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大同书》说:“大同之道,至平也,至公也,至仁也,治之至也,虽有善道,无以加此矣。”大同之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思想家,对现时社会生活中不合理现象的不满,而构想出的一种“公平合理”的理想社会的大同学说,即“天下为公,高度和平,没有阶级,人人平等,自由幸福”的社会。
三、前人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及其实践
1、对大同理想社会的憧憬
“大同”一词,最早见于《洪范》:“时人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这里的“大同”,是商代少数服从多数的朦胧民主思想。《庄子》说:“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这是道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还不是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吕氏春秋》说:“天地万物,一人之身,此之谓大同。”这是人身与万物相类的“大同”与理想社会无关。“大同”这一概念,作为理想社会的构想,是秦汉之际的《礼运》,其思想体系一直贯串到今天,是中华民族对美好未来憧憬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对大同社会的憧憬,可说是无限向往,山西有大同市,大同大学,广西柳州有大同巷。梁武帝、辽太宗都用“大同”作过年号,不管他们的动机如何,但他们希望天下大同统一的愿望却是真的。广西省长马君武因崇拜康有为的大同学说,改名马同,并以此名投槁《广仁报》畅说他的大同理想。中华民国政府**林森,也非常向往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他认为大同社会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近代中国籍《礼运》中大同作发挥的著名人物有洪秀全、洪仁轩、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由此而发展成专著的,只有康有为的《大同书》。
<1>《礼运》的大同思想
《礼记·礼运》篇是秦汉之际的学者写的文章,其中的大同思想假孔子之口说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己身,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之大同。”
大同是“天下为公”的,指没有产生阶级的原始社会,是相对于指有了阶级以后的“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而言的。“天下为公”是讲不以天下之大私其子孙,而是与天下之贤士公共之。这就是所谓“大道”通行之世了。康有为在《礼运注》中说:“大道者何?人理至公太平世大同之道也。”“选贤与能”是讲贤才与能者是通过民主制度选出来的。“讲信修睦”是讲当时之人所习者为诚信,所修者为和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讲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诚实无欺,风俗淳美,无劳动能力,丧失劳动能力的无不得到抚养,有劳动能力的应积极工作,为社会多作贡献。“男有分,女有归”是讲男人在外负责工作,女人则归良奥之家主理内政。“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己身也,不必为己。”《礼运》所描述的大同社会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地位的公有制社会,这句话是讲货财是民生所资以为用者,人们对生产成果都是十分关心和爱护的。财富是归全社会所有的,但能收贮以资世用就足够了,不必私藏于家。人人各尽所能,各尽其力,为集体而劳动。但世间之事,未有不经劳力而能成者,人性皆好逸恶劳,一起共事总想逸己劳人,不肯尽力。所以厌恶力气不出于己身,因此说各尽其力,以共成天下之事就足够了,不必用来经营自己的事业。“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讲社会治安如此良好,风俗如此淳美,奸邪之谋闭塞而不兴,盗窃乱贼之事绝灭而不起,暮夜不必担忧,外户可以不闭也不会有事。“是谓之大同”是讲以上这些就是公道大行的大同之事了。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3章:康有为的《大同书》”内容快照:
『康有为的《大同书》』
〈2〉康有为的《大同书》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都是“大同”的鼓吹者,他们都~到《礼运》中的大同思想的熏陶和启迪,又都~到美国人贝拉米的空想社会主义小说《百年一觉》的影响,谭嗣同在《仁学》中说:“若西书中《百年一觉》,殆仿佛《礼运》大同之象焉。”梁启超是康有为最早的弟子之一,乃师很多书都是他帮助编纂写完成的。他很早就读过康有为《大同书》的稿子,我猜他一定提出很多意见并帮助纂写完成。
~~