘎”四处乱飞。吓得两位少女趴在舟中大气都不敢出。

过了好一会儿,枪声和喊叫声渐渐远去了,两颗蹦跳的心才慢慢平静下来。她俩抬起头相互一看,不禁乐了——两人浑身都大汗淋漓,湿透的单衫紧贴着背心窝。

又过了一会儿,她俩正准备驾舟离去,忽听旁边不远处传来轻轻的呼救声:

“二位大姐,救救我吧!”

两人一惊,壮着胆子循声望去。只见一旁芦苇丛中趴着一个人,半截身子浸泡在水中。

“你是谁?”亲戚家的女儿警觉地问,“怎么跑到这柴山中来了?”

“请相信,我是好人。”那人有气无力的答道,“是被土匪追赶到湖中来的。”

金玉珍不放心,又仔细看了看,见那人不过二十出头,小分头下一张白皙、英俊的脸上挂满愁容,湿透了的灰布长衫**裹着略显单薄的身子,似乎不停地颤抖着,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她对亲戚家的女儿说:

“让他上来吧——看样子不像坏人。”

两人便将小舟靠了过去,把那人拉上了船。

待那人安顿好后,金玉珍好奇地问:“你到底是什么人,怎么被土匪追到湖里的?”

“唉,说来话长。”

那人长长叹了口气,就对两位少女讲了他的一段经历。

他说,他原是省城圣心学堂的学生。两个月前他参加抗日救亡,被学校关进“忏悔室”整整一个礼拜,才被一位相好的校友搭救出来。逃离教会学校后,他去找省学联没找着。为谋生计,在那位校友的帮助下,他只好来到这野猪湖畔的小镇上当了小学堂的国文教员。

半个月前的一天深夜,月黑风高。他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批改作文。突然,一阵狂风袭来,窗扇被捣毁,油灯被打翻。黑暗中,他被一只强劲的胳臂挟持着逾窗而出。他正想喊,头顶“嗡”地一下就失去了知觉。

等他从昏迷中醒来,已是第二天下午了。他艰难地睁开双眼,发现自己躺在一张酥软的大**,身上盖着一床锦锻被子。他挣扎着刚要爬起身,却被一只绵绵玉手按住了。

“哟,醒了?别动,多躺会儿嘛——把人都急死了!“

他循声望去,只见床头坐着一位花枝招展的妙龄女子。那女子二十来岁,白净的脸上嵌着一双充满野性的大眼,妩媚妖冶。他连忙收回目光问道:

“这是什么地方?你们为什么把我抓来?”

“看你,别说得那难听嘛!”那女子嗲声嗲气地说,“这里可是野猪湖抗日救国军哟。我们是请你来一块儿抗日的。你在镇上演讲时,不是要大伙儿团结起来打鬼子吗?”

“哼,你们‘请’人的方式也真别致!”

“啧啧”,那女子连忙向他道歉,“都怪下人们不会办事,看把你折腾的——你躺着,我去端鸡汤来给你赔不是好不好?”

说完,苗条的身子一步三扭地去了,不一会儿就给他端来一大碗滚烫的鸡汤。

他后来才知道,这女子是野猪湖一带,大名鼎鼎的汉流头目肖老八的千金肖三姑。肖老八带一帮喽罗在野猪湖一带拦湖抢劫,杀人越货、强占民女、贩卖人口,无恶不作。肖三姑小小年纪就成了她老子的得力助手。抗战爆发后,肖老八乘国难当头也扯起了“抗日救国”的大旗,大肆招兵买马扩充实力。那一天,肖三姑带着几个喽罗闲逛到镇上,正遇到他带着一群学生宣传抗日。肖三姑一眼就看中了这位英俊的白面小先生,回家后硬撺掇她父亲,要把这位白面小先生请去当姑爷。于是当天夜里,他就被肖老八派人“请”进了肖三姑的闺房。

第二天晚上,他被带进了肖老八的香堂。

这是一栋一进几层的青砖大瓦房,香堂设在中间的大厅里。踏进香堂,但见香烟燎绕、烛火通明、刀枪林立、杀气腾腾。正中“三圣像”前一张八仙桌旁的太师椅上,坐着一条满脸横肉的彪形大汉。从站立在大汉身边的肖三姑就知道,此人便是肖老八。

肖老八鼓着一双蛤蟆眼,足足把他打量了一袋烟的功夫,才猛然喝道:

“你是什么人?叫什么名子?”

他用手掸了掸灰布长衫,朝肖老八扫了一眼,不卑不亢地答道:

“你把我‘请’来就该知道。”

“嗯?”肖老八肉鼻子一哼,调转头瞟三姑一眼,强压住心中的恼怒又问,“想入伙吗?”

“那要看你们是不是抗日的队伍。”

“不抗日老子拉队伍干嘛?”肖老八吼道。膘肥肉满的冬瓜头上好像涂了一层猪油,贼亮贼亮。

他听了微微撇了撇嘴,心想,我早知道你是打着‘抗日’的幌子发国难财,口里说的却是:“那好,让我先观察观察再答复你。”

“嗯?!”肖老八肉鼻子又一哼,猛地起身正待发作,却被三姑一把按回了太师椅。

“算了,算了!”三姑对他老子娇嗔道,“爹吔,人家答应观察观察,您就宽限他几天嘛!”

说着,她转身又对着大厅高声嚷道:“哟,只怕菜都凉了,开宴喝酒!”

“喝酒,喝酒!”早已揣透了三姑心思的喽罗们异口同声地附和着。

“就这样,我在这伙土匪中呆了半个月。半个月里,我躲过了肖老八父女一次又次的纠缠与威逼,终于乘这伙土匪忙于打劫,溜进湖中逃离了虎狼窝。我在柴山中呆了一天一夜才遇上了你们。”

“啊,真亏了你!”

听完那人的讲述,玉珍心中顿生爱慕之情,不禁又问:

“如今你打算去哪里?”

“我想回家。”

“你家在哪里?”

“梦阳城附近伏虎台。”

“哟,那我们还是同乡哩!”玉珍高兴地说,“我家就住在梦阳城里。鬼子占了梦阳城,我是来这里避难的——这是我亲戚家的小妹。”

“谢谢你救了我!”那人转向小妹道。

“有什么好谢的。难道能眼睁睁看着你一个人困在这荒湖里?”小妹说着看了看天:“哟,时候不早了,土匪也去远了,我们回家吧。”

幸亏当时天气晴和,说话间,那人身上的长衫也差不多干了。三人便一同回了小妹家。

被玉珍从湖中救起的那人就是胡德鹏。他俩回到梦阳城后又常有往来。不久两人就成了亲,后来就有了胡沐仪。

人们说,胡沐仪是吃百家奶长大的。这话不假。

动乱的社会,贫寒的家境,加上失去头胎爱女的巨大悲痛,使金玉珍怀沐仪时面容十分削瘦,身体羸弱不堪。胡沐仪出世后几乎完全没奶吃,全靠他母亲金玉珍用米粉羹喂养。

糊米粉羹常常不赶趟,不能急应小沐仪的漉漉饥肠。摇篮中的他时常因饥肠漉漉“呜哇,呜哇——”大哭号啕。可怜的玉珍一边赶着糊羹,一边心疼地抚慰着恸哭的娇儿:“哦,哦!我的宝宝饿坏了!宝宝莫哭,莫哭,羹羹就熟了,就熟了……”往往一碗羹糊熟了,娇儿已哭得声嘶力竭,玉珍也泪流满面。

邻近一些正当哺乳期的伯母,婶娘们,每每听到嗷嗷待哺的小沐仪长号不已,也会心痛难忍:“这孩子,真可怜!”于是乎连忙丢下自己的孩子,循声赶来无私地敞开胸怀,将奶水均一些给他。这时的小沐仪,简直像匹饿急了的小狼崽,一头扎进伯母或婶娘温柔的怀抱中,慌忙噙住**,**地依偎着,贪婪地**着,急速地吞咽着,只吃得满头大汗。尽情地饱餐一顿香甜的**后,小沐仪那瘦弱如同柿饼般的小脸上,也会绽出甜美的笑容。还咂巴着被奶水浸润的**,“哦哦”有声。仿佛在说:“谢谢你,善良的伯母!谢谢您,好心的婶娘!”

初春时节,天气乍暖还寒。一天午后,金玉珍和同屋的三婶及大嫂们在中门外天井旁一边做着针线,一边闲聊着,突然,“卟”地一声,只见刚刚学会走路的小沐仪,一头栽倒在地上。顿时两眼煞黑,牙关紧咬,双唇紧闭,双拳紧握,两眼紧绷,浑身颤栗不止。

“沐仪又过关了!”大嫂一见慌忙起身,一把抱起小沐仪,大声喊道,“快把梯子搬来!”

金玉珍却急得一时失了神,呆呆地站在那里不知所措,只是嘴里连声喊着:“这,这怎么得了啊……”

还是三婶清醒些。只见她急忙从大门口搬来梯子搭在天井边,又让大嫂赶紧把托在手中的小沐仪,在木梯的衬档间穿来穿去,口中还不住地呼唤着:“沐仪,回来——沐仪,回来——”

这样大约穿了一、二十个来回,小沐仪这才渐渐地止住了颤栗,慢慢地睁开双眼,“哇”地哭出声来。吓得六神无主的金玉珍也才回过神,上前一把搂过沐仪心肝宝贝地亲着,口中喃喃有声:“我的宝宝好了,我的沐仪回来了!”

小沐仪犯的是突发性的抽搐。那时,人们把这种幼童多发病叫做“过关”。说是魔鬼缠身医药难治。救急的办法,一是托着病儿在妇女的胯下穿行;二是像沐仪伯母那样,让病儿在木梯的衬档间穿行。说是这样才能驱走魔鬼,从生死关头夺回病儿的魂灵。孩提时的胡沐仪由于营养不良,身体羸弱,常发抽搐。好多次,就是被惊慌失措的伯娘们用这种方法,才使他闯过生死关,重返人世间的。

幼年的胡沐仪体弱多病,不是伤风感冒,就是打脾寒、发疳积,一年上头医药不断。人们都说他像个“药罐子”。

胡沐仪两岁那年还得了一场怪病。发病时高烧不退,七窍流血,连头发根根都沁出了殷红的血丝丝。

娇儿奄奄一息,丈夫又不在身边——经人推荐,他离开村里私塾去城里私立小学当了教员。急疯了的金玉珍**搂住小沐仪,一路哭喊着怆惶向娘家求救,路人见了也为之悬心。

谁知回到娘家,在梦阳城里找了好几位郎中名医,也都束手无策,只有声声叹息:

“这孩子,怕是没救了!”

金玉珍听了,更是哭得呼天抢地:“我的儿呀,我的宝宝呀,这怎么得了啊——”

在胡沐仪的生死关头,他父亲胡德鹏闻讯赶来了。

胡德鹏见状,急忙抱起儿子去到城里天主堂,找到一位擅长医术的神甫。那神甫看了看说:“我试试吧。”

神甫说着取出药械,接连给胡沐仪打了好几针,又喂了几粒红色胶丸,小沐仪这才峰回路转,出血渐止,高烧渐退。

在胡沐仪记忆的屏幕上,常常映现出这样一个镜头:

冬日的夜晚,小沐仪同母亲偎在**,床头书桌上燃着一盏带罩子的油灯,灯上用一个铁丝扭成的小三脚架搁一只小搪瓷碗,碗里熬着一种琼脂般的羹状物。母亲就着灯光边做针线,边给小沐仪讲一些好听的故事,还不时地将碗中的羹状物轻轻搅动几下。

这是金玉珍在为儿子熬哈生蟆。她说,这样用文火熬的哈生蟆睡时喝了养人。

哈生蟆是经过炮制的哈蟆肉,营养丰富,很适于幼儿滋补。为了给羸弱多病的小沐仪增加营养,增强体质,他父母节衣缩食,常用省下的钱买来哈生蟆熬给他喝。

哈生蟆熬好了,耐不住困倦的小沐仪,往往早已进入梦乡。这时,金玉珍便轻轻把他从酣睡中摇醒,然后用一根小匙舀一匙哈生蟆羹放在唇边吹两下,试试温热,再喂进他那还沾着梦涎的**中。喂着喂着,迷糊中的小沐仪每每会突然睁大欣喜的双眼,欢快地咂吧着**,细细地品,甜甜地笑。金玉珍也甜甜地笑了。这笑中,充满了娇儿对慈母无尽的深爱;这笑中,蕴含着慈母对娇儿殷切的期盼。

成年后的胡沐仪常对人说:“我出世后就没见到过祖父祖母,却倍受外公外婆的疼爱。”

胡沐仪的外公是一位精干的老人,中等偏上的身材,细眯着的双眼常常带着微笑,有些清癯的脸庞上挂一绺山羊须,更显得和蔼可亲。外婆慈眉善目面像富态,略显高大的身躯下却是一双三寸金莲,走起路来一颤一颤的,好叫人心疼。

慈祥善良的二位老人,时常把胡沐仪这个体弱多病的小外孙挂记在心坎上,常常把母子俩接到家中一住就是十天半月。二老还经常到乡下看望小外孙。一来就带来好多的吃食。有肉鱼蛋奶、干鲜水果,还有沐仪最爱吃的一些小零食,一提就是一花篮。在小沐仪的床头,常年放着个一尺见方的小铁盒,里面的小零食总也吃不完。

一天,小沐仪同母亲正吃早饭,忽见外公提着一只篾篓,笑咪咪地走了进来。小沐仪丢下手中的木碗就欢快地扑了上去,一把抱拄外公的腿连声嚷着:

“外公来喽,外公来喽!坐,坐,外公快坐!”

金玉珍也微笑着迎了上去,接过父亲手中的篾篓说:

“父来了,吃了吗——怎么还买柴鱼来?”

外公抱起小沐仪,接过玉珍递来的竹椅坐下说:“我跟街坊打听到一种偏方——柴鱼粥,像沐仪这样的伢吃了最好。今天过了早,我就买了两条活柴鱼送来了,好早些弄给沐仪吃。”

外公接着告诉玉珍柴鱼粥的做法:先把鲜鱼剖洗干净,剐去皮,剔去骨,把肉剁碎,然后加入大米中熬成粥。柴鱼粥有温补之功,小儿常吃能强身健体。

当天,外公亲自动手剖鱼、剐皮、剔骨,熬了一碗柴鱼粥,喂给沐仪吃了才离去。

柴鱼俗称黑鱼、乌鱼,滚圆的身子,通体墨黑,唯有肚皮处略带青白。那时候它不是稀有鱼种,好买且贱。不像如今,虽有,多是家养,味淡且贵。胡沐仪小时候,他外公一买几条托人或亲自送去,叮嘱玉珍用缸养着慢慢滋补小外孙。也许是柴鱼吃多了的缘故,幼时的胡沐仪肤色较浅,后来渐深渐黑,村里人都叫他黑伢。

羸弱多病的幼年胡沐仪,在他父母的精心抚育下,在亲人们的无限关爱下,不断战胜贫穷和疾病的折磨,体质日渐增强,终于在乱世中成长起来。



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3章:三眼看应聘又要离家的父亲不能带上他去上学,他禁不住伤心地哭了”内容快照:

『三眼看应聘又要离家的父亲不能带上他去上学,他禁不住伤心地哭了』

胡沐仪长到五、六岁就当了放牛伢,帮家里放牛。那时,他父亲胡德鹏虽然是小学教员,但教员这个职业不是铁饭碗,有学校聘请才有书教。薪~也低,一个月的钱籴不到一挑米,还常常拖欠,跟现在某些地方~样一拖几个月。单靠胡德鹏微薄的薪~,一家人生活难已为继,金玉珍便伙同沐仪的二伯租种了几亩田——沐仪二伯早年丧妻,没再续弦,孤~一人一直同沐仪家一块过。金玉珍虽然是城里人,却很能吃苦,自从种了租田,也练

~~

>> 阅读第3章 三眼看应聘又要离家的父亲不能带上他去上学,他禁不住伤心地哭了 返回小说目录

版权声明:本小说数据来源自互联网,本站只对小说基本信息(目录信息、最新章节列表信息、第三方阅读地址等)进行整理收集,我们不以任何形式提供小说正文内容的在线阅读及全本小说下载服务。 如果收集的小说公众信息侵犯了你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跟据情节严重性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删除屏蔽。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